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2018-01-02陈艳艳
陈艳艳
摘 要:当今世界经常发生天国与地狱的循环,发生着善意与恶果的恶性倒错,而今,我们就在这样的循环生活中,在善意与恶性倒错的历史结果中思索。
关键词:财富 ;文化;面面观
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商朝末年的政治家吕尚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时、地有则,能与人共之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人最基本的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一种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恰恰有仁爱的核心,而中国富人对这个高端文化的知识仍很陌生。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愈为,既以与人已愈多。”就是说圣人从来不积攒什么财富,尽量为别人做好事就多了,自己也就有了尽量把东西给别人,自己也就多了,这个就是舍与得的关系。像毛泽东、斯大林、甘地、罗斯福这样的超级伟人,实际上都是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们从未为自己和子女留下什么财富。
穷人是整个生态的基础。正如没有泥巴就没有虾米,没有虾米就没有小鱼,没有小鱼,大鱼也活不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而穷人就是泥巴,处在食物的最末端。穷人虽然渺小,多一个少一个确实无关紧要,但整个的穷人却是社会的基础。没有穷人谁都活不好,或者说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富人拯救了穷人,离开了富人地球就不转,恰恰相反,穷人才是社会的基础。穷人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就是一个生物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俗点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是世界上没有了穷人,富人的日子也没法过,更谈不上扩张和发展。
二、无人格之善,不成其为善
道德永远都是必须的,人之为人就在于首先人不能变成兽,也不能变成神,所以人不能没有道德感。无论是西方信仰的宗教道德,还是中国仁爱的宗教的道德,大都反对在金钱的、物质的、理性的面前节节败退,直到完全沦丧。因为这样的文明只会倒退与没落,人不再是物,而完全被物化了的人类已经不再是人。
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动物世界,人类之间有竞争,但也有协调,这个协调的本质就是人类文明。一个好的社会需要大家共同推动,每个人都有责任,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要负担更大的责任,无人格之善不成其为善,无尊严之爱不成其为爱。让爱有声,让爱有形,让爱有格,让爱有尊,让爱与善不再成为一种企盼,而是从一个有骨骼有体魄的人身上出发的。因此,它们与人格尊严互为因果关系。人的善念是可以被唤醒的,就看你怎么去唤醒,任何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根善良的弦,这根弦只要有爱心,才能拨动他。要想别人善良首先就得付出你的爱,饱暖后,应想到社会的责任,想到自己的操行。读书可以提高自己,捐学可以培养后代,拓业以效力社会,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这个世界经常发生天国与地狱的循环,发生善意与恶果的恶性倒错,而今,我们就在这样的循环中生活,在善意与恶性倒错的历史结果中思索。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而且,博爱的升华往往要通过信仰来获得。心理学家认为,之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感到的幸福更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几乎所有宗教都强调感恩的重要性,他们会感激空气、水、食物、亲人、朋友以及一天的平等。
三、捐赠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契约平衡机制
和谐社会就是要给社会底线以机会,经济的枷锁捆住了道德底线,是非伦理价值往往是以尊严作为支撑的,当人的尊严得不到维护的时候,堕落就开始。因为没有了尊严,就意味着堕落没有了代价。
世界永远也逃脱不了分成富人与穷人的格局,穷人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因为继续穷下去,他们甚至连维持生命基本食物都没有了,穷人的生存问题于是就会转化成穷人的逻辑。邓小平同志生前就说过一句话“老百姓的感觉来得比我们更加真實,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如果搞两级分化,中国社会就会出现闹革命的问题(《读者》2007.3..P22)。所以,人类始终都在努力寻找克服对立,以暴制暴的办法。富人与穷人之间达成一个基本的契约,富人保障穷人的人权,穷人尊重富人的产权,而且,从人权和产权的平衡来看,只要富人的产权依然存在,穷人的生命就必须得到保障。当穷人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富人就必须通过捐赠养活穷人,而且,富人养活穷人的推理不仅是出于道义的原因,而是人权和产权契约的使然——富人延续了穷人的人权(生存权),也就是等于保障了自己的产权,于是富人向穷人捐赠就成为一种必然和正常的社会机制。
四、富人的基本价值是正义、责任、和谐、同情和慈悲。
在中国文化中,自我的范围比较大,自我不仅包括自己本身,更多的时候还代表自己的家庭,主要是自己的种族。他们在择自己行为的时候,不仅考虑自己内在需要和情感,更多的时候要考虑的是有没有达到他人的要求利益和期望。可以说,中国文化中,在做一事情时,实际上也同时是在实现他人的心愿满足他人的愿望。比如汉代的韩信就曾念念不忘刘邦的“推食食我,解衣衣我”之恩,这句话的意思说“自己的肚子饿了要吃饮,想到别人也要吃饭,自己身上冷,便知道别人也想穿衣服”这种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的思想和作派在中国传统中是大得人心的,也是一种财富文化的积淀。
美国的比尔盖茨认为,他赚钱绝不是为自己花的,他有一套价值理念,有一种终极关怀。他认为,人固然是要赚钱的,他赚钱绝不是为了把钱挥霍掉,而是为了一个目标而赚钱,为了赚钱本身而赚钱这个活动是持续不下去的。人们在分析中西方不同财富伦理观后,通常会得出两个结论,用以解释这种差异,一是故鼓励慈善的税制,我们没有,二是西方有基督教的传统,鼓励回馈社会,我们没有。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因此,新兴的富豪们如比尔盖茨,“股神”巴非特都争先恐后纷纷设立基金,把大部份的财产都捐了出来。相反,中国的大富豪大都把财产转移到了子女们的名下,中国的富人大都患上“贫困国家的富贵病”和“游戏人生的享乐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并拥有数千年独特的文化土壤的社会来说,要找到经济伦理生长的可靠而丰富的源泉仍是一件难事。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更大责任是——如何在市场伦理范畴内引导中国的富人们建立起正确的财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