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北疆八百年之契丹族
2018-01-03都永浩
都永浩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纵横北疆八百年之契丹族
都永浩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契丹”之名最初见于《魏书·契丹传》,更早记载来自于朝鲜的《三国史记》。东晋建元二年(344),前燕慕容皝击溃宇文部,宇文部中的一部分人遂从东部鲜卑中分离出来,自号“契丹”,开始向民族集团衍变。契丹族是勇武善射的民族,公元911年,耶律阿保机终于解决了诸弟反叛问题,开始轻傜薄赋,发展农业,休养生息,为建国创造了条件。公元916年阿保机即帝位,国号契丹,947年将国号改为辽,982年又改回契丹,1066年再改回辽。辽朝是一个开放的、多民族杂居的、各民族大融合的王朝,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王朝。
纵横北疆;八百年;契丹族
东晋建元二年(344),前燕慕容皝攻击宇文部,契丹人遂从东部鲜卑中分离出来,自号“鲜卑”,游牧于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从今天的地理位置看,位于辽河以西、大凌河以北区域。自此以后,契丹族开始进入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至1218西辽被蒙古所灭亡,契丹族在强族的包围之下开疆扩土,顽强生存了八百多年,并且形成了世界性的影响。雄霸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将中国的北方称为“契丹”。在一些国家的文献中,例如,俄文、希腊文、中古英文、阿拉伯文文献中以“契丹”指称中国,可见契丹声名之显赫。
1 契丹自古出鲜卑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包括契丹,公元916~1125年)存在了210年,与南部的宋朝(公元960~1127年)并存了一百六十余年。辽朝灭亡后,公元1124年,契丹族残部又在今蒙古高原、新疆东部一带建立了西辽(西方人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立国八十多年。1218年被所向披靡的蒙古军队灭亡。至此,契丹人的国运仍未停止,剩余的少数契丹人云集于西辽贵族八剌黑麾下,转移至今伊朗南部波斯湾附近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存在时间将近八十年,史称“后西辽”。由此可见,契丹人影响中国北部二百多年,而后又在中国的西部和中亚地区建立了政权,其历史影响不逊于赫赫有名的鲜卑人。然而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契丹人就是来自于鲜卑人。
“契丹”之名最初见于《魏书·契丹传》,更早的记载来自于朝鲜的《三国史记》,据记载在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就有契丹人犯高句丽的内容。历史学家冯家升考证说:契丹之先祖为鲜卑宇文氏,“契丹”这一族称来自宇文氏酋长之名,意思是“镔铁”。据《北史·室韦史》记载,契丹位于室韦南部,“其南为契丹,在北者为室韦”,契丹是室韦的南支。《辽史》中,契丹归类为东胡系,是“东部鲜卑”的一部分。开始的时候,宇文部和库莫奚在一起游牧,东晋建元二年(344),前燕慕容皝击溃宇文部,宇文部中的一部分人遂从东部鲜卑中分离出来,自号“契丹”,契丹族开始向民族集团衍变。当时的契丹人周围强族林立,西部以奚族为邻,东部是强悍的靺鞨,东南是善战的高句丽,只有南部面临的营州和北部的同族室韦等族没构成太大的威胁。
远古时的契丹有八部,分别是:奚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日连、匹挈、黎、吐六於。但最初只有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民间流行这样的传说故事:话说天宫虽然是天境,一切美好汇聚于此。但有一位仙女确感觉不到快乐,反而寂寞难耐,于是她偷偷驾着青牛车来到人间,经过一片松树林,沿潢水顺流而下。与此同时,有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出发,信马由缰顺着土河流向走,就这样,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一见钟情。两人放走青牛、白马,相爱一生,育有八子,族众渐盛,形成了八部落。
隋朝时,契丹族渐强,“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经济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书·契丹传》) 契丹人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
唐朝时,契丹仍分为八部,即达稽部、纥便部、独活部、芬向部、突便部、芮溪部、坠斤部、伏部。八部的首领最初来自于大贺氏,第一任首领是窟哥。窟哥被唐朝封为左武卫将军,不久,窟哥举部归附唐朝,唐即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唐朝在营州(今朝阳)设置东夷都护,管辖松漠都督府(契丹族)和饶乐都督府(奚族)。此时的契丹各部,胜兵四万,仍然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凡“调发攻战,则诸部皆会;猎则部得自行。”还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此后发生唐朝都督残暴统治而引发反抗事件。玄宗开元二年(714),契丹首领失活率部附唐,玄宗赐以“丹书铁券”。
唐开元十八年(730),大贺氏契丹首领邵固被杀,部落联盟的权力被遥辇氏夺取,第一个首领为洼可汗屈列,共传九世,历一百七十余年,史称“遥辇九帐”。在“遥辇九帐”时,迭喇部实力最强,其耶律氏世代为夷离堇(执掌兵马的首领),与可汗的政务权力分离。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遥辇氏掌握政务,历任九世可汗;而耶律氏世为夷离堇,掌握军权。但到了契丹遥辇氏的第九任可汗痕德可汗,这一平衡被打破。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十二月,迭剌部权威日盛,各部无法制衡,夷离堇耶律阿保机将契丹旗鼓收归己有,废弃了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的常规。耶律阿保机在成为可汗后,也不再按民主的原则改选可汗,自号为王,建立契丹国,遥辇氏从此衰弱。
2 危机重重的崛起之路
勇武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废弃遥辇氏的汗位继承权的同时,为夷离堇位九年而不按民主程序退位,引发迭剌部内部的不满。同时,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后,可汗选立从遥辇氏转入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按着军事民主制原则和选汗制的约定,耶律氏家族的成年男子理论上都有权力选为可汗。但是作为强人的耶律阿保机不可能自动退位,耶律阿保机到了应该改选汗位之年拒绝按照军事民主制退出汗位,但不得已让出了夷离堇之位。他对各部说:“我所得汉人多,欲自为一部以制汉城。”其城在“炭山之东南,滦河之上。”阿保机率领汉人从事农业,繁荣程度犹如幽州。逐步积累了力量,汉人在阿保机治理下也安定下来。
耶律阿保机站稳脚跟后,开始解决诸部大人不忠的问题。阿保机独揽汗位,诸部大人是不服的,反叛的力量逐步积聚。为了彻底解决问题,阿保机采纳其妻述律氏计谋,设鸿门宴尽杀诸部大人,遂统一了契丹八部。另一方面,耶律阿保机应该按照军事民主制原则适时退出汗位,但他想按照中原皇帝的做法终身为帝,引起了诸弟的不满,多次逼迫阿保机按契丹旧俗改选汗位。阿保机在耶律氏的帮助下,粉碎了诸弟多次叛乱。有明确记载的著名的“诸弟之乱”就有三次。公元911年,阿保机终于解决了诸弟反叛问题,开始轻傜薄赋,发展农业,休养生息,为建国创造了条件。公元916年阿保机即帝位,国号契丹,建元“神册”。神册三年(918),筑城“西楼”作为皇城(即上京临潢府,今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波罗城)。契丹的国号变化反映了契丹统治者的复杂心理。一方面,民族主义的强烈欲望使其希望国号与族名重合,满足其大契丹的族群动员需求;另一方面,在其统治的范围下,汇聚了大量的其他民族,使其又不得不考虑统治的合法性。据《资治通鉴》记载,契丹于947年将国号改为辽,982年又改回契丹,1066年再改回辽。这其中有一个规律,契丹统治者在其国势强盛时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定其国号为契丹,而一旦意欲统治更广阔的异族异国地域,就将其国号定为辽。
辽朝建立伊始,危机四伏,周围强国、强族林立,是在夹缝中生存,辽朝想要生存下去都很不易,何况开疆扩土。辽朝的西北有回鹘、吐谷浑、党项等族;北部有主要从事游牧和渔猎的蒙古、室韦、女真等族;东部有文化发达的渤海人;南有汉人;东南还有高丽人。在周边都是强敌的情况下,没有尚武精神必定无法生存。从契丹人建国开始,征战就持续不断。
契丹人除了安定北部外,极其重视南部汉族地区的经略。攻陷幽州以及安次、三河、潞、渔阳、怀柔、密云后,所俘汉人的安置方法就非常重要了。契丹统治者采用汉族原居住地域的名称,设置州城,称“投下”或“头下”。比如代北汉人安置于龙化州,燕蓟汉人安置龙化县、临潢县,檀州汉人安置檀州,三河汉人安置三河县,密云汉人安置密云县。
耶律阿保机于天赞三年,亲征西北,回鹘、吐谷浑、党项等族纷纷降服;契丹又转而图谋中原,为解后顾之忧,先行进攻渤海。国力已经衰弱的渤海很难抵御契丹的攻击,公元926年3月6日,耶律阿保机攻入忽汗城,渤海国灭亡。同年农历二月初五壬辰日(3月21日),阿保机改元天显。不久,阿保机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意为“东契丹国”,首都忽汗城改名为天福城,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为东丹王国的国王。契丹灭亡渤海后,对先进的渤海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破坏,几乎所有的地上文明成果都被销毁扫荡,使得后人几乎看不到只字片瓦,渤海文明一夜间消失。契丹人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从物质、精神上彻底灭绝渤海国。
辽与高丽建国时间接近,双方的矛盾缘于领土争端。辽国接收的渤海故土,也是高丽想要扩张的土地。于是,从公元992年至1019年间爆发三次战争。三次战争中的第一次规模最大,辽国动员了80万军队,双方参战的人数超过了一百万人;第二次辽国动员了40万军队;第三次辽国出征高丽的军队只有十余万人,高丽国迎战的军队人数28万。三次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小。第一次辽国取得优势;第二次互有胜负;第三次辽军大败。第三次战争后,双方再无大战。同时,双方的国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三次战争后,高丽的国土向北拓展。
尽管辽的北、东、西三面都是强敌,战争持续不断,但其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南部的中原地区。前面谈到,阿保机重点经略的是幽燕汉族地区。辽天显十一年(936),辽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手中获得燕云十六州,为进一步南下创造了条件。
辽大同元年(947)正月十日,辽军攻占后晋首都开封,辽国终于进入中原腹地。此年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直接表露了统治整个中国的野心。
辽圣宗时期,萧太后摄政27年,辽朝国力明显增强,国泰民安。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辽军攻入宋境,宋真宗亲临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击败辽军。辽朝因此提出议和,宋朝在军事上获得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合约,即澶渊之盟,并且要输金纳绢维持和平。从此,宋辽两朝维持了一百二十余年的和平。中国此后形成了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在辽朝的后期,东北另一个民族——女真悄悄崛起。辽天庆四年(1114)春,在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女真人举兵反辽,次年阿骨打建立金朝。金天辅四年(1120),金与宋结为同盟,共同夹攻辽国。金天会三年(1125)二月,辽天祚帝被金朝军队俘获,辽朝就此覆灭。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共历经9位帝王。
辽国灭亡后,契丹族残余势力还建立了西辽政权(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1124年),金兴定二年(1218)被蒙古军队灭亡。西辽灭亡后,契丹人的国祚并未就此终止,西辽贵族八剌黑带领部分契丹人,在今伊朗南部波斯湾附近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起儿漫王朝(1224~1309年),也称为“后西辽”。
3 因俗而制和多元社会的构建
契丹人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同时存在很多强大的民族,前期辽宋西夏鼎足而立,后期则有女真、蒙古族的崛起。特别是对纳入统治的汉族,“以汉制待汉人”。在契丹皇帝牙帐之南设“南面官”治理汉族;北面设“北面官”治理契丹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种分制对于契丹贵族统治的稳定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辽朝还仿唐朝内地及渤海制度设置了五京。其中的上京临潢府城内,有来自河北、山西的大量汉族,包括官吏、文人墨客、艺人、僧尼道士、手工农业生产者等;同时,大批的契丹人南下迁入河北山西等地,与汉族杂居,与汉族通婚。可以说,辽朝是中国的又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契丹统治者直接推动了多元社会的构建。再如辽朝的重镇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更是民族杂居区,契丹、女真、汉、铁骊、兀惹等族共居一城,甚至还有党项人居住。许亢宗在《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说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不能相通晓则各于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段记载说明:辽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多民族杂居是一种常态,是一个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汉语已经成为辽朝的通用语言。在辽朝的统治阶层中,就包括韩延徽、卢文进、康默记、韩知古等名仕。
辽朝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契丹大小字采用汉字行书、楷书偏旁并合而成。辽朝的典章制度,大都仿自唐朝。契丹文化的中原成分浓厚,如辽三彩就是模仿“唐三彩”和宋瓷而烧制的。辽朝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东丹王耶律倍、耶律国留、耶律韩留、耶律庶箴、耶律良等的诗词作品;耶律倍的绘画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2017-06-25
都永浩,1960-,男,朝鲜族,黑龙江延寿人,院长,《黑龙江民族丛刊》主编,研究员,民族理论与民族学研究。
[责任编辑包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