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系列经籍考的分类变化简析
2018-01-02王欢
王欢
摘 要:政书是中国古代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一种图书,其中含有目录的共七部。《文献通考·经籍考》、《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朝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是其中一个系列。四部《经籍考》图书分类体系方面采用四部分类法,但是在类目设置上,此系列图书具有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变化,本文通过三方面,对《经籍考》的类目变化与学术变化的关系加以分析。
关键词:经籍考;分类;类目设置;学术变化
古代专门用来记录历代典章制度的图书,被称为“政书”,政书以“十通”为代表。“十通”中共有七部含有图书目录,也被称为政书目录。分别是:《通志·艺文略》、《续通志·艺文略》、《清朝通志·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朝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其中《文献通考》系列政书目录具有更高的目录学价值。政书目录中目录类的设立,是古人对古籍书目所作的整理,《文献通考》系列的四部“经籍考”,著录范围上至上古,下至清末,共数万种古籍图书。这四部“经籍考”,为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与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相互补充,从而为学术研究,特别是古文献的发展史和收藏史的研究提供豐富的资料。
“任何目录思想和实践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隐含着该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理性全息,暗合于独特的时代价值取向。” 目录书的分类一般是根据学术体系形成的。学术的概况和发展流变都是可以通过分类体现出来,这也体现了我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价值取向。
分类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特征,几部“经籍考”采用的都是四部分类法,分类虽然大致相同,但还是有些区别,尤其是在具体的类目设置上。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类目的增设,一类是类目的删减,还有就是类名的变更。大量学术的繁荣、某些学术的没落和学术观念的改变,形成了这些变化。以下从这三方面,分别举例说明类目变化与学术变化的关系。
一、类目的增设
“谱录”类的创立
《文献通考》里没有“谱录”类,此类是到《续通考》、《清通考》和《清续通考》新增加的类目。
“谱录”类主要用于收录无法归类的图书,《四库全书总目》的“谱录”类小序中,详细的介绍了其发展经过。最早出现“谱录”类是在《遂初堂书目》,到《隋书?经籍志》时,有关书籍收录在“谱系”之下,《旧唐书?经籍志》等列入在了“农家”。但是六朝之后,学术思想发展变化较快,创造出了很多新的体例,已有的类目再不能满足新兴的学术著作,许多归类变得牵强附会,所以创设了“谱录”一门,专门收录无可归类的杂书。
宋代金石学兴盛,相应的著作随之增多。同时无法归类的图书也越来越多,因此《续通考》设立“谱录”一门,《续通考》子部部序按语曰:“惟谱录一门,马氏所无。其序农家,引《宋三朝艺文志》,谓殖物、宝货著谱录者,亦佐助衣食之缘故,咸见于此,然酒经蟹谱,悉入农家,似于体例,究为未协。况宋以来,著谱录者,取类尤繁,势难比附。” 《清通考》和《清续通考》延续《续通考》之例,均设立“谱录”一类。
二、类目的删减
“谶纬”类的删除
“谶纬”类是经部的第二个变化。《文献通考》和《续通考》有此类,《清通考》和《清续通考》则将此类删除。
《隋书·经籍志》里设有纬书类,其小序详细介绍了“谶纬”的产生。“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必因积德累业,丰功厚利,诚著天地,泽被生人,万物之所归往,神明之所福,则有天命之应。盖龟龙衔负,出于河、洛,以纪易代之征,其理幽昧,究及神道,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传。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诚,以遗来世。” 谶纬是西汉末年的一种学说,以神话、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为依据,把社会稳定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界中的一些偶然现象。因为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立场,从而得到发展兴盛。《隋书?经籍志》等多部史书均有此类。但谶纬之书在隋唐时逐渐走向了没落,这是因为它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受到其揭露和批判,也遭到了统治阶级的禁止。谶纬之书被大量查禁和销毁,到宋代就已所剩无几,《崇文总目》时已删除此类。《文献通考》和《续通考》记录的是先秦到明末的图书,故有此一门,但数量极少,《文献通考》记六部,《续通考》仅一部。《清通考》和《清续通考》记录清朝典籍,此时已无此类书,因此删除了“谶纬”。
三、类目的变更
“伪史霸史”类的更名
《文献通考》中的“伪史霸史”在《续通考》、《清通考》和《清续通考》中均被改为“载记”。
《七录》始创“伪史”,《隋书·经籍志》改为“霸史”,“伪史”、“霸史”均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偏方割据、非正统政权的史书。《群书四部录》、《宋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振绮堂书目》、等沿用“霸史”。《崇文总目》、《旧唐书?经籍志》、《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等则用“伪史”。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兼用二名,合为“伪史霸史”。但无论是“伪史”还是“霸史”,都是用封建正统思想去评价偏方割据政权,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到《四库全书总目》时改“伪史霸史”为“载记”,认为战乱时的文献书籍大多已散佚,现在有的,也不过是后人所追记。今人并不适合去评价古人之是非,故不宜用“伪”、“霸”等字眼,这便是《四库全书总目》改为“载记”之名的原因,这也是一种学术思想和政治观念的进步。并且清朝本身就是外族入关,用“伪史霸史”来评述前人功过,容易为自己招来诟病,故《续通考》、《清通考》和《清续通考》均仿《四库全书总目》之例,改“伪史霸史”为“载记”。《清通考》“载记”类小序云:“臣等谨按古者偏方割据,僭号纪年,各设史官以纪事迹,后人论定因,以霸偽目之。马端临兼用阮孝绪《七录》、《隋经籍志》之名,辑为一类。然其书实皆后人追记,非其旧作,偽霸之号,似是实非。此《四库全书》据《东观汉记》、《晉书》等,改题载记,义至善也,今遵此例。”
几部《经籍考》的分类虽然有一些小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只不过是学术发展变化的一种体现,《续通考》、《清通考》和《清续通考》可能是受到《四库全书总目》的影响,变化较为一致,但从根本上,还是遵从《文献通考》的分类体系。
参考文献:
[1]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之我见[J] . 图书与情报,2001(04):29-32.
[2]稽璜等.钦定续文献通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民国24至26年.第2875页.
[3]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940 页.
[4]稽璜等.清朝文献通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民国24至26年.第3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