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热爱朗读的孩子
2018-01-02曾庆
曾庆
摘 要:从老师范读入手,教会学生在朗读中表达真情实感,在朗读体验中体会朗读的乐趣,成为热爱朗诵的朗读者。
关键词:范读;真情实感;体验乐趣
文字,是有温度的。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通过朗读者把这种温暖传递出去,感染听众。
书声琅琅,这是对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朗读普遍都比较糟糕,看似有很多形式,可是往往流于形式,老师也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只是为读而读。这些现象和语文老师平时不重视朗读训练有很大关系。
下面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一、语文老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指导,没有任何手段能替代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当今的课堂有许多电教手段,各种音频、视频充斥在我们的课堂。于是很多语文老师就利用这些手段代替了自己的范读。但事实上,课堂上老师的朗读更直观,更容易感染学生。我在上绘本课《爱心树》的时候,整节课我都是用非常感性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讲述,将文本的范读做到丝丝入扣。把简单的图画、仅有的几句话,演绎成一个伤感却又温暖的故事。课堂上孩子们都沉浸在老师煽情的讲述和直抵人心的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有个感性的小女孩还被打动了,忍不住伏案哭泣。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可见,老师的朗读多么有感染力,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也能更好地感受蕴藏在语言当中的情感。
二、教学生学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验语言的声律美、情感美
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强调朗读的要求。“读慢一点”“读得高兴一些,读得伤心一点”,学生在老师的强调下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地读起来,有时甚至因为太矫情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其实,无论是高兴还是伤心,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自然地读出自己的理解就是最好的朗读。譬如在教老舍的《猫》这一课,“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怎样读出这只猫的古怪呢?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提醒学生“实在、的确、成天、无忧无虑”等詞语要强调,但具体怎么读,则由学生自由发挥。结果每个学生都读出自己的味道,这样做既保留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
三、语文课堂的朗读要“读”具匠心,学生在朗读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
朗读是语文课最基础的环节,但是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往往流于形式。如果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自己先把课文读几遍,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能自己先有感情地诵读几遍,甚至能熟读成诵。上课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譬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其中的片段“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讲课的时候,我感情充沛地范读,学生安静地聆听和感受。
老师范读后,我让学生点评老师的朗诵。几个学生读完之后,我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段话中“神奇的灵性”是不太好理解的,但是孩子们通过反复的朗读之后,就能结合上下文很好地理解了这神奇的灵性就是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是由于她每天流连于花丛中的结果。这样的解读是学生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出来的。课堂上的这些朗读体验和点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在活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感受语言的魅力,成为热爱朗诵的朗读者
学生不喜欢朗读,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给孩子一个展示朗读的平台。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给学生展示朗读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学了《古诗两首》后,我们就进行了一次配音诗朗诵比赛。当学生和着配了音乐的PPT,并穿上漂亮的服装上台朗诵古诗的时候,同学们发现原来古诗朗诵可以如此唯美、有趣,之后每次诵读古诗的时候他们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摇头晃脑地享受诵读的过程。我们还举办了《朗读者》主题活动,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上台朗读,每个同学既是表演者也是评委,现场写点评。最后评出最佳朗读者和最佳小评委。
在学校和区的朗诵和演讲比赛中,孩子们也是踊跃报名参加,并刻苦练习。所谓厚积薄发,我们班的孩子成为学校的金牌主持人。在区的朗诵和演讲比赛中,我们班学生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而这些同学的表率作用,给了其他同学极大的激励和帮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朗读更加有信心了,也更乐于朗读了。有一次我们班要为来自香港的老师展示一节课,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诗朗诵《我的祖国》,孩子们个个踊跃报名争当领颂者。炙热的爱国情怀,发自内心的深情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香港同胞和一起听课的老师,他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孩子们都爱上了朗读。学生还因为朗读爱上了阅读。在朗读和阅读当中感受和传递语言的魅力!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