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单轨道
2018-01-02马锦
马锦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渗透并非“单行道”,而应在多个“轨道”上阔步向前:不仅是直面说教,也是情境渗透;不仅是理论灌输,也是活动强化;不仅是技能技法,也是品性滋养。中小学美育教师,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革命传统的“养分”化入学生的心里,在学科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打造多姿、厚重、理想的美育新时空。
关键词:传统美德,情境渗透,活动强化,品性滋养
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中的渗透常常饱受“说教”之诟病。的确,直面说教、单项灌注、纯技能技法,总是试图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强行植入学生的头脑中时,学生就会本能地“反抗”——这种“反抗”不是针对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其进入和渗透的方式太过强硬,太过棱角分明。其实上,任何文化的渗透都可以是温润的、自然的、润物细无声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浸润更应如此。
一、不仅仅是直面说教,也是情境渗透
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中,总是直面说教:一定要知礼仪、孝父母、图回报、善感恩;一定要懂得仁、义、礼、智、信、忠、孝,并在现实中行以成之。这样的理论灌注由于太过直接,自然不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什么刻骨铭心的印象,因而不值得提倡。鉴于此,教师应营造浓浓的情境氛围和美育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亲近传统文化、接受传统美德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钙质和情感“维他命”。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尊老爱幼小品剧本:公交车小风波》:车上,甲、乙、丙三人都在车上。甲站起来的时候碰到了老人乙,乙的老花镜掉地下了。丙赶紧把老花镜捡起来,但甲和乙已经吵起来了:“你赔你赔……”“我不是有意的……”最终在丙的“停停停……别吵了……少先队员一定要尊老爱幼嘛……”中平息了“战争”……辅导员最后上场了:“同学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这一传统美德,你的心才会更美,才会无愧于新时代。”
不仅是小品剧,还可以是校园心理剧,团体情景剧……只有能让中华传统美德“活”起来,融进孩子的灵魂深处,教师都可以大胆一试。引领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场域中,中华传统美德是迷人的,其渗透和润泽方式是迷人的,以此相关的学习历程也是迷人的。假以时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复苏”、优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被“吻醒”、传统节日和民歌民谣中的精神养分滋补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二、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是活动强化
仅仅给学生讲清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是不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渗透到具体的活动中,让活动成为学生内心成长和品性纯化的跑道和台阶。的确,美育课堂也罢,传统文化大讲堂也罢,不能仅仅沉湎于单项的理论灌输中,而应和活泼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才是强化学生印象和体验的应有之义。
比如,可以多渠道地组织在美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如“弟子规”读后感演讲活动、“立德树人”主题队会、猜灯谜活动、“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主题队会”“春联、剪纸、年画、庙会、戏曲”知识竞赛、“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等,从中学生了解到礼仪美、行走美、见面美、入座美、服饰美等。还可以从参观中“寻美”、从活动赛事中“比美”、从时事庆祝中“听美”、从影视书报中“看美”、从历史的回声中“鉴美”等。
所有这些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都从美育的角度出发,都从文化育人的落脚点着眼,使学生在活动中生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理解和内化,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养分”化入学生的心里,有利于在学科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教师和学校打造多姿、厚重、理想的美育新时空。
三、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品性滋养
在时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大潮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或班级总是以学生背会了多少古诗为检测手段,以知晓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名句的数量为评级依据等。这样的纯技能技法考核该到了予以摈弃的时候了。的确,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养料,如果经典作品不能纯化学生的品性道德,那么,即使学生“学富五车”也是得不偿失的。新的时代背景和课改视角下,我们一定要反思:“为什么学生背诵了那么多的经典名句、诗词佳句、文学常识,但其文学素养还是单薄得可怜?其构筑精神大厦的基座还是那么脆弱、苍白和似是而非?”[1]
基于此,传统文化课堂不仅仅是“知道课”,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不是死背,而是活用;不是守旧,而是创新,而是注重品信滋养。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在头脑中熟记,更重要的是内化为信念,外显于行动,如此,让学生由“不敢、不习惯开口”到“自然问好”,再到“成为习惯并乐于行动。”[2]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渗透并非“单行道”,而应在多个“轨道”上阔步向前:不仅是直面说教,也是情境渗透;不仅是理论灌输,也是活动强化;不仅是技能技法,也是品性滋养,通过“无痕”教育,通过学科与美育,学科与传统文化的糅合,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生成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以此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沐浴中得到多重锻造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积忠.经典滋养,不是单轨道[J].中小学德育,2016,(12):16.
[2]林巧霞.让礼仪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5(9):77.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題立项号:GS[2018]GHB1159《学校美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