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字潭天书等你解
2018-01-02叶子
叶子
“华安有片雷劈显字的石头!”历代老百姓口口相传。从闽南名城漳州出发往北行34公里,便到了华安县沙建乡汰溪下游的仙字潭。崖壁东面的小山旁是宽阔的停车场,福建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碑上醒目地镌刻着“古代少数民族石刻”字样,工作室墙壁上贴着具体保护条款的文告。对面隔溪的崖壁上,“仙字”依稀可辨。这是个群山环抱的山盆地,流水潺潺,清澈溪水里游鱼历历可数,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远眺村庄炊烟袅袅,每逢春天,溪岸桃花盛开,男耕女种,宛如一幅桃源胜景。走在清风吹拂的栈道上,耳闻欢快的流水声,面对崖壁上的“仙字”,让人流连忘返。
从停车场沿石阶而下,到达一处平台。此处平台是观赏、拍摄仙字潭石刻的最佳位置,平台上有一块近3米高的仿制的石头,上面拓印着仙字潭摩崖石刻最经典的文字图案。站在平台上凭栏放眼望去,此段溪流底下全是石头,或大或小,有的大片露出水面,只一两处水流湍急,深可没膝。朋友们可以涉水到对面崖下,顺溪岸而下,逐一寻找刻字,不过请注意安全。大家可以一眼看到一处崖刻较低,伸手就能摸到,中间零星的几处较高,其中有五处特别高,可望而不可及。其中“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为现代汉字,另有一处白色字样,是后人涂写上去的。五处零星崖刻一人形字的上方有一深沟,像竖着的“捺”,沟痕粗而平,像是人工所刻,而非石壁自然裂痕。有两处字迹在风雨侵蚀、岁月磨砺下已不甚清楚。朋友们,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发出一声感叹:连石头都老了!
仙字潭上面刻有六处文字,自东往西长30多米。除一处汉字“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外,其他五处共36个符号,最大的长0.74米、宽0.35米,最小的长0.13米、宽0.1米。游客朋友们,你们可以看到上面的这些符号大都古怪苍老,抽象变形,是不是既像图画,又像文字?有的像武士,有的像人面兽,有的像蝌蚪虫鱼。这些记事图形符号大概是古文字的雏形,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苔披藤挂,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它的含义,相传是神仙留下的笔迹,所以正式命名为“仙字潭”。
仙字潭的石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岁月的刻痕,这是一缕沉淀在时光里的绵长的文化符号和思绪。慕名前来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可以大胆插上想象的翅膀,拨开历史的迷雾,自由想象、还原远古的历史,推测三千年前祖先生活的面貌雏形。仙字潭的存在,让闽南的历史拥有了深度与广度,让人怀想从千年前的岁月河道里流出来的汰溪的源头清泉。古朴的石刻到底包含了什么含义,石头不说话,只有一直守护她的汰溪知道,只有渐行渐远的历史和岁月知道,只有亲自来到她身边的仰慕者和追逐者知道。我们很庆幸,仙字潭作为闽南文化的古老符号被保留下来了。
神秘的仙字潭谜底到底是什么?游客朋友们,你知道它的答案吗?太多爱慕她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让自己的诗心与原始石刻邂逅、相通。人与石刻之间就横隔着一泓泱泱的绿水,在仙字潭面前,每个人都会变成诗人。你们看,那些裸露在湍急溪流中的黝黑的石头,就像一只只负重的水牛卧伏在水中。游客朋友们,你们可以踩着“牛”背走过去,也可以站在对面的河滩上,睁大眼睛揣摩石刻的内容,尽力看清石刻全部丰富的表情。
一个“仙”字让人着迷和费解,让人浮想联翩。神仙写的字,谁能明白呢?古人方进曾有一首吟咏摩崖石刻的诗:“入夜不知暑至,长年坐看花生。雾作山留混沌,仙来俗启文明。”这首诗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几千年来,有三个名人试图来读懂仙字潭这部天书。第一位名人是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他寄情山水,游遍全国名山大川,海隅边陲,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见多识广。他一生五次入闽,还到过漳州,到过仙字潭,被九龙江秀丽的风光所吸引——有《徐霞客游记》为证:“初二,下华封舟。行数里,山势复合……北溪至此皆从石脊悬泻,舟楫不能过,遂舍舟逾岭……未若华封,自古及今,竟无问津之时。拟沿流穷其险处,而居人惟知逾岭,无能为导……”可惜的是,徐霞客没有对途经仙字潭的“仙字”发表看法。面对“天书”,徐霞客审慎地保持了沉默。
第二位想读懂这些崖壁天书的名人是唐代的韩愈。相传一千多年前,一位须发飘飘的神仙托梦给韩愈:“你可否听说过福建华安的仙字潭有一天书之谜,人都说你满腹才学,不知你可解得?”韩愈醒来将信将疑,托人一打听,福建华安果然有个仙字潭,这下彻底勾起了韩愈的兴趣。不久,京兆令王翊带了仙字潭石刻拓本前来让他识别。遥想王翊当年令人拓字时,一群人风尘仆仆来到仙字潭,王翊站在岸边努力想看清石刻上的字,可惜距离有些远。溪水沉静,船儿轻轻荡漾,王翊站在船上,仔细端详着崖壁上的一笔一画,太阳直射下来,汗水在王翊的脸上流淌。崖壁上的石刻有多处,有些被草木遮挡住了,王翊便命随从将草木砍掉。他亲自爬到岩上,石壁陡峭狭窄,仅容半个脚掌,王翊抚摸着这些岁月的痕迹,小心地将这些符号拓印下来。面对拓本,王翊百思不得其解。他想到了大文豪韩愈,世人称韩愈“日记千言,通百家”,记忆力十分了得,是个满腹文章的全才。王翊相信,韩愈是能断“仙字”的。韩愈在一番潜心精研后,回复了8个字:“似上帝责蛟螭之辞。”大文豪的猜测为仙字潭带来了一段佳话。
第三位与仙字潭有缘的名人是大名鼎鼎的来自岭南大学的黄仲琴教授。1915年,一位拄着登山杖的白发老者,穿过茂密的树林,循着潺潺的流水,顺着杂草丛生的小径在茂密的树林中慢慢攀行。忽然,前方豁然开朗,一汪清潭出现在他的眼前。老者激动地在岩壁上仔细搜寻着。终于,他眼前一亮,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映入眼帘——“仙字潭”摩崖石刻。他踯躅徘徊在石刻前,时而抚摸,时而沉思,过后写下的《汰溪古文》开现代仙字潭石刻研究之先河。1961年,仙字潭作为东南沿海现存文化符号最多、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刻,被福建省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当地民族生活及考古学,民俗学等研究,都具有很高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产生“文字说”与“岩画说”的争论。
仙字潭石刻上的符号犹如天书,一下子将闽南的历史推远到两千多年以前。游客朋友们,你们可以遥想一下,几千年前那些头插羽毛、身着草裙的闽越族曾经在这里载歌载舞,在一次祈雨过后,或者在一次胜仗之后,他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篝火之夜。当太阳升起,他们从夙夜的沉醉中醒来,觉得应该把族人此番重大的事件记录下来。于是他们捡起地上尖锐的石头,在崖壁上一笔一画地刻下了庆祝胜利的情景。这些符号镌刻在坚硬的石头上,深刻达五六厘米,其上限大概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持“岩画说”的專家认为这是经过作者艺术夸张,浓缩、符号化了的原始图画,画面也许是在祭祀祖先,也许是在祈神降雨,也许是在为欢迎凯旋而来的英雄欢呼。古人有“文字起源图画”,“书画同源”之说,也许仙字潭岩刻是殷商时代由画向字的过渡时期。
仙字潭到底是书?是画?抑或是介乎二者之间的“图画文字”?朋友们,仙字潭千古之谜等着你前来解答!仙字潭需要你的完美的答案,把沉淀在汰溪内的千古之谜打捞出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解开谜底的人也将随着仙字潭天书千古流芳!
今天的仙字潭之旅就到此结束,游客朋友们,欢迎你们把仙字潭之谜传播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