APP下载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2018-01-03郭彩琴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领域研究

●陈 燕 郭彩琴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陈 燕 郭彩琴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997-2015年间459篇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作者、机构、来源期刊、基金资助、高被引论文、高频关键词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厘清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关系及研究前沿,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前沿;知识图谱;信息可视化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要求。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乡村地区面临的不仅有机遇还有挑战,因此,乡村社会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了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当前有关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意义、主体、价值、特征、模式等诸多方面。

现有的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综述类论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但这些综述性论文只是简单地对乡村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式的总结和概述,并不能客观地展现特定时间内该领域研究前沿热点的总体轮廓。为了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揭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本文另辟蹊径,以一个独特的切入视角,应用科学信息计量学的分析方法,试图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通过梳理得出的重要数据来分析和归纳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进而寻找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基本规律。

本文的研究数据全部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注:之所以选取CNKI作为分析的样本是因为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国内重要期刊8200多种,数据完整性达到98%。因此,通过CNKI得到的数据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客观地涵盖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整体情况)。由于我国第一篇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论文发表于1997年,为了便于数据的收集及图谱的绘制,将研究的数据样本时间限定为“1997-2015年”,以“社会治理”进行主题检索,通过人工筛选、去重,删除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有效研究论文459篇,检索时间为2016年6月15日。因为语言编码的不同,需要用到CiteSpace的自带程序,把中文数据转化成CiteSpace能识别的格式,并将转换后的数据导入CiteSpace中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

一、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的研究,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衡量乡村社会治理领域的知识流动性,识别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与核心团体[1]。

对CiteSpace软件的参数进行设置,TimeSlicing选择1997-2015年,#YearsPer⁃Slice默认为1年,NodeTypes选择Author,Se⁃lectionCriteria设为TopN30。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共有247位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127次合作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1中展示了乡村社会治理研究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其中,来自中共绍兴市委党校的祝丽生以8篇的发文量排名第一位,这8篇文章中有4篇文章是依托2013年浙江省社科联年度课题“现代乡村社会协商治理制度化研究——基于夏履程序的分析”、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年度课题“基于现代民间规则认同的乡村治理研究”等项目开展的研究。石家庄学院的张红霞(5篇)排在第二位,她的相关成果中有2篇是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及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研究”等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此外,楚雄师范学院的邹荣(4篇)、中共钦州市委党校的郭世松(4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农淑英(4篇)排在并列第三位。

长期以来,这些作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凝练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推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后人进行乡村社会治理研究发挥了较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另外,通过图1也可以看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稀疏,该领域尚未形成固定的研究团体。

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体现其研究实力、研究现状及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而研究机构分布与合作状况则反映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研究团队及其力量分布。

对CiteSpace软件的参数进行设置,TimeSlicing选择1997-2015年,#YearsPer⁃Slice默认为1年,NodeTypes选择Institu⁃tion,SelectionCriteria设为TopN30。在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共有232家研究机构以及机构之间的34次合作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从图2可知,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高校、党校以及其他研究所等。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与中共绍兴市委党校以9篇发文量并列排名第一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篇)、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5篇)分别列于二、三位。以上提及的高校、党校及其他研究所都是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发文量较多,成果质量也较高,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显示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从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北京市、广东省等,这些省市基本都是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经验比较丰富或者在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等领域走在前列的地区。

三、来源期刊分析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领域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比较广泛,共有316种期刊发表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人民论坛》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一本期刊,其刊载量占总文献总量的1.7429%,并列位居第二位的是《广西社会科学》、《理论与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载量各占文献总量的1.0893%;之后是《农村经济与科技》(0.8715%)、《社会主义研究》(0.8715%)、《国家治理》(0.871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8715%)、《农村经济》(0.8715%)、《湘潮(下半月)》(0.8715%)、《中国农村观察》(0.8715%)、《四川行政学院学报》(0.8715%)等。上述期刊刊载的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文献数量占检索文献总量的比例共计11.9826%,说明这些期刊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重要的情报源和交流平台。

表1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来源期刊统计表

四、基金资助分析

科研基金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成果的多少,科研基金项目的级别决定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度,科研基金项目作为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科研团队和专家学者的综合实力,而且也显示出他们对该学科的贡献力[2]。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可知,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459篇文献共有106项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7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3项,市厅级及其他基金项目12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基金资助表

通过表2中的基金资助信息可以看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获基金项目资助的成果占所有研究成果总数的23.0937%,如此高的基金资助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在国家、政府层面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同时,基金资助的条件也与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背景与学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群体有着较高的学术背景与水平。

五、高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被引用次数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及论文影响力的大小。把459篇研究文献中被引频次大于30次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共筛选出10篇。按照被引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序,如表3所示:

表3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

从表3数据可以得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成果中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差距明显,李芝兰、吴理财合著的论文被引用191次,排名第一;蔺雪春的论文被引86次,位居第二;饶静、叶敬忠、谭思三人合作的论文被引54次,排在第三位。这10篇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高被引论文全部来源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这也反映了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高被引用论文质量较高,在整个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也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六、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凝练了作者研究的焦点,是一篇论文的核心与精髓,因此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发现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3]。

对CiteSpace软件的参数进行设置,TimeSlicing选择1997-2015年,#YearsPer⁃Slice默认为1年,NodeTypes选择Author,Se⁃lectionCriteria设为TopN30。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共有287个关键词以及关键词之间的460次共现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表4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表(频次≥5)

用CiteSpace统计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如表4所示。由高频关键词表可以看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与“乡村治理”(77次)、“社会治理”(47次)、“农村社会治理”(33次)、“村民自治”(22次)、“乡村社会治理”(19次)、“乡村社会”(9次)、“治理能力”(10次)、“基层治理”(10次)、“新农村建设”(9次)、“全面深化改革”(9次)、“农村社会组织”(9次)、“社会管理”(9次)等关键词密切关联,它们反映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重点及热点问题。

为了更直观、精准地反应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热点及重点领域,根据高频关键词表4的词频统计结果,结合图谱3中形成的关键词共现聚类网络图谱,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了1997-2015年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四个研究热点。

1.乡村社会治理基础理论研究。乡村社会治理基础理论研究是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显著热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主体、价值、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陆益龙认为“其实质性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村社会秩序形成与维持的途径和过程;二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和过程”[4]。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范和生、李三辉认为“立足于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以及顺应乡村社会治理发展的需求,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应该包括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个人以及各种民间社会组织”[5]。赵泉民对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理解也比较具有代表性,他提出“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应该包括政府,更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村社成员个体,以及回归乡村的‘乡贤之士’(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现今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和文化修养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在内”。此外,赵泉民还对乡村治理的特征进行了总结:“第一,乡村治理核心在于‘经济发展’;第二,乡村治理是政府主导下的‘民主化进程’;第三,乡村治理需要精英‘广泛参与’和‘有效配合’”[6]。

2.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在这个方面专家、学者们主要是结合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乡村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经验对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杨华锋结合对河南信阳市平桥区“郝堂试验”两个发展阶段的分析,发现“治理创新过程比较集中地体现为行动者网络的协同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维度:纵向的‘府际合作’、横向的‘部际合作’和内外的‘公私合作’”[7]。农淑英以广西中越边境民族乡村作为考察对象,从民俗文化融入的角度提供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创新维度,她认为应该“(1)借力节庆民俗活动履行治理职责;(2)升华乡规民约助推乡村治理效能;(3)重塑民俗价值消解乡村治理困境;(4)打造民俗精品服务乡村生活”[8]。裘斌分析了浙江省上虞市谢塘镇推行的“四不出村”工作法,所谓“四不出村”是指“(1)群众办事不出村,开展公益事业服务;(2)矛盾调处不出村,开展民事调解服务;(3)信息咨询不出村,开展咨询指南服务;(4)致富求助不出村,开展致富发展服务。”这种工作法充分体现了乡村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从过去的以管理为中心转变成以服务为中心[9]。

3.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研究。石兴安以贵州省锦屏县华寨村“华寨模式”为例,提炼出一种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合约管理,具体来说,“华寨模式”是华寨村将原有的村规民约中的强制性条款进行修改,修订成村民们自愿遵循的合同式约定(即村民自治合约),“华寨模式”体现了“契约伦理性”、“制定民主性”、“执行理性化”以及“监督制约化”[10]。谭志松、陈瑶则分析了湖北秭归县“幸福村落”治理模式,并总结归纳了“幸福村落”建设对武陵山片区乡村治理的启示:“(1)以村落为载体的农村基层组织,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以村落理事会为依托,有利于农村资源整合;(3)以人为本,满足民生需求,有利于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4)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服务性乡镇政府”[11]。

宋仕平、秦瑛、徐静介绍了宜昌市仓屋榜村以创新工作机制为着力点,以培育多元主体为重要途径的“一二五”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具体表现为:“第一,推行网格化管理;第二,构建多元化组织;第三,开展综合化服务;第四,构筑立体化防控;第五,依托信息化支撑”[12]。

4.乡村社会治理与法治结合研究。学者们也比较重视对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法律功能凸显的方法以及途径的研究。例如,段绪柱在分析乡村社会治理中民间法与国家法间的张力以及协同可能的基础上提出“依靠风俗习惯已不能保证越来越外向化的乡村社会秩序,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制度化、中立化的程序和规则作为社会博弈的基本准则,并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的保障”[13]。李美香、吕晓明则重点分析了民间法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民间法根植于活生生的乡土生活,是乡土社会自发性、地方性的资源,且因乡民的内心确信而具有实效性,在建构乡村秩序过程中能够发挥国家法尚难起到的作用”[14]。陈文琼、韦伟结合对“黄登林多元调解法”的有效性分析,总结了“民间嵌入式”乡村司法模型的乡村治理效应:“首先,‘民间嵌入式’乡村司法模型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整合效应;其次,‘民间嵌入式’乡村司法模型对乡村社会治理的规范效应。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民事调解的司法救济方式化解纠纷,将乡村社会治理纳入法治的轨道”[15]。

七、结论

本文利用科学信息计量法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施引文献的作者、机构、来源期刊、基金资助、高被引论文、高频关键词等六个要素进行分析,较为科学地体现了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特征,揭示了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通过分析、归纳得出1997-2015年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特点如下:一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跨学科交叉研究较少。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法理、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本应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但目前看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社会学、政治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范畴,缺乏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二是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各个要素研究多,系统研究少。相关研究文献中,对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各个组成要素,例如主体、价值、模式、内涵等方面的个体研究较多,但将乡村社会治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并且也缺乏对乡村社会治理评估体制的研究。三是微观对策建议研究多,宏观学理、理论研究少。目前相关研究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路径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四不出村”工作法、“华寨模式”、“一二五”治理模式、“幸福村落”等,但是有关乡村社会治理的学理研究较少。四是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规范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的成果不多。五是国内外比较研究较少。目前的成果中针对国外发达国家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不多见,中外的比较研究也较少。

总之,乡村社会治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乡村社会治理领域未来的发展将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今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首先要重视跨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各学科的力量及专业特点,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建设和发展。其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注意加强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学理性研究,使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灵魂、有深度,并不断完善乡村社会治理评估体系的构建。再次,必须拓展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证性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研究,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中外乡村社会治理的比较研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特点,借鉴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以推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

[1]孙宁,陈雅.基于信息计量学的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4(05).

[2]詹勋武.四川高校学术影响力的比较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3]夏恩君,宋剑锋.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演化路径和热点领域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J].

[4]陆益龙.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现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5).

[5]范和生,李三辉.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15(01).

[6]赵泉民.合作社组织嵌入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转型[J].社会科学,2015(03).

[7]杨华锋.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的郝堂试验及其可持续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8]农淑英.乡村社会治理中民俗文化的融入探讨——以广西中越边境民族乡村为考察对象[J].学术论坛,2015(02).

[9]裘斌.从管理到服务:乡村社会治理思路的创造性转换——以浙江省上虞市谢塘镇“四不出村”工作法为分析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12(06).

[10]石兴安.合约管理约管理:乡村治理新模式——以“华寨模式”为例[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01).

[11]谭志松,陈瑶.武陵山片区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研究——以湖北秭归县“幸福村落”治理模式为例的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12]宋仕平,秦瑛,徐静.多元主体共治: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化选择——基于宜昌市仓屋榜村“一二五”治理模式的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13]段绪柱.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02).

[14]李美香,吕晓明.民间法精神及在乡村治理中的重塑[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15]陈文琼,韦伟.民族自治地区的“民间嵌入式”乡村司法模型——“黄登林多元调解法”的理论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江苏为例”(2015SJB511)、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陈燕,苏州大学人武部军事教研室讲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郭彩琴,哲学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政府与社区治理。(江苏 苏州 215006)

C916

A

1008-5947(2017)01-0071-06

2016-12-02

责任编辑 冯凌宇

猜你喜欢

领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领域·对峙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