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多维化策略思考

2018-01-02黄晓燕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众物质

黄晓燕

非物质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蓋习惯行为、技艺、语言信仰等非物质方面以及表现为物质的传承等,它承载和守护着华夏最真实的文明底线,更是各民族的精神依赖及文化史的活态传承。本文拟就其保护及传承的多维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的多重问题

随着各地文化经济的发展繁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全面展开,但也面临着多重问题亟待解决。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革。因为我国非物质文化植根于农耕经济基础,而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生活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也势必影响到了传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外,人文环境、物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巨大。诸如洛阳的“刘井薛氏石刻”以及“笙制作工艺”,就目前的传承保护而言,之所以显得乏力,主要还是因为目前整个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其的需求急剧减少,导致其生命力越来越弱。

2.传承理念的割裂。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措施,存在传承理念上的一些问题,“缺乏整体互动思维、文化创意思维,走的是又割裂分离、丢车保兵的路,这样保存下来的也仅仅是一个躯壳。”[1]诸如“洛阳海神乐、硪工号子、十盘、唢呐、九连灯、曹屯排鼓、竹马舞”等传统音乐、舞蹈等非遗项目,作为民众生活之中的活态文化,其传承理念理应多元化,以民众作为传承的主体,围绕他们的生活来开展,这样的话方能实现在传承中创新,“以个体化文化艺术创作、创意和再生造型创造, 来弘扬本土文化精神和时代情感。”[2]

3.传承对象受传统制约而显得狭隘。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及内容都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更新的,我国目前传承的模式普遍是口传身授的代际传承,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范围小、耗时长而且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不稳定;另一方面,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文化的特性就需要其传承的过程中具备公共性、传播性,如果仅限于个人一种安身立命之本,这种传承理念上的狭隘性就会导致一旦不能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便很有可能会放弃传承,从而导致某一种非遗文化的断层。

二、非物质文化传承策略的多维化

非物质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其传承思路应该依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维化的传承策略,这也是非物质文化多样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1.集聚型产业化的展示基地建设。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在其实践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系统性的上位传承保护策略对于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成为一个地方非遗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切忌“政绩炒作”,“而是以文化自觉的姿态站在保护它的岗位上进行‘政府主导。”因此,极探索多种多样的互动模式,以期建立一种文化理念与民众情感之间的沟通,比如建立如民俗产品一条街、非遗生态园等基地型平台。

洛阳于2017年4月建成开放的“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区”,就是中原地区非遗活态传承的基地典型,其中引入了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非遗产品方面基本保障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例如真不同水席、洛宁竹编、登封窑、唐三彩等。在非遗的展示手法上,更是植入手工的体验及传习、文化交流等,让整个非遗的保护、传承业态增加了参与性、互动性,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

2.以普及教育激发民众自发传承意识

(1)教育传承是普及最快捷有效的方式。目前非遗多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这边导致很多的非遗项目知识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论性整理,而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弘扬及创新的重要平台,也能提供妥善的应对方案,同时也可以担当起对于后继传承人才培育的义务。2009年,南阳师院12名师生表演的南阳大调曲子《雪中红梅》,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提名奖”,这对洛阳地区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及美术项目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这一方面,国内外有很多经验可借鉴参考:云南省便组织一批国家、省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高等院校展示技艺、开课授徒;国际上,韩国专门制定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传播文化遗产的相关规章制度,中小学生必须有到“民俗村”体验生活的经历,作为学生升学毕业重要的考评依据,强化了中小学生弘扬优秀文化、保护相关遗产的意识[3]。当然,非遗的普及推广进校园仍面临着多重问题亟待解决,诸如:教育政策保障、教育经费配套投入、专门的活动场地建设等等,甚至也会涉及到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内教育体制、包括考试制度等深层次领域的探索。

(2)民间自发传承。关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最根本的传承仍然是原生地的民众自发传承。因为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的生存方式,是在生产互动过程中的文化表现,不能单纯理解为“为了文化而文化”,所以,自发传承有着深植群众生活习性的内驱力,以及约定俗成的情感依赖,这种方式在洛阳区域以“广场狂欢月”集中展现,但民众参与度仍有待加强,参与方式多样化仍待创新。

3.产品创新及市场的开发推广

依托非物质文化的产品创新,既能表达更广内涵,对其社会化普及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并以一种崭新的形态融入当代主流文化视野。

传统工艺这一类非物质文化在生活中一直被使用,洛阳这一方面传承发扬比较不错的有:杜康酿酒工艺、小街锅贴制作技艺、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但是也有些正在逐步淡出民众的视野,比如:黛眉手织布工艺、金属锤锻工艺、笙制作技艺等。实际上我们发现饮食类、可以作为礼品类的找到了当代传承创新的新形式,但是像“金属锤锻工艺”这一类功能单一、市场渠道狭窄的,应该有更典雅精致的发展方向,并使其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产生更广泛的关联。

产品创新模式下,各地文化部门仍需以品牌策略谋发展。品牌作为物化后的文化载体符号,能够起到市场宣传的品牌效应,基于非物质文化自身丰富的个性内涵,很多都可以打造出区域品牌符号,既能提升认同感,也可以提高区域竞争力[4]。这一方面,洛阳有些手工艺技艺类正在积极做出尝试性努力,诸如:唐三彩、牡丹瓷等方面,洛阳已经形成了市场规模效应,而且形成了以“唐宝斋”及“李学武牡丹瓷”为代表的品牌符号,起到了积极的市场带动效应。

上文我们提到了,非物质文化对民众来说有约定俗成的情感依赖,因此其传承发扬不能脱离开群众这个基础,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基于这一层思考,在其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播维度就是“体验互动式传承”,这可以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变被动观赏为积极体验,可以让人们参与其制作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这种情感依赖的精神家园。

结 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应坚持“以传承保护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开放思维拓视野”的传承理念,充分利用科技在传承保护方面的作用,突破时空局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扩大传承范围、丰富传承内涵,是实现非物质文化健康发展的绿色、协调之选,也符合当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乔晓光.中国多民族乡村的文化资本与新农村建设//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28.

[2].同上.

[3].马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对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1):13-17.

[4].顾江.文化遗产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民众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