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2018-01-02
中共沈阳市委
提高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打造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红色引擎
深入实施“红色堡垒工程”,把基层党组织有效嵌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经络。一是激活发挥政治功能的“红色基因”。完善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主动协调辖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共驻共建,有效强化了党对城市基层各项事务的政治引领。同时,根据党员分布区域、行业属性、活动流向等情况,把党支部建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区、社会稳定的关键点、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切实让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落实在城市最基层。二是系好联系服务群众的“红色纽带”。建立社区党建“一核多元、共治共享”工作机制,紧紧围绕群众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与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协调联动,壮大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活动,最广泛地集聚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正能量。今年以来,全市召开各类协商会议1.2万余次,群众参与150万余人次,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5800多件。三是擦亮助推振兴发展的“红色名片”。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等重大任务,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工程”“双进双解”等活动,采取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动态性考核的方式,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在振兴发展的主战场建功立业。
积极推进“红色驿站”建设,使各类组织凝聚到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之中。把握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突破楼宇之间、单位之间、企业之间的空间壁垒,依托党政机关、骨干企业、产权单位等,在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等城市最有人气的地方植入党建元素,建设了一批标识统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驿站”。在沈阳最活跃的经济细胞———青年大街金廊核心区,依托央企华润集团所属的华润万象城商业综合体打造了万象“红色驿站”;在聚集了华晨宝马等汽车产业最集中的工业园区———沈阳汽车城,依托开发区管委会打造了汽车城“红色驿站”;在商户集中、客流量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打造了红星党员驿站,立足地区和行业实际,探索符合新时代党员实际需求的党建活动方式,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在聚人气、暖人心、跟党走上取得新突破。和平区玖伍“红色驿站”,利用位于有百年历史的太原街步行街上的玖伍文化城(原新华书店)的区域优势,设立了组织生活室、马列主义信仰室等主题活动室,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专业化、订单式、预约制党建服务,创办“玖伍红色讲堂”,开展情景式、开放式、互动式党课活动,过往的读者群众也经常聆听参与,实现党课教育由“体内自转”向“体外循环”转变,成为深受党员群众喜爱的党建品牌。皇姑区党群活动中心位于皇姑区的中心区域,辐射带动性强,通过把党建服务、党员管理、党群活动等多项功能融于一体,按照“看、学、论、感、做”组织生活五步法,使党员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员意识。
建强建好“红色队伍”,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强力支撑。一是正向激励做“加法”。在工作待遇方面,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考核办法,将社区工作者待遇划分为3级12档,把“补贴制”改为“薪酬制”。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薪酬平均每月545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4180元。在发展空间方面,通过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编等方式,畅通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晋升渠道。目前,全市1.1万名社区工作者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8.6%,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176人。二是简政放权做“减法”。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在确定社区148项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基础上,将台账由274项减至22项,盖章证明由81项减至22项,检查评比由21项减至10项。三是协同整合做“乘法”。市、区两级每年都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不仅到国内先进地区和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培训、增强党性,还走出国门调研考察、开阔视野。同时,在全市范围内聘任“全科社工”,實施“全科受理”服务模式,变单一服务为全能服务,实现了社区工作效率的倍增。四是基层治理做“除法”。围绕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建立社区工作者经常性走居入户制度,将原来的坐等服务变为现在的主动服务,拿出更多的时间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诉求,减少社区内各类难点、堵点问题,让居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家园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中共大连市委
对标上海创新实干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强化顶层设计,提高“统”的能力,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谋篇布局。一是统筹制定“1+9”城市党建系列指导意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市委组织10余个部门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实施意见》等“1+9”系列文件,提出“区域统筹、条块结合、上下联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6个方面20项创新举措,成为全市推进城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二是统筹建立城市党建工作机制。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吸收各级驻区职能部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健全四级责任体系,建立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领导议事制度,实施基层党建“三单制”管理,形成市级牵头抓总、区级统筹协调、街道核心领导、社区兜底管理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三是统筹完善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干的组织体系。努力延伸基层党组织工作手臂,建立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任委员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兼职委员单位覆盖范围,建立属地党组织和行业系统部门党建工作年会制度、轮值制度、专业委员会制度,推行条条与块块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考核激励、双向评价党员干部机制,促进驻区单位、行业和各领域党组织有机联结,实现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倍增。通过“三个统筹”,构建了从市委到社区党组织一贯到底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改”的重点,为抓好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把关定向。一是推进街道大部制改革。针对城市街道存在的“机构散、效率低,职责偏、职能虚,主业难聚焦、权责不匹配”等突出问题,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优化服务,对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街道科室从原来13个减为5个。取消各地区对街道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的考核指标,明确加强黨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等8项具体职能。坚持重心下移、权责一致,赋予街道党工委对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等。严格执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让街道社区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二是建强城市党建工作机构。针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缺编制、缺机构、缺人手”的问题,市委专门拿出编制和指数,在市级层面,建立大连市党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党员远程教育、干部培训中心、非公党群服务中心等机构;在区级层面,建立区(市、县)党建服务中心,整合区委党校、区委党建研究室等单位职能;在街道层面,组建“区域党建办公室”,专门负责区域党的建设工作。三是强化社工队伍建设。针对社区工作者“待遇低、地位弱、人难留”的问题,着力抓好“一个工程”,健全“一个体系”:实施“头雁工程”,把政治素质高、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领的优秀党员干部选拔到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持续加强跟踪培养;在全市设立社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健全与岗位等级、绩效考核相衔接的社区工作者职业薪酬体系,全市社区工作者每月人均可增加收入近1000元,市县两级财政为此每年增加投入5000余万元。通过“一改一建一强化”,强化了抓基层的机构和力量,充分调动了街道社区的主动性积极性,夯实了城市管理服务的组织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治”的合力,为城市改革发展助力引航。一是紧盯组织力提升,持续实施“一线筑垒”工程。坚持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自2016年起,在全市各领域基层党支部中广泛开展“一线筑垒”工程,抓实党支部日常工作,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命名表彰170余个市县两级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持续开展基层党建项目化推进活动,编印《全市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创新范例》,以党建品牌的创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二是紧盯新兴领域新兴群体,着力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目前,大连市有各级园区21个,入驻企业2395家;5000平方米以上楼宇大厦180座,入驻企业8730余家;青年“双创”群体20余万人,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按照循序渐进、分层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一厦一模式”“一厦一政策”“一厦一特色”创新举措,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把“白领大厦”建成“红色楼宇”。三是紧盯社会治理服务重点,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一线”建功立业。在每次大连夏季达沃斯举办期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会议举办、安全维稳、交通疏导、志愿服务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市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已组织市直机关和街道选派了1024名优秀干部到乡村任第一书记。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着力发现和铲除涉黑涉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在开展宗教专项督查中,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全面开展自查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全市宗教工作和宗教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今年抗击第18号台风“温比亚”期间,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始终冲锋在抢险救灾“第一线”,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城市基层党建已成为大连的一张名片,引领城市工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位。
中共盘锦市委
改革破题全域推动让城市基层党组织力量倍增
聚焦改革核心,以体制化创新破解机制难题。从改革街道体制入手,做强街道、做实社区,强化统筹功能,提升党建整体效应。一是调整优化机构设置,让基层党组织根系壮起来。在街道推行“大部制”改革,从过去的“向上对口”转变为“向下对应”,17个部门的职能整合为5个,让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成为职能核心。在社区“两委”的基础上,设置“两中心”,即党建中心、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建服务、便民服务网格化。二是创新组织连接模式,让各类党组织“外溢”效应实起来。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模式,有效连接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实现共驻共建共享。今年以来,有5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到街道社区工作中来,有近50个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建立党组织,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全面形成。三是设立专属职能机构,让基层党组织的体系强起来。抓住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市区两级专门设立党建中心,建立党群服务中心,面向全市所有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推动各领域党组织信息、设施、服务等资源共享融合。
聚焦改革根本,以职业化建设破解队伍难题。探索实行基层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给身份、给待遇、给保障,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力量。一是设立社工编制,让社区工作者有身份、工作更有底气。创新性地在全市基层社区设置1850个社工编制,每个社区核定6至10个编制,实行全日制管理。二是推行薪酬制度,让社区工作者有待遇、工作更加舒心。构建了社区工作者16级岗位薪酬序列体系。社区正职年平均收入累计可达4.29万元,比改革前提高32%。三是严格考核管理,让社区工作者有动力、工作更有作为。对社区工作者实行绩效考核,考核评价结果与个人岗位调整、奖励惩戒挂钩。全市已有30余名工作实绩突出的年轻社区工作者,被提拔到社区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的岗位上,成为领导基层治理、服务基层群众的新带头人。
聚焦改革保障,以专项化投入破解运行难题。坚持把人财物投向基层一线,解决基层基础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难以适应城市基层党建的问题。一是以阵地建设为依托,促进服务升级。近两年全市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坚持整区推进、整街提升,将社区党组织阵地全面升级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到508.4平方米,基层党建阵地政治属性凸显,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综合承载力全面增强。二是以要素保障为依托,促进效能升级。核定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赋予基层组织管理主导权和服务新职权,实行基层“点菜”式放权模式,59项服务群众办理事项在基层受理,基层党组织功能全面做实。三是以智慧党建为依托,促进标准升级。在全省率先打造“智慧党建”平台,覆盖全市所有的区、街道、社区,有效提升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聚焦改革要义,以区域化共建破解治理难题。着眼于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整合能力,构建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基层治理体系。一是明确责任,形成一贯到底的动力主轴。市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导,把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区级层面着力在制度体系完善、保障措施落实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街道和社区层面专注做好服务,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在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开展工作。尤其是社区党组织履行党建兜底管理职责,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一线实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措施的同步落地。二是推动融合,形成多方联动的共建主体。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定期对接辖区内各领域各单位党组织,做好社会责任和党建责任的“双引导”;辖区内各领域各单位主动提供资源,把资金人才、场所设施、信息技术拿出来,与街道社区一道形成“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打造共商发展、共抓党建、共育文化、共同服务、共建家园的和谐氛围。三是践行宗旨,打造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把社会民生、维稳、安全等工作沉到全市3475个网格中,以“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为依托,引领带动各领域各单位和党员群众在网格中参与基层治理。近两年来,这种基层治理新模式已为群众解决问题56万个,彻底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中共锦州市古塔区委
以“连心桥·同心圆”为引领切实增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应
坚持统揽统筹,建强城市基层党建“核心层”。一是区委统揽全局。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区委一号工程,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将城市基层党建30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15家区级职能部门、13家驻区单位及各街道,列入考核评价刚性指标。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年初签约、每月调度、季度督查、年终述职四项制度,确保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管到份上。二是街道统筹协调。全区10个街道普遍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将街道范围内互不隶属、层次不同、领域多样的单位党组织纳入有效管理,构建目标一致、协同运作、互利共赢的“党建联盟”。共召开联席会议45次,列出项目清单430多项、群众需求清单540多项,解决基层党建、环境治理、社会治安、社区发展、小区停车等各类问题280多个。同时,区委还建立街道事务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区直部门确需街道承担的事项,需由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并坚持人财物同步下放,确保权责一致。三是社区统领各方。在全区53个社区建立共建议事会制度,推行“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驻社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共同参与,按照“征集民意—社区党组织提议—各类组织共同商议—会议决议—结果公开—督促落實”的“六步”工作法,共同商讨社区内党建、民生、综治、城市管理等事项,实现了社区、驻社区单位、物业公司、居民群众等多方互惠共赢。
坚持融合融入,搭建城市基层党建“连心桥”。一是以共建促组织融合。积极推进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建设,选聘260余名驻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高校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副书记或委员。依托区市场监督、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成立4个行业协会党组织,将行业系统180多个单位进行整合,常态化开展党建活动,实现了党对各行业系统的有力领导。创新“党建+商务楼宇”模式,重点打造辽宁维森信息有限公司党支部,带动宇洋大厦整个楼宇25家公司实现党的工作覆盖。二是以活动促多方融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扎实推进13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社区、660名“两代表一委员”驻社区、1700余名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了“机关转作风为民四服务”“红色薪火永相传”“点亮微心愿传递正能量”等活动1200余次,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600余个,收集社情民意1000余条。三是以服务促党群融洽。多方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3个,面向辖区内各类组织和党员群众开放。整合各类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服务”。全面推进“幸福驿站”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招募志愿者37865人,建立党员和群众志愿者服务队397支,打造了“时间银行”“暖心食堂”等服务品牌,开展“传递幸福·情暖古塔”志愿服务8000余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400余件次。
坚持带领引领,共绘城市基层党建“同心圆”。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充分利用辽沈战役纪念馆、梁士英烈士文化馆等红色资源,对党员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各领域党组织活动场所,开展理论宣讲210余次,受众达6000余人次,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基层、在党员群众中开花结果。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古塔好人榜”“善行义举榜”等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古塔区发展正能量。二是强化组织引领。广泛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工程”活动,聚焦项目建设、维稳安保、“双百”整治、“三城联创”等重点工作,建立党员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将党的组织建在一线、党员作用发挥在一线。仅在“三城联创”工作中,全区党员干部就累计出工2.1万余人次,清运垃圾1.3万余吨,清理杂草田园37万平方米,小广告70余万条,拆除违建2200余处。三是强化能力引领。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党组织和党员规模、驻区单位数量以及城市管理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分网格,把党建工作、城市管理、综治安全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现“三网融合、三网协同”。每个网格设“一长四员”,将社区“两委”班子、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工青妇组织和社会组织全部纳入管理网格,推动群众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底气、有人气。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街企联动优势互补促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
强化共建认识,全方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集团党委每年召开专题会议,谋划部署与街道社区共驻共建计划,坚持做到“三个深化”。一是在共建认识上深化。形成了强调共识:企业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都是城市基层治理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必须责任共担、凝心聚力,共同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二是在共建机制上深化。坚持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提升服务功能,通过机制建设联结街道社区与周边各领域党组织,激发共建“原动力”,注入长远共建的“驱动力”。三是在共建内容上深化。注重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入手,与时俱进拓展共建互助的内容层次,推动各方面工作深度融合,结成“命运共同体”,下好“地企一盘棋”。
打破条块壁垒,深层次健全共建机制。一是深化组织联结“纽带”。党委主要部门负责人担任集团总部驻区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各基地子公司党委委员担任驻地社区党组织“大党委”兼职委员;同时,聘任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作为企业党组织“兼职委员”和党风廉政监督员,实现人员双向交叉任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局面。二是增强日常联系“黏性”。集团党委和各下属党组织定期参加各级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积极参与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年会、轮值和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做到年初同部署、年底同总结,每年企业各级“双向述职评议”也邀请街道社区党组织共同参与。三是强化“双向”激励约束。把参与共建情况作为企业各级党组织评选表彰和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企业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和参加活动情况定期向企业党组织报告,各基地党组织每年向所在街道社区报告参与社区服务情况,接受社区党员评议。各区对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考核任免,也积极听取企业党组织的意见,共同构筑起“街企联动、共建共享、互助互惠”的工作格局。
创新契约化管理,多方式压实共建责任。一是通过签约明确责任。每年,与驻地街道社区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实行“菜单式”管理,街道、社区根据群众需求拟定“服务项目订单”,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认领和履行“服务项目订单”,不搞“拉郎配”,不让“剃头挑子一头热”。二是设点派员落实责任。在企业和街道社区分别设立共驻共建联络站,指定一名同志作为共驻共建联络员,通过集中调研和实地走访逐项推动共建任务落实,实现共驻共建“有人管事,有地方议事”。三是依托网格实现“责任联动”。积极参与每月一次的社区“网格议事会”,该出钱就出钱,该出力就出力,协调解决市容环境、市场管理、群防群治、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全方位融入社区网格“大家庭”。2017年,集團党委与西岗区委、区政府和八一路街道党工委联合组团,现场办公,增加停车位270个,解决了公司职工和周边群众“停车难”问题,受到企业职工和社区群众欢迎。
着眼互利共赢,多层面拓展共建内容。一是资源联用。2017年,集团党委投资近20万元建立“焦裕禄事迹展览馆”,与驻区街道、社区共同开展“弘扬焦裕禄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并作为市级“党员思想教育基地”,接待全市150多个企事业单位党员接受红色教育。驻区街道也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校、远程教育站点等阵地资源,为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服务。二是堡垒同筑。在推进“一线筑垒”工程中,与街道社区交叉检查、联评联创,进一步规范党支部16项日常工作,严格“三册两簿三台账”痕迹管理。加强支部活动室建设,统一悬挂支部标识和“一线筑垒”工程系列挂图,营造了筑垒强基的浓厚氛围。三是服务联做。集团总公司每年组织5000余人次党员志愿者参加“进社区、亮身份、树形象”活动;针对年轻员工思想活跃、工作压力大,组织联谊会开展互动交流;针对员工消防知识缺乏的情况,共同邀请专家开展培训,组织联合演练。2018年,我们与革镇堡街道及周边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投资63万元进行交通改造,消除了驻区安全隐患,居民和职工都为党组织“点赞”叫好。
大连市沙河口区李家街道党工委
强化核心做实主体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
筑牢城市基层党建体系,把党的领导“一贯到底”。坚持把党的组织嵌入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把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组织架构建设好,形成一贯到底、强劲有力的“动力主轴”,实现辖区各领域全覆盖,夯实党在城市的工作基础。在街道层面,按照职能分类,街道党工委共管理8个机关党支部、12个社区党委、13个非公企业党组织、3个社会组织党组织。在社区层面,按照“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的理念,组建了80个网格党总支,隶属于12个社区党委管理。在网格层面,按照楼院型、小微企业型、社会组织型等进行分类,设立了224个网格党支部,将工作、生活在社区网格内的各类党员全部“网”进党组织管理,逐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为“轴心”,以居民区网格党总支、网格党支部为主体的网格化组织体系。李老汤拉面馆党支部隶属于锦云社区党委管理,街道以李老汤拉面馆党支部为核心,组建了服务业企业党建联合体,将区域内餐饮类、服务类企业全部纳入其中,大家共议党建、共破难题、共商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区域内党的工作全覆盖,向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中派驻了党建指导员,帮助做好党建工作。
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着眼发挥街道核心作用和统筹功能,优化职能,整合资源,推进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由相互分离走向相融共生。一是面向基层转职能。在后台,对原有14个科室进行职能整合和机构整合,成立了区域党建、政法综治、帮万家服务、营商环境服务和城市管理共5个办公室,推动各科室、各单位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工作职能互补,实现了由“单兵作战”转向“团队作战”。在前台,建立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党群服务、帮万家服务、助万企服务、网格化管理服务、公共法律服务“5*个实体平台”,全面实施“一口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大大提升了服务水平,方便了群众办事。二是左右联动聚合力。吸收辖区内48家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组建起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建立年会制度,兼职委员单位和街道党工委在年会上报告共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实现“双向联系、双向评价”制度化。三是完善机制促长效。建立“4+3”工作机制,实施“项目责任、监督评议、党员共管、考核激励”4项制度;建立街企双方互认的“资源、需求、项目”3个清单,促进资源协同共享。辖区内大企业出资金、出资源,小微企业出人、出力,积极为辖区居民做好事、解难题,回应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求,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今年,“大工委”单位锦绣物业公司出资10万元对联建小区楼院进行改造,搭建了党建活动阵地;民建基层委员出资30万元修建了同心广场,搭建了党建工作展示长廊,居民拍手称赞。
坚持兜底管理服务,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一是划网格,明职责。将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综治、民政“四网合一”,将区属的综治、公安、执法等职能下沉到网格,明确党群建设、市容环境等七大类86项网格管理事项,实现了“一网管全街”。二是组队伍,凝力量。以社区工作者为主体,吸纳公安、民政、城管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了“1+9”专职网格员队伍,同时把党支部书记、楼长、物业保安、环卫工人等社会力量组成兼职网格员队伍,通过“二维码”“随手拍”使网格化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辖区基层的每一个角落。三是定流程,解难题。建立了党组织、居民、企业三个数据库,将“人、地、物、企、情”信息全部纳入其中;建立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对辖区情况实施了立体化动态化管理;建设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配备了120部移动终端,实行了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督促办理、结单归档的“六步闭环”在线调度流程,全面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