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猪瘟防控技术研讨会精彩报告荟萃
2018-01-03本刊编辑张金辉
本刊编辑/张金辉
精彩报告
2017猪瘟防控技术研讨会精彩报告荟萃
本刊编辑/张金辉
猪瘟一直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疫病,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猪瘟的防控净化工作,提升防控技术水平,促进全球猪瘟防控技术的合作与交流,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主办的“2017猪瘟防控技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猪病研究专家汇聚一堂,针对猪瘟这一热门话题,共同探讨其防控和净化的关键技术、策略和对策。小编非常荣幸能亲临大会现场,收获颇丰,现将本次盛会的报告进行荟萃,希望能让更多的养猪朋友了解会议精华。
特约报告专家:
张改平 院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Trevor Drew 博士、教授(英国农业部动物健康及兽医实验室病毒研究室及外来病室主任、英国OIE猪瘟参考实验室负责人)
涂长春 研究员(长春兽医研究所、OIE狂犬病参考实验室主任)
Paul.Becher 博士、教授(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病毒室主任、OIE/欧盟猪瘟参考实验室主任)
赵启祖 博士、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标准物质研究室主任、OIE猪瘟参考实验室核心专家)
王 琴 博士、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OIE猪瘟参考实验室首席专家)
Llilianne Ganges博士(西班牙OIE猪瘟参考实验室首席专家、猪瘟病毒、瘟病毒以及外来病研究组首席科学家)
罗廷荣 教授(广西大学副校长)
史记暑 博士(堪萨斯州立大学兽医学院终身教授、堪萨斯州立大学美中动物卫生中心主任)
仇华吉 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Aruna Ambagala博士(加拿大食品监察局国家外来病种研究中心/OIE猪瘟参考实验室、猪瘟/哺乳动物病毒研究室主任)
陈金顶 教授(华南农业大学)
Manuel Borca 博士(美国农业部外来病研究中心(梅岛)猪瘟研究首席科学家)
Staubach Christoph 博士(德国Friedrich-Loeffler-Institut研究所流行病学专家,欧洲野猪猪瘟监控数据库项目主管)
Postel Alexander 博士(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病毒研究所、EU/OIE猪瘟参考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
高 荣 教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周 斌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朱连德 博士(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动物保健全国技术服务总监)
Douglas Gladue 博士(美国农业部外来病研究中心(梅岛)高级研究科学家)
徐 璐 副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OIE猪瘟参考实验室骨干)
张乾义 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OIE猪瘟参考实验室骨干)
Grzegorz_Woźniakowski 博士、副教授(波兰国家兽医研究所猪病研究室、OIE猪瘟参考实验室)
1 猪瘟病毒的特征及流行特点
涂长春研究员在《猪瘟病毒中国分离株的系统发生与抗原性分析》的报告中介绍了猪瘟在全世界的流行和分布情况,在我国是从1925年开始记载猪瘟的,猪瘟病毒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病毒基因组是大小为12.3 kb的单股正链RNA,由基因组两端非编码区和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组成,后者翻译产生一个多聚蛋白,其在宿主和病毒蛋白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工为4个结构蛋白(Core、Erns、E1和E2)和8个非结构蛋白 (Npro、P7、NS2、NS3、NS4A、NS4B、NS5A、NS5B)。 基 于 E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行分析将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型、11个基因亚型(1.1-1.4;2.1-2.3;3.1-3.4), 近两年我国流行的猪瘟主要属于基因2.1亚型。通过对基因2.1亚型毒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基因2.1亚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0个亚亚型(2.1a-2.1j),除了基因2.1d只流行于印度外,其他9个亚亚型的毒株在中国及其临近国家甚至欧洲流行。涂研究员进一步指出,我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但在这么高强度的免疫下,猪瘟虽无大的暴发,但仍时有发生,现在的猪瘟防控主要是靠免疫,但免疫不能排除病毒,病毒为了生存就要不断地进行变异。为了进一步分析猪瘟病毒中国分离株和疫苗株的抗原性差异,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一株单抗能与石门毒和6个基因2.1亚亚型毒株反应,但不能与兔化弱毒疫苗株反应;而另一株单抗则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反应,不能与石门株和所有基因2.1亚亚型代表毒株发生反应。这一结果首次同时获得能区分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的鉴别单抗,不仅为猪瘟病毒抗原变异分析提供了手段,而且也为防治工作中感染与免疫或流行毒株与疫苗株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抗体试剂。
罗廷荣教授在报告中讲到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和野猪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传播力强,致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在我国,猪瘟发病情况从经典大流行现转变为地方性、散发性流行,主要以非典型、温和型发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明显,常出现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先天性感染。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是由干扰素(IFN)诱导的一种类泛素化蛋白,IFNα/β能够上调ISG15的表达。与泛素系统相似,ISG15通过E1激活酶、类泛素E2酶和类泛素E3酶与靶标蛋白结合,通过一系列解聚酶与靶标蛋白分离完成类泛素循环。与泛素系统不同的是,ISG15与靶标蛋白结合并不对其进行降解而是对其进行修饰,参与蛋白功能的调控。多篇报道证实ISG15具有抗病毒的功能。罗教授的研发团队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猪瘟病毒感染可上调ISG15表达,但抑制了免疫系统关键免疫应答因子IFNα/β的表达。证实猪瘟病毒gRNA激活RIG-I/MAVS/IRF1通路上调ISG15。成功构建了一系列isg15基因5`fr突变体,构建了系列的PGL6-5`fr-Luc表达载体和PGL6-5`fr-ISG15表达载体。证实IRF1可调控isg15基因5`fr的-487— -325区域,5`fr-440g是IRF1结合isg15基因的关键核苷酸。
Paul Becher教授在《猪瘟及相关病毒的诊断与遗传变异》的报告中指出,虽然目前欧盟国家没有猪瘟病毒,但我们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猪瘟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疾病,基于病毒基因组片段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可将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型(基因1~3型)和11个基因亚型(1.1~1.4、2.1~2.3和3.1~3.4)。我们对猪瘟病毒做了大量的研究,近期我们在老鼠体内发现了新的瘟病毒属,我们还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猪瘟病毒可能是仔猪发生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
李素博士讲解了猪瘟病毒复制的分子调控机制,他在报告中指出病毒的感染与致病通常是病毒与宿主相互博弈的过程,病毒需要利用宿主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组分并建立感染,而宿主则会利用天然免疫系统颉颃病毒的感染。MEK2与猪瘟病毒E2蛋白相互作用,并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而促进猪瘟病毒的复制。
Alexander Postel博士介绍在2015年发现了仔猪先天性震颤的案例,将病料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发现,在小脑和血液中都发现了非典型的猪源瘟病毒(APPV),APPV在舌颚线和胃内都有很高的分布,这提示我们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APPV与猪瘟没有很大的交叉反应,一般一个区域的毒株有很多的多样性,这些毒株的检出率很高,从感染病毒到出现临床症状一般可持续6个月。
Llilianne Ganges博士在报告中介绍到,通过在野猪身上采用感染低等毒力和中等毒力的两个试验进行攻毒,结果表明低等毒力攻毒野猪后虽然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在血清中带毒,表现高病毒血症。感染后数个月持续向外界排毒,是导致猪瘟长期存在、不易根除的主要原因。
2 猪瘟疫苗与免疫
赵启祖研究员在《猪瘟DIVA疫苗的研究现状》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生猪养殖模式多样、生物安全水平不高,养殖成本过高,特别是疫病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其中猪瘟是危害养猪业的一个重要疫病,接种疫苗是防控猪瘟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猪瘟疫苗的生产企业有44家,生产疫苗品种有10个:猪瘟活疫苗(兔源);猪瘟活疫苗(乳兔源);猪瘟活疫苗(细胞源);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猪瘟耐热保护剂活疫苗(细胞源);猪瘟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兔源);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三联活疫苗(细胞源或兔源+G4T10株+EO630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二联活疫苗(TJM-F92株+C株);政府采购猪瘟活疫苗(脾淋源);政府采购专用猪瘟活疫苗(细胞源)。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简称“C”株)性能稳定、安全、免疫效果好,是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20世纪60年代从中国引入东欧和亚洲友邦,随后传到西欧和拉美各国,对世界猪瘟的预防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安全有效,但其缺点是不能区分野毒感染和免疫毒。因此,研制一款安全、高效、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毒的新型猪瘟疫苗显得极为必要。赵研究员就新开发的标记疫苗、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等新型DIVA猪瘟疫苗进行了详细地讲解。最后,他指出理想的猪瘟疫苗应具有:无短期或长期副反应;对靶动物和非靶动物遗传稳定;常规条件下生产工艺稳定简单;成本低;产生免疫迅速,终生免疫;抵御不同毒株;不形成带毒者;预防水平和垂直传播;具有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等特点。
图1 涂长春教授
图2 罗廷荣教授
图3 Paul Becher教授
图4 李素博士
图5 Alexander Postel 博士
图6 Llilianne Ganges博士
史记暑教授详细介绍了猪瘟E2亚单位疫苗在中国猪瘟净化中的前景,E 2亚单位疫苗具有安全性好、稳定性强的特点。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临床上免疫一倍剂量的KNB-E2亚单位疫苗的猪只可以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但两次免疫能更明显地减少攻毒后的临床症状以及血液中病毒浓度,并能诱发产生明显的血清抗体。KNB-E2亚单位疫苗具有DIVA特性。其团队开发了针对猪瘟C株E2蛋白和Ern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基于猪瘟C株E2蛋白和Ern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竞争ELISA方法,该方法可以在血清学上做到区分猪瘟C株和KEB-E2亚单位疫苗免疫后的猪只与猪瘟野毒感染的猪只。他还介绍了猪瘟C株E2蛋白和Ern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制备过程,利用杆状病毒表达和纯化的猪瘟C株E2蛋白和Erns蛋白免疫分别实验小鼠,融合后,分别筛选到了一株针对猪瘟C株E2的单抗(6B211)和一株针对猪瘟C株Erns蛋白的单抗(1104)。
Manuel Borca教授详细介绍了Flag T4G猪瘟弱毒活疫苗的研究情况,他的团队通过持续地对猪瘟毒力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发现多个毒力决定因子,然后对病毒进行反向遗传操作,使用Flag T4对猪瘟病毒进行致弱和标记。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猪瘟全病毒进行测序发现了一些插入和缺少,发现标记的疫苗毒力返强,通过不断地对Flag T4进行优化,最终开发了稳定的猪瘟标记疫苗。
王琴研究员在报告中强调猪瘟疫苗依然是最优秀的疫苗,为猪瘟的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有:猪瘟持续感染带毒猪、个别猪体免疫功能异常、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影响、免疫程序不科学、部分厂家猪瘟疫苗质量问题、疫苗运输的冷链系统不完善、多种病原混合存在、诊断方法不特异。
3 检测与诊断技术
王泽洲博士介绍了应用镧系元素做荧光标记物建立一种既具有金标层析技术简单方便、快捷,又具有ELISA准确、特异、敏感的猪瘟抗体镧系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镧系荧光免疫层析方法(LFICA)是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超微量快速免疫检测技术,它集合了酶标记技术、放射标记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的优点,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无污染,且测定范围宽,试剂盒寿命长,操作简单和非放射性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各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Aruna Ambagala教授介绍了加拿大猪瘟的诊断和研究情况,详细介绍了新开发出的一种快速检测猪瘟的试剂盒,常温保存、60 min出结果,在猪瘟感染后的2 d就可以检测出、非常敏感,唯一的缺点是每次检测的样品较少,只能检测8个样品。
Grzegorz_Woźniakowski博士在《东欧猪瘟诊断现状的挑战与评价》的报告中介绍了波兰 OIE 猪瘟参考实验室对波兰及东欧地区猪瘟病毒及抗体检测诊断方面的工作,同时对近年来非洲猪瘟的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非洲猪瘟与经典猪瘟非常相似,野猪携带非洲猪瘟是一个非常大的危险,野猪群通过牧草传播非洲猪瘟,非洲猪瘟可通过饲喂的牧草传染给家猪。
Christoph Staubach博士通过对野猪群中猪瘟病毒风险监测进行研究,与传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评估它们在检测敏感性、操作时间、使用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估。“风险评估”是一种有效、省时、更有针对性的监控方式,根据风险的特性进行采样能有效地对疾病进行监测和防控,在没有猪瘟流行和没免疫的野猪群中,风险监测可以代替目前常规血清学监测方法。
4 防控与净化
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张改平院士以《中国猪瘟防控思考与研究》为题分三个方面展开报告:历史与现状、问题、认识与研究。张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在猪瘟防控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疫苗:生产厂家较多,价格不等、所产生的母源抗体高低不同;二是检测:疫苗有效性检测技术、抗体评价技术、病原检测等还需完善;三是综合防控:有些猪场对综合防控的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等。他认为生物安全防范是动物疫病防控的最高境界;建议疫苗厂商整合;加强疫苗质量评价监控;不仅要选用好疫苗,更要把疫苗用好、用明白;加强疫苗评价技术、抗体评价技术等方面研究;完善克服母源抗体影响的疫苗研究等。
图7 赵启祖研究员
图8 史计署教授
图9 Manuel Borca 博士
图10 王琴研究员
图11 Aruna Ambagala博士
图12 Grzegorz_Woźniakowski 博士
图13 Staubach Christoph博士
图14 Trevor Drew 教授
图15 张改平院士
图16 陈金顶教授
图17 周斌教授
图18 仇华吉研究员
Trevor Drew教授在《猪瘟控制与净化策略回顾》的报告中强调,发现猪瘟要立即扑杀,并要追踪发病前50 d接触的人、物,对于疑似病例要做抗原、抗体检测,监测周边10 km的监控区内是否有疾病发生。在控制和净化猪瘟方面生物安全是最重要的,同时猪场管理人员的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饲料、针头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虽然商品化的疫苗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但会出现免疫失败等现象。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疫苗的运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疫苗的保存及稀释液都可以影响到疫苗的效果。疫苗只能降低动物感染的风险、减少排毒,单依靠疫苗本身是不能防控疾病的,需要进行全方面的控制。
王琴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猪瘟的防治思路要以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以源头控制、分类指导、梯度推进为防治原则;以养殖场(户)为防治主体;以疫病净化为防治重点,不断完善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免疫预防、监测净化、检疫监管、应急处置、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积极开展场区或区域净化工作,降低发病率,压缩流行范围,有效清除病原,逐步实现净化目标;实施区域化管理,建设无猪瘟区和无猪瘟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猪瘟企业);评估验收。最后,她强调只要建立了科学的猪瘟综合防控净化模式,在中国,猪瘟是可以净化的!
仇华吉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新型猪瘟疫苗嵌合载体猪瘟疫苗,该疫苗具有C株疫苗安全、高效、成本低等优点,同时克服了C株疫苗不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毒的缺点,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可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或猪伪狂犬疫苗同时进行免疫,互相不受干扰。免疫攻毒试验显示嵌合载体猪瘟疫苗能有效保护猪群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攻毒后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图19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