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中人体补偿性运动

2018-01-02王绍军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2期

王绍军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能量守恒和运动力学角度分析了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即,“背弓”动作中人体补偿性运动。为背越式跳高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背弓动作;过杆技术

背越式跳高技术学习,对学生而言,其中最难的动作就是起跳腾起后背对横杆完成背弓的过杆动作。对教师来说,较合理利用起跳后人体所获得的有限高度完成好背弓过杆动作,则成为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研究通过对“背弓”技术的人体补偿性运动进行力学分析,为背越式跳高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1补偿性运动

补偿性运动是指人体在完成动作或维持静力姿势的过程中,当人体重心发生偏移,又失去平衡的倾向时,通过补偿动作在一定范围内“中和”重心不适宜移动,有利于身体平衡的恢复和促进动作能顺利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中背弓动作就是补偿性运动一种。

2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补偿性运动动量矩守恒分析

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补偿性运动符合动量矩守恒,即mr2·ω=恒量。通过公式可以发现,运动员的身体位置可以通过自身的身体发力进行调节,改变身体各部分环节在杆上的旋转速度。即,运动员在杆上依次做出仰头、倒肩、双腿下垂,髋部“高高”地挺起,使得背弓加大,据mr2·ω=恒量得知,背弓加大使得围绕(髋轴)横杆旋转的半径r减小,为了遵循动量距守衡,必须增大角速度ω加以补偿,角速度ω的增大表现为,运动员在杆上围绕横杆旋转的速度加快,使得重心位置最低点臀部,在高位置处迅速摆脱横杆。

3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人体补偿性运动力学分析

所谓补偿性运动,就是当身体在腾空时,身体某一部分的下降,必然引起身体另一部分的升高,身体的这种运动形式叫补偿性运动。跳高运动员利用补偿性运动的原理,可以将己过杆的身体部分下降,将正在过杆或即将过杆的身体部分上升,达到身体各部分依次避让过杆的目的。

在实际运用中要掌握一个原则:近的身体部分尽可能的上升,远杆的身体部分尽可能的下降。如果腰部和髋部处于杆的上方,那么以髋关节为中心的身体部分应尽可能的往上抬起上升,远离横杆,避开横杆,减小碰杆的可能性。而离横杆较远的头部和小腿则应遵循补偿性的原则,应往下放,降低它们的位置。上升和下降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存在的两个方面,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没有作用力就没有反作用力,同样,在这种状态下,没有小腿和头部的下降,就没有髋部的上升。因此我们在起跳后身体过杆时,应是手臂和头部、肩部先过杆,然后是腰部、髋部运动到杆的上方时又往上抬起,而过了杆的头部和肩部则后倒下放。此时小腿也应下放下降,否则就会形成背弓不充分,座着过杆。然后是髋部和大腿上抬让开横杆,最后是小腿快接近横杆时,也随之上抬过杆,使身体各部位依次绕过横杆。

4背越式跳高技术中补偿性运动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跳高技术,背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有两个优点。一是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能够更有效地将助跑速度转换成向上的垂直速度,另一点是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與横杆高度之差值较小,甚至有资料报导可以为负值。这两个特点的存在就说明了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背越式技术可以使运动员跳得更高,在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一样的情况下,背越式更能绕过更高的横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两个优势来获得更好的成绩。从人体向横杆的上方作抛射运动来看,抛射运动的轨迹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起跳时地面的反作用力,即产生射抛的初速度的作用,另一个就是受到外力———地球的吸引力(重力)的作用。在初速度的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作用下,使人体产生向杆内水平方向的位移,从而使人体能越过横杆。但在跳高运动中,运动员应尽可能的把人体的体力和能量用在腾越的高度上,在保证人体能够水平方向越过横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减小水平方向的力,否则就会形成落地较远的情况。人体横向越过横杆,除了水平分力的作用外,身体在横杆上的绕杆旋转,也可以起到腰以下的部位加速绕过横杆的作用。当人体形成背弓处于杆上方时,如果只靠水平位移而使长长的下肢水平移动越过横杆,必将会延长身体过杆的时间。由于身体到达垂直方向的最高点后,将转为向下的自由落体,这样在杆上方的时间延长将会增加碰杆的可能性和增大过杆的困难。这时,弧形的反弓如果形成以髋为横轴的绕杆旋转,那将会使腰以下的身体部位加速绕过横杆,达到加速过杆的目的。因此,在实际的背越式过杆技术中,头部和肩部越过横杆后,应迅速降低头部,以仰卧后旋的姿势越过横杆。同时腰和髋部也积极地上顶上提,带动下肢向杆上方积极运动,形成一个以髋部为轴的旋转力偶,使髋部和臀部在接近横杆时上升,使腾空的人体自然地绕横轴转动,最后形成身体以背弓的姿势绕杆旋转,身体各部位依次快速顺利的绕过横杆。

综上所述,“背弓”技术就是人体补偿性运动,运动员通过合理的身体动作,让身体最低点越过横杆。

参考文献

[1]文 超,韦 迪,徐昌豹等.跳高技术.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1994:403~408.

[2]王 倩.女子背越式跳高人体腾空阶段的时空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9(4):15~18.

[3]卢 钢,秦永祥.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力学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8(4):63~64.

[4]卢德明,李良标.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57~68.

[5]王义润,毛传模.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