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的开展

2018-01-02张艳高亚慧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1期

张艳 高亚慧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运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语表达,一种是书面表达,其中作文就是书面表达的主要构成。小学生的年龄小,思维不成熟,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不知从何下笔、不知如何表达、不知描写什么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开展写作教学。在此对小学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的开展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广泛实践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那么艺术是什么呢?我们的写作就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一种文学艺术。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语言词汇积累、语法知识应用、表达方法训练、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强化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水平提升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作用。但是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小学生对写作教学缺乏兴趣,甚至存有排斥心理的现象格外明显,即便想要写作也不知从何处下笔,不知道如何把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具体、生动,不懂得多种修辞方法的应用,不懂得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进去,造成了写作水平提升非常艰难的情况。而采用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细致观察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句话充分说明了只有深入到生活当中细致观察,才能看到更多他人看不到的事物,才能得到他人所感受不到的体验。小学生所缺少的正是这种深入生活细致观察的精神与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精心观察。例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指导学生对桂林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假如没有对桂林山水的细致观察,是绝对不会准确把握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与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也绝不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的。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认识到了细致观察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需要从人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并体会人物的心理;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时候,就要抓住事物的外形、颜色、气味、质感、作用、结构等方面;对事情进行观察的时候,就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等。这样有了细致的观察,学生才能够对于描写的人、事、物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够有足够的写作素材。

二、指导学生深入生活丰富积累

对于写作来说,丰富的写作素材就是实现作文成功的砖瓦,就是保证写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素材。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寫作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当中,大量积累各种方面的素材,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大量阅读,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中外名著,也可以是童话、寓言或者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同学的作文,有了广泛的阅读才能够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语言词汇的“营养”,才能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写作中实际应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日记的写作,每天把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看到、听到的故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在日后写作的过程中及时调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深入生活当中,通过多样化的积累活动,保证了学生写作的顺利开展。

三、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广泛实践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能够给他们切身体验、亲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作为写作的素材,更能够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保证他们产生更加丰富的感悟,实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深入生活、参与实践的机会。例如清明节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扫墓活动,听老红军战士讲述战火纷飞的岁月,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万众一心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扫墓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写作,把参加扫墓活动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并把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小学生有了亲身的经历与体验,在写作过程中就显得格外轻松了,感情也显得格外充沛了,作文的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让小学生深入生活参与实践,可以让小学生在丰富生活经历、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实现写作能力的更大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坚持走生活化写作教学的路子,引导小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观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深入生活开展实践,然后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最终形成一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作文,促进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昌雅.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3):187.

[2]徐小丽.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实践[J].情感读本,2015(29):74.

[3]丛蓉.浅谈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64-6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