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山岳型遗产地保护发展经验及其对北京市的启示*

2018-01-03孙威毛凌潇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胜地山脉西山

■ 孙威 毛凌潇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

国外山岳型遗产地保护发展经验及其对北京市的启示*

■ 孙威1,2毛凌潇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

目的/意义中国是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传承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乡改造开发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方法/过程采用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分析了美国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日本纪伊山脉胜地的基本概况,总结了上述两个案例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北京西山文化带的建设启示。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国际上山岳型遗产地保护发展有不少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因势利导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完善规划管理体系,促成政府管理与民众意愿相统一;成立专门机构,促进国家、地方、民众保护相联合。这启示北京应进一步凝练西山文化带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自然和文化资源、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加强规划引导和功能定位。

山岳型遗产地 西山文化带 北京 经验启示

1 引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一篇中明确提出,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制定实施西山等三条文化带保护利用规划[1]。

西山通常分为大西山和小西山。大西山是西部山地的总称,属于太行山脉。小西山是西山向北京平原的前出部分,主要位于海淀区和石景山区,是以三山五园(“三山”指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八大处为核心的文化遗产聚集区,也是较为典型的山岳型遗产地。2017年7月随着青海可可西里和厦门鼓浪屿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达到52处,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山岳型遗产地就有17处,占总数的32.7%,是中国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河流型、草原型、古村落型等其他遗产地不同,山岳型遗产地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宗教景观、地质地貌景观,以及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和较为适宜的人居环境。同时,受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影响,山岳型遗产地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可恢复性差、旅游辐射功能和拉动力不强、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更加突出、山脊线两侧开发不均衡等问题[2-4]。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乡改造开发的关系[5],既是北京建设西山文化带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长期议题。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绚烂多彩的文化,但是文化资源大国,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特指那些能够很好保存和创造优秀文化的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就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的国家。尽管这些国家依照各自的国情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各有侧重,但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具有宝贵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对美国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和日本纪伊山脉胜地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总结出关于山岳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和文化带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为北京西山文化带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2 国外案例概况

在国外众多的山岳型遗产地保护发展的案例中,美国的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和日本的纪伊山脉胜地是两个比较具有特色的案例。

2.1 美国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

美国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建立于1986年,凭借其独特而丰富的资源整合模式和别具一格的遗产保护策略,近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保护策略值得借鉴。遗产廊道位于美国东北部,从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Worcester)一直延伸到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途径黑石河、密尔维尔、萨顿、密尔巴顿、马萨诸塞等24个城镇,全长74km。这条遗产廊道在美国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美国第一个棉纺厂就坐落在黑石河沿岸的罗德岛州的柏德基,使用水力作为能源的创举开启了美国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因此,黑石河峡谷也被称为“美国工业革命的诞生地”[6]。

1986年1月10日通过的国会立法(Public-Law 99-647),明确提出保护黑石河峡谷区域独特且重要的自然、历史、文化价值。1998年黑石河被命名为美国遗产河流(American Heritage River)。随后,美国政府又对黑石河水质进行了治理,使曾受到工业污染的黑石河峡谷水域复原为可供游泳、垂钓的舒适场所。峡谷区域拥有上万个历史建筑物和遗迹,串联着关于工业革命时期当地农场主、机械工人、银行家、运河挖掘者等形形色色的历史故事[7]。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2014年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成为美国最新的七大国家公园之一,美国不仅科学地保护了当地的文化遗产,而且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文化保护与资源发展相结合[8]。

2.2 日本纪伊山脉胜地

纪伊山脉位于日本奈良、京都之南,是伸向太平洋的纪伊半岛的大部分山岳地带。纪伊山脉胜地是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中心,200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纪伊山脉的描述为:吉野大峰、熊野三山、高野山3座胜地坐落在纪伊山脉茂密的森林中,俯瞰太平洋,它们通过多条参拜古道连接奈良和京都两个古都,反映出根植于日本自然崇拜古老传统的神道教与从中国和朝鲜半岛引入日本的佛教的相互融合。该遗址及其周围的森林景观是1,200多年持续保留完好的圣山传统的写照,是日本现存文化的一部分[9]。

纪伊山脉胜地约在6世纪中期成为真言宗的山岳修行场,朝圣路线的形成则始于8–9世纪的社会动荡时期。纪伊山脉胜地的各寺院高僧辈出,很快成为日本的佛教胜地,历代天皇与将军纷纷到访参拜与赏樱,这极大地促进了纪伊山脉胜地寺庙设施的改善,并带来皇室和贵族的资金和管理支持。12世纪末纪伊山脉胜地在日本的圣山地位得以确定并一直维持至今。14–16世纪随着皇室中央集权的衰落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朝圣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贵族之间,而是扩散到所有可以负担旅行支出的阶层。1868年明治维新后,虽然寺庙的土地被政府收回,但寺庙从政府和普通人那里得到的支持并未减少,道路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前往纪伊山脉胜地朝圣和旅行的人数开始增加。1897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保护历史建筑的《古神社、寺庙保存法》,1919年将保护范围延伸至自然遗产并在1929年再次强化。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纪伊山脉胜地的游客数量再次增多,每年吸引多达1,500万游客来参拜和游览[10]。

3 国外经验总结

美国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和日本纪伊山脉胜地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很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在遗产保护方面,黑石河峡谷建立了专门的遗产廊道,从文化价值的传承、传统模式的保护、规划管理的统筹、历史文化的宣传等多个方面推动遗产廊道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实现了工业革命之后遗产地的重塑,促进了黑石河流域城镇、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发展。纪伊山脉胜地自古以来就注重朝圣文化传统的延续,遗产区域的生态景观又因为受到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关注而得到充分保护,同时建立明确的管理规划体系,通过文化传播与各具特色的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1 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管理规划《回顾过去,展望未来》(Re fl ecting on the Past, Looking to the Future)中制定了3个层面的保护目标,分别是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9]。短期目标是对廊道的保存和保护,内容是恢复、保护、保存廊道的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特别是对廊道内关于美国工业化发展、转变的重要景观的保护。根据美国登记注册的历史地区的文献资料记载,黑石河地区有471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和考古资源。这些资源包括144个建筑物、4个石碑、165个考古与非考古地点、158个构筑物。其中,建筑物包括住宅、农场、商店、工厂等;石碑包括纪念碑和河段的标注里程碑;地点包括整体或部分遗存的和在地面上看不见但仍是考古资源的地点;构筑物包含水池、桥梁、闸河、筑堤、管沟、控水门、纤路等。中期目标是维护和加强管理。黑石河有一半的河段是有水的,这些河段需要加固维护,有的需要重修。并对重修的河段节点制定计划以便进行管理和维护。长期目标是复原和重建。目前黑石河已经确认了5个关键节点需要复原或重建,这些节点都是具有特色的区域。

纪伊山脉的管理部门既保护自然景观,也设立人文景观,促进自然与人文景观协调统一。纪伊山脉胜地自古以来就是日本自然崇拜的代表,除了神社庙堂之外,这里的山水草木都被赋予了神性,远古森林得到了完好保存。纪伊山脉胜地独特的宗教氛围为其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而自然崇拜的传统又使文化景观发展的同时保存了自然景观的原貌。在通往各个神社灵地的参拜道中,山体、岩石、森林、河流、瀑布等遍布其间,这些自然要素成为神化的崇拜对象,对遗产区域和周边环境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管理部门十分重视传承朝圣的文化传统,胜地内部仍以步行道为主要交通系统,并且步道系统完善。在胜地的三座圣山之间有参拜道相连,参拜道一般不到1m宽,大部分为土路,罕见石质台阶[10]。参拜道设计陡峭难行,不以快速流动为目的,被认为是一种修行手段(图1)。

图1 纪伊山脉内部步道Figure 1 Pilgrimage routes in the Kii Mountain Range

3.2 因势利导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难题。一方面,需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又要对局部地区进行现代化改造利用。在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上。美国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通过编制管理规划和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很好效果。管理规划中制定了4项目标,分别是解读美国工业革命历史;保护、加强峡谷社区建设;平衡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促进流域复兴,在保护黑石河峡谷廊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作用,带动周边城镇经济发展。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十分适合发展旅游业。在旅游业发展中,充分利用遗产廊道的文化价值,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传统的聚落特征是源自19世纪的农场到工厂模式,这种独特的城镇风貌和廊道空间形态是吸引游客前来旅行体验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宣传的亮点。工业革命时期遗存的古老的农舍、磨坊、教堂可以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感受当地的历史以及各种族移民所产生的文化多样性。游客可以沿着阿克斯布里奇(Uxbridge)的河湾农场(River Bend Farm)边的纤道徒步或是骑行,呼吸新鲜空气,或是去坎伯兰(Cumberland)的黑石河国家公园走走。沿河地块为公共开放地,供游人游憩休闲,游客可以在黑石河上花上一天时间划划皮划艇来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

纪伊山脉胜地的文化传播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来此朝圣,感受当地文化气息,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纪伊山脉胜地作为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朝圣者。自二战以后,特别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上第二条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以来,纪伊山脉胜地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希望探寻日本宗教起源的游客。目前,纪伊山脉胜地设有为朝圣者和游客提供住宿的僧房、宾馆、温泉酒店等设施,还配有通晓当地历史的导游和设计合理的游览线路,是当地各县的主要产业。纪伊山脉三大胜地,吉野大峰、熊野三山、高野山,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色,并且根据特色进行相关建设,开展有关活动,所以游客在3处胜地之间游玩不会感到丝毫的乏味。

3.3 完善规划管理体系,政府管理与民众意愿相统一

自然景观是纪伊山脉胜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00多年来都受益于国家最高决策层的保护,原始生态得到很好保存。政府逐步建立了综合的规划管理体系,包括从顶层的总体规划到主要文化遗产管理措施的各个方面,明确了遗产产权、保护方法、保护范围、资金来源、管理措施等一系列规划要素。

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委员会根据专业调研和居民意愿制定专项规划,规划主要研究了遗产廊道的现状、可能面对的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等。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保存廊道的文化、历史、自然景观;向公众叙述工业化的多维故事;通过重建设施、兴办教育、增加休闲场所等措施促进可持续开发遗产旅游业,增加公众享受遗产资源的机会;促进地区和社区的复兴;建立并维护社区的合作网络[11]。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遗产保护和利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因工业化和周围居民日常生活,黑石河水质曾严重恶化、河岸受到侵蚀、水位波动、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政府及时制定专项规划,将区域内水系作为内在联系的自然系统加以保护,加强环保项目的区域协作并将沿河地块开发为公共开放地,供游人游憩休闲。经过多年治理,黑石河水系水质提高,廊道自然环境大为改善。

3.4 成立专门机构,促进国家、地方、民众相联合

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自1986年建立以来,一直由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发展。这个委员会由区域内各地政府委任的代表组成。委员会采取的区域保护和发展策略有以下3点。一是基于大众的公共教育。在廊道保护中的一个经验就是将学校用作说明廊道的历史和特色的机构,加强当地的公众教育,向全民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二是整合地方和国家级的合作体系。三是针对重点资源的定向投资。由于黑石河的节点保护需要获得基金支持,资金来源于对遗产廊道有兴趣的人士的捐赠或者利用国家、州、本地的资金。资金主要用于选择性地保护和保存,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4 国外经验的启示

美国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和日本纪伊山脉胜地虽然与北京西山文化带在本底上有所不同,但在保护发展中的经验都是经典的、全方位的、成功的,值得北京市在建设西山文化带中借鉴、吸收、利用。

4.1 进一步凝练西山文化带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黑石河峡谷廊道至今仍保存着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建筑和文化特色,纪伊山脉胜地也延续着步行朝拜的传统,两个遗产在开发利用中都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西山文化带的文化特色和内涵究竟是什么?西山文化带囊括京西南太行山余脉和京西石景山八大处至香山一带及部分山前地带。这一区域不仅包括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皇家园林文化区、以八大处为核心的山地佛教园林区,也包括了北京旧城长河文化廊道,覆盖了从史前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西山文化带融合了北京的起源文化、宗教寺庙文化、军事防御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皇家园林文化、陵寝墓葬文化、工业生产文化、科学考察文化、近现代教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荟萃的产物。另一方面,历史上,大多数能够稳定统治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最后都吸收或者融入了汉族传统文化。与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是,清朝以异族统治中原取得了长久的稳定,却依然保留了本身的民族特性。西山作为清朝统治的政治中心,是窥视清朝统治的一个历史窗口,这个窗口不单单体现出满族如何统治中国,汉族对满清政权的认同,同时无疑体现着满清统治下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过程。因此,对于西山文化带的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总结,应该从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国内与国外、多元与包容等多维尺度进行综合考量,从众多文化意象中梳理出最能体现西山文化带特色的文化,这是维系其持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根本。

4.2 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自然和人文资源

在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和纪伊山脉胜地两个案例中,管理部门都对当地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如黑石河流域的沿河湿地、森林、田地、岩石、野生植物、田园景观等,纪伊山脉胜地的远古森林、山脉、岩石、河流、瀑布都得到了完好保存,并与地方特色人文遗产一同构成了文化景观。

西山文化带有着“三山五园”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但却存在文物闲置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据相关部门统计,西山文化带内有文物资源463处(表1)。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所有者各行其是,许多文物建筑或被破坏弃用,或使用者抵制政府维修,或修缮后闲置不用,造成文化遗产资源浪费。目前,西山文化带未开放文物项目约占文物项目总量的85%。

表1 西山文化带内文物数量Table 1 The number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Xishan Cultural Belt

历史上,“三山五园”地区是大片的山林田园景观,仅有少量的村落散布其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绿地面积大幅减少,目前绿地面积4114.7 hm2,占“三山五园”总面积的60.1%。近几十年,随着水资源枯竭,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地区中部的河流陆续消失,这一地带应呈现出的总体山水意境大打折扣。同时,许多能够反映历史事件的村落和地名正在消失。据考证,西山地区的地名起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起源于军队驻扎营地,如现在香山大队的很多村庄名皆有“营”字或以八旗名字命名;另一种是起源于历史传说,如颐和园东南的六郎庄村、挂甲塔村、东北旺村、韩家川村,村名皆源自南宋抗辽的历史故事。随着城市扩张和新农村建设,很多村庄将不复存在,村名也将消失,很容易出现集体记忆的断层,造成历史记忆的丢失。

4.3 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黑石河峡谷廊道有专门的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发展,纪伊山脉胜地有政府专门编制实施的管理规划体系,包括从顶层设计到主要文化遗产管理措施,明确了遗产产权、保护方法、保护范围、资金来源、管理措施等一系列规划要素。

西山文化带内文物的管理情况复杂,各级各类文物的产权单位、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既有市区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有中央机关、部队、村集体、个人(表2)。由于产权分散、缺少统一管理,许多文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表2 西山文化带主要公园的管理单位Table 2 Management units of main parks in the Xishan Cultural Belt

近年来,市、区政府和旅游、交通、市政、农业、林业、文物等部门对这一区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协调沟通和整体规划,各方面的工作被行政区划分割,无法达成整体保护利用的效果,难以形成管护合力。如在推行农村住宅保温、抗震改造的惠民措施时,忽略了传统村落的景观保护问题,致使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如图2所示。

4.4 加强规划引导和功能定位

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和纪伊山脉胜地都非常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明确规划的任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以“三山五园”地区为核心的西山文化带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均以历史文化、旅游游憩、科研教育、生态功能为主,但目前核心区内仍然存在大量城中村并衍生出较大规模的零售、批发、仓储,甚至是工业功能,不但削弱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和价值,而且引发大量低端产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带来沉重的城市运行和遗产保护的压力。

长期以来,西山地区的旅游发展始终是以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几个景区进行“孤岛式”建设,相对独立地各自发展,从而形成了文化孤岛,即景区内部文化氛围浓郁,而景区之外则没有相应的文化体现,没有整体的文化氛围。这使得游客过度集中在几个景区,没有外部景区舒缓的余地。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模小,档次低,无法形成有规模的旅游服务区,也没有成型的旅游线路,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图2 西山文化带部分村庄环境风貌现状Figure 2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artial village environment in the Xishan Culture Belt

同时,现代交通设施的发展,导致联系遗产的历史道路、历史水系脉络遗失,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也被现代城镇设施所阻断,如北五环、万泉河高架桥隔断了颐和园与西山,以及颐和园与圆明园之间的历史脉络联系。

5 结语

长期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习惯或擅长研究经济带,创造性地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并成为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地域空间规划中得到普遍应用的基础理论,然而对文化带的研究和认识相对不足[12-13]。从学科发展趋势看,19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经济地理学开始出现文化和制度转向,将传统经济地理学所忽视或认为属于其他分支学科的制度、文化等因素融入到资本主义经济新时空的研究中,从而有力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在西方社会科学中的复兴和与主流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对话[14],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地理学也呈现精明增长的态势[15]。从现实发展情况看,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居民消费以物质消费为主,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201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866美元,已进入富裕国家行列,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正逐步成为经济社会的必需品,并在城市建设、创新创造、精神塑造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域发展和研究的重点逐步从“硬环境”(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转向“软环境”(体制机制、传统文化)[16]。因此,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驱动机制和互动机理,以及文化带的形成演化规律、空间组织结构和模式、文化带与经济带的异同点等,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命题。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然而,以往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更多强调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对接协作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忽视或没有足够重视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而文化恰恰是这一地区有望率先实现突破的领域,这一突破不仅仅具有现实基础,如京津冀三省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相承、历史渊源深厚,而且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如北京和张家口将在2022年共同举办冬奥会,依托重大体育赛事打造京张冬奥产业带,培育沿线重要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这些设想可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打造核心功能(文化中心),与国家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环京津贫困带)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西山文化带有这样的条件,也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

[1]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2] 王德刚, 赵建峰, 黄潇婷. 山岳型遗产地环境容量动态管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10):157-163.

[3]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 旅游业: 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6.

[4] 高舜礼. 对山岳型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思考: 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泰山为例[J]. 中国经济周刊,2008 (35): 38-40.

[5] 单霁翔.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 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 , 2006(3): 2-3.

[6] 王肖宇, 陈伯超. 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 以黑石河峡谷为例[J]. 世界建筑, 2007(7): 124-126.

[7] 刘佳燕, 陈宇琳. 专题研究[J]. 国外城市规划,2006(5): 119-121.

[8] 李军. 国外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经验及其对四川藏羌彝走廊建设的启示[J/OL]. 四川戏剧, 2014(11): 116-119.[9] 世界遗产中心. 纪伊山地的胜地与参拜道[EB/OL].[2017-08-15]. http://whc.unesco.org/zh/list/1142#.

[10] 高松涛. 历史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日本纪伊山胜地和朝圣路线及周围文化景观[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37(1): 49-50.

[11] 高松涛, 陈若薇. 保护与重塑: 美国工业文明诞生的见证: 约翰 H.采菲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J]. 重庆大学学报 , 2014, 37(1): 51-53.

[12]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3] 樊杰, 孙威, 陈东. “十一五”期间地域空间规划的科技创新及对“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09, 24(6): 601-609.

[14]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 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J]. 经济地理, 2002,22(6): 644-650.

[15] 樊杰, 孙威.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 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30(12): 1459-1469.

[16] 樊杰, 孔维锋, 刘汉初, 等. 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导向下的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的科学认知[J]. 经济地理,2017, 37(1): 1-7.

Experience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Mountain
Heritage Sit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Beijing

Sun Wei1,2Mao Lingxiao1,2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Purpose/signi fi cance]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world heritages.It is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well as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However, it has been a major practical problem–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and th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Method/processMethods such a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ase analysi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Blackstone River Valley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 and the Kii Mountain Range.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two cases summarized above, the inspiration and the sugges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Xishan Cultural Belt in Beijing were put forward.Result/conclusion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much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heritage sites,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harmonizing the natural landscape with the humanistic landscape; developing tourism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and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improving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unifying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public willingness; establishing authoritative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promoting national, local and public associ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Xishan Cultural Belt should be further condensed,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utilized effectively, specialized agencies should be set up to carry out the uni fi ed management, and the planning guidance and the orientation of func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mountain heritage sites Xishan Cultural Belt Beijing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2017-11-17

2017-11-28 本文责任编辑:吕青

K902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7.06.10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域功能的空间结构组织原理研究”(项目编号:41630644)、“居民健康视角的区域经济社会因素对PM2.5污染的影响机理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41671124)研究成果之一。

孙威(ORCID:0000-0003-2121-4676),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E-mail:sunw@igsnrr.ac.cn;毛凌潇(ORCID:0000-0003-1160-736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E-mail:maolingxiao123@163.com。

作者贡献说明:

孙 威:文章选题与内容框架设计,观点提炼与总结,部分文字写作与总体把握;

毛凌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部分文字写作和观点提炼。

猜你喜欢

胜地山脉西山
尚代肯山脉高点风景
它,就在那里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观西山
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
探寻贵州春季赏花胜地
西山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