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准检验质量控制要点研究
2018-01-02高彦敏田丽彬
高彦敏 田丽彬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在市场经济的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食品安全需要一套完整的质量安全检验标准来限制生产合格的食品,而食品的安全性将由安全检验来确保。本文在此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如何做好食品标准检验提出了几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 食品;标准化体系;质量
前言:食品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保障,食品安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查。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查中,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指标来对其进行衡量。
一、食品标准检验概述
食品质量的标准包括以下的种类: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规范标准和方法标准。食品检验标准的GB/T5009-2003中,理化检验虽然已经有很多项目,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和修改,其中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食品的基本组成成分:水,脂肪,电解质,添加剂,防腐剂等等;二是可能出现的致癌物以及不明污染物:比如铅、汞、明矾、硫磺、甲醛等等。其余还包括了对农产品中农药残余量的测量评估,以及一些容易造成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如花生、小麦、牛奶等等。一些指标远远超出了某些西方国家的安全标准,给食品出口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在另一方面表现出了我国制定标准的并不完善,不足以保证正常人的健康生活指标。
现有食品安全监测分为六大类别:食品理化、食品分子生物学、食品微生物、食品毒理学、动物源性食品、植物源性食品。一套套的质量检验标准正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如针对婴幼儿的食品、某些疾病的专属保健品的食品要求等等。
2003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涉及的分析内容广、项目多,包含食物成分、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天然毒素、金属污染物及其它有机污染物各种分析方法。其中一般分析11种,食品添加剂16种, 食物分析24种, 保健食品9种,维生素9种,元素分析23种,包装材料32种,兽残分析7种,农残分析48种,毒素8种,化学污染物4种,其它10种。现行的食品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检验方法基本上都囊括了, 测定方法体系也健全了,对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更加满足,同时也对食品检验方法的规范化、科学性和准确性程度得以提高。
二、强化食品标准检验的几个有效策略
1、加强对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完善食品检验标准的基础。首先,要增加对食品检测的投人力度,以有效的保障检测工作的贯彻执行,及检测人员的能力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引进高技术人才及完善检测的相关设施,为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其次,整合相关的检测资源,以有效的保障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检测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及重复检测问题,充分保障食品检测标准作用的发挥;再者,食品检测的相关部门要提高对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检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检测效率的提升,保障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完善、科学、统一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统一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是有效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另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有了完善、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才能保证各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为此,首先要对原有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进行完善,将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按照本部门颁布的检验检测标准统一到一个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要保证标准的时效性,及时进行更新、修改、补充、废止,并能与变化了的产品相匹配,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实现检验结果的共享与互认,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检测标准互认机制,以此来有效避免重复检测现象的发生,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部门的权威。
3、调整检验方法标准理化检验方法标准
按照GB /T5009系列标准模式,对所有食品通用理化检验方法标准进行合并、调整。逐步把食品通用理化检验方法(包括今后计划制定的)归类为化学成分、物理特性、非金属、有害金属及化合物真菌毒素、兽药残留物、农药残留物的测定等5 个系列通用标准。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全部归入同一系列标准。应尽量引用通用检验方法。对通用检验方法未涵盖的内容, 应规定在产品标准中。
4、确保食品检验的环境符合检测要求
检验环境是食品检验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检测前需要对检测环境进行确认,确保环境符合相应的检测标准要求。譬如,容量法进行检测时,最适宜的室温是20℃,这个环境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又如,对标准溶液进行标定时,需要对滴定的体积展开温度校正工作,而唯有在室温为20℃時滴定的体积的校正值才是零,在20℃时将环境温度对滴定体积的影响降到最低。一些设备的使用需要在气流相对平稳、温度适宜、环境干燥下使用,如电子天平等,如果环境不能满足相关的要求,则会对试验结果产生负影响。所以说一项试验的展开,需要考虑试验的环境因素。
5、科学合理的分析信息
从科学的定义上来讲,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指的就是实际的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相符程度。对于检验准确度的衡量一般是以其误差的大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检验的误差越小,其准确度也就越高;检验误差越大,也就表明检验的准确度越低。因此,要想使得检验的分析结果准确度提高,就必须要对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将这些误差减少到最小。一般来说要判断和分析食品质量的检测过程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就是再做一次对照试验,另外一种就是通过加标物测回收率验证的方式。要想使得食品质量检测的准确度提高,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要保证整个的检测过程精密度要高。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即使检测步骤有着非常好的精密性特征,我们也无法保证其就是准确的。这主要是由于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误现象。综合的讲,只有确保检测精确合理,才可以保证其准确。
6、合理选择控制方法
方法控制主要包括实验室内分析质量控制实验以及实验室间分析质量控制实验。对于前者来讲,它所指的是在具体的食品检验过程当中,由检验者和检验者相互之间来做出控制,或者实验者自己来做出控制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检验人员可以通过购买标样的方式,通过标准液的制备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食品检验项目,采用标准加入法,标准样品发以及质量控制图等等的方式,来做出质量的控制。通过这样的方式,所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及时且准确地把检验者的操作误差找出来,并在此对于后者来讲,所需要做的就是针对实验室本身来判断是否有系统误差问题存在。而对误差的判断,主要是通过对同一地区,或者是对不同的地区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对照分析,并结合标准样的控制方法等等来最终实行质量控制。
7、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要监管从食品源头开始实施的全过程,负责行业分段,并采取监管属地的原则,将地方政府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行实施监管当地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并将国家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将作岗位资质进行认定制,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就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实施全面过程。
三、结语
综上,加强对食品检验质量管理,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工作中要保证检测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先进的检验技术进行应用,提高检验的能力,对食品质量进行把关,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庭.健全食品标准化体系,确保食品安全[J].标准化品评,2006(8).
[2]许喜林,边金勇. 食品标准化与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200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