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

2018-01-02谭萌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传统工艺人文精神

谭萌

摘 要: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关于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讨论逐渐在西方兴起。过去一段时间, 我国社会生活的重心是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及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但对工具理性的过度依赖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目前,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保护。在当前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的过程中,科技理性还需要与人文精神更好地结合,切不可偏废。

关键词: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科技理性;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8)02-0149-06

一、问题的提出

(一)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争论成为19世纪后西方社会的流行话语。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对科学技术的一味追求造成了人的奴化和物化,背离了科技发展的初衷。他们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工具理性”思维方式的泛滥,批判这种思维方式给社会造成的危机,并肯定了价值理性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科技理性是一种科学、技术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方法[1],其本身不具有情感上的偏向性。自人类产生以来,人类为适应自然、改变自我而发明的科学技术都具有一定的科技理性。而“工具理性”这一概念则是在社会快速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西方世界的危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阐明西方社会遭遇的危机,从社会、文化及人的角度阐释了“合理性”的概念。根据韦伯的观点,社会行为可由四种情况决定,分别是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情绪以及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谓目的合理性,就是后来的工具理性,也就是指看重结果,所有行动的目的是为追求效果最大化,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而价值理性则强调行动动机的纯正性与手段的正确性。其中,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但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在很多文章或著作中,科技理性与工具理性常被认为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两者存在差异。潘洪林在其著作《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2]中明确指出,西方学界存在将科技理性与工具理性等同的情况,并且片面强调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对立性。他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西方学界设立了一个前提性的错误,即在对科技理性进行批判时,首先赋予了西方价值理性先天的合理性,从而认为科技理性就是工具理性。

人文精神与上文提到的价值理性有一定的相似性,是一种包括了价值理性在内的人文关怀,属于精神层面。因为科学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手段和中介,因此科学技术本身也是人类能动性的产物,是人类思维在客观物质上能动性的反映。所以,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人类的烙印,是人文精神的再现。

因此,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本身是统一的,但在“工具理性”思维方式主导的社会中,对科技理性的过分强调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场”,从而导致两者的分裂。

(二)传统工艺

2017年,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① ①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03-12。(下称《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传承与振兴我国的传统工艺。根据《计划》,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计划》是应时代要求提出的。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工艺被机器生产取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另一方面,中国在进入近现代社会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明清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若仅用物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或许是滞后的;但若将人文精神纳入考察范围,中国的文化宝藏则是无限的。这是今天我国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的原因之一,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另外,传统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十大门类之一,具有特殊性。具体而言,传统工艺本身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但是传统工艺必须以物质的方式呈现,由物质的表现最终评判该工艺的精致程度,且其产品具有经济效益。例如,湘西土家织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传统手工艺类。其主要特点是通经断纬,在喂线、踏梭等方面有一定技巧,但其最终目的是织出一块细腻的织锦,也就是用物质的形式体现出来。传统工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特质使得其保护、传承与振兴不仅有传承人或政府的参与,企业和其他的个人也参与其中,是一个涉猎面较广的非遗门类。

(三)前人的研究

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前辈学者们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关于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学者们主要从传统工艺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传统工艺的法律保护、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以及传统工艺保护的国外经验等方面入手。例如,徐艺乙教授从中国历史的角度阐明传统工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以及其内在体系[4];张西昌博士以法理为依据,挖掘和梳理了传统手艺行业与知识产权立法之间的需求关系,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的路径选择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5];井露露等人选取不同的个案研究了日本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6];张希月、陈田、王瑜等人则从旅游产业的视角寻求传统工艺的保护路径[7-8]。刘爱华探讨了工具理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方案[9]。学界对传统工艺本身所包含的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关注较少。另外,在实践方面,社会多关注传统工艺的技术层面。因此,本文将首先梳理传统工艺所包含的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关系的变迁,其次探讨这种关系对今日保护、传承与振兴传统工艺的启示。

二、传统工艺的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

(一)古代中国传统工艺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兼备

传统工艺起源于古代社会,是人们适应自然及社会的结果。首先,根据马林诺夫斯基“需求-功能论”的观点,任何文化事象的出现都是因某种需求而起,在出现之后满足一定的功能,并因此能够长久存在。中国传统工艺也不例外。最初,人们为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编织了各种衣物、发明了各种食物的烹饪方式、建造了各种房屋、设计了出行工具。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为了生活的进一步舒适,又产生了其他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情感上的需求。其次,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自然生态等生活环境的不同,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制作和使用的产品又都具有区域差异。譬如,同样是建造住房,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多吊脚楼,西北地区的民族则多窑洞。这并非是审美的差距,而是人们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结果。武陵山区地处南方,地面潮湿,且多野兽,为防范野兽的袭击,人们便使房子的一侧靠山,另一侧用木头支撑,人住在楼上;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进入冬季后寒风呼啸,因此西北地区的房子多向地下挖掘一段距离后再建造,窗户很小甚至无窗。这种因地制宜地房屋建造包含了科技的合理性。因此,传统工艺的发源和存在以其包含科技理性为前提,并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改进,从而一直在传统社会中发挥作用,以至于不被淘汰。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中同样包含了人文精神。先秦诸子的思想强调造物工艺要内外兼修,达到功能和审美的协调统一。另外,传统工艺通常与民俗紧密相联,因此对于当地人来说,它们不是一门纯粹的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土家织锦为例,一方面土家织锦是过去人们生活中实用的被面盖,另一方面土家织锦也是土家姑娘出嫁时必备的嫁妆,具有审美以及符号的价值。过去,土家族的女孩几乎人人都会织土家织锦,在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土家织锦不仅是生活的需求,更是情感的寄托。

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传统工艺是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是应对自然的手段,也是生活情感的需求。

(二)近代以来传统工艺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离析

进入近代,西方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鸦片战争后,西方用其先进的科技和军事力量给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留下了较为深刻的教训,所以当时的仁人志士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思想,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学习西方科技、政治、思想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的同时,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原有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商业发展迅猛。随着机器生产的逐渐兴起,传统工艺由于效率低、成本大等原因被逐渐取代。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大多数传统工艺一度受到人为的打压,工艺品被销毁,工艺人被迫害。此时,在传统工艺的科技理性被否认的同时,人文精神也难以继续维持。这种打压造成的结果不仅是传统工艺一时的消失,而且造成了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断层,可以说也为之后传统工艺的系统性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因此,近代之后中國传统工艺逐渐衰落,其中所包含的科技理性被机器生产中的高效率所替代,人文精神在社会转型中淡出人们的视野。

(三)当代传统工艺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重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除了对物质文化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末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并于2001年建立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于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中国在保护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并使保护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热点。而且,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印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更是进一步促进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截止目前,国家级代表作名录中共有260余项属传统技艺类,包括了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物品的制作技艺。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淹没在民间的传统工艺重新被挖掘出来,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同时,也成为极赋地域或民族特色的产品。在传统工艺被挖掘与振兴的过程中,传统工艺所蕴含的科技理性得到了肯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各方在保护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才格外重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手工制作。加持手工制作不仅是对技艺本身的保持,也是对技艺所包含的“工匠精神”的再现。需要指出的是,保护与振兴传统工艺,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或盲目地保持过去的东西,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选择性的再造。在选择保护与传承某一种传统工艺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它所使用的技术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与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谐共生。若是不能满足这个条件,该工艺则需要进行调整。北京门头沟的琉璃厂曾是“皇家琉璃”的生产基地,有“皇家琉璃之乡”的称号。但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非遗生产基地的所有厂家却在2017年4月被关闭,原因之一就是该地的琉璃厂烧煤不符合环保规定,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悖。

其次,当代传统工艺的人文精神与古代中国传统工艺的人文精神有些差别。过去,传统工艺与当地民俗联系十分紧密,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目前小农经济基本解体,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人们可选择的生产生活资料十分丰富,传统工艺及其产品不再是生产生活必需。如土家织锦曾是女子出嫁时必备的嫁妆,但是现在土家女子的婚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需要土家织锦作为嫁妆,而是用购买的被套等物品作为嫁妆。今天,传统工艺的人文精神更多地是一种面对社会发展快节奏的“工匠精神”,即追求极致与更加完美的信念与信仰。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进入脱俗的状态。同时,今天的传统工艺也是一种“乡愁”,是承载人们回忆与复古思绪的载体。

因此,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工艺的科技理性得到重新认识,并与人文精神一道共同融入到传统工艺的复兴过程中。

三、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

(一)工具理性时代传统工艺与机器生产的博弈

传统工艺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存续与我国的小农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发展迅猛,曾经由传统工艺打造的产品在商业的潮流中,常被纳入工业生产中,成为大机器生产的产物。这种大机器生产不仅表现为生产过程与生产工具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为生产材料的改变。以土家织锦为例,过去所使用丝线是由家养蚕抽丝所得,人们在山上采集树叶、花果等天然染料,在大锅里熬煮形成各种颜色,再将丝线放进去,给丝线染上颜色。现在,湘西酉水流域大多数土家织锦工作坊的原材料都是从大城市购买由化学染料染成的棉线或丝线。同时,土家织锦的生产工具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土家织锦所使用的机器为斜式腰织机,后来经过改造变为宽幅立式织机,并可以进行大幅织锦的生产,现在湖北恩施城区一带的土家织锦工作坊正在尝试使用数字化处理的织机。另外,像蓝印花布这一类染物也是一样,企业为扩大生产,降低成本,常常在原料等方面做出一定改变。

在追求效率、追求结果的今天,大机器生产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正如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工具理性促使人们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土家织锦的数字化以及机器化生产,使大幅织锦的制作成为可能,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机器生产有其自身的科技理性。但是,这并不能取代传统工艺的科技理性。在一味追求工具理性的过程中,存在由于忽略传统工艺的科技理性,而造成意料之外损害的情况。如用化学染料代替植物染料制成的蓝印花布不再具有杀毒抑菌的作用,用机器抖动形成纤维而制成的宣纸不具有手工筛动形成纤维的层次性,由此导致在这种宣纸上的画作在受损后难以修复。这种损失就不是一时的物质上的损失,甚至可能导致的是一幅传世珍宝的就此消亡。还有一些传统工艺,比如茶叶生产,也是非常讲究的。以黑茶为例,从茶叶基地的生态环境到采茶时力度的把控,从茶叶发酵的时长与温度到茶砖压制的松紧,甚至是泡茶时所使用的水都对茶水最后的口感产生影响。

因此,工具理性时代的大机器生产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效果最大化的追求,显示出较强的科技理性,但传统工艺的科技理性不应在与它的比较中被否认。这并不是贬低现代科技,而是认为传统工艺的科技理性应该给予现代科技一些启示,成为现代科技的组成部分。

(二)工具理性时代传统工艺中人文精神的可贵性

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转型,在工具理性的促使下,人逐渐物化与异化。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一大批判便是认为随着理性的逐渐工具化,人的本性被泯灭,成为工具的附庸。同时,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让步,导致了现代社会一系列的问题。

工具理性对人的影响不仅是心理上的冲击,更有行动上的触动,并从社会制度、企业行为等各个方面凸显出来。刘爱华博士曾论述过在工具理性价值主导下的非遗保护困境。根据他的分析,工具理性思维导致一些政府部门片面理解国家经济政策,从而忽略文化建设,仅注重经济发展,进而导致非遗申报与保护的困境。其具体表现包括文化生态的迅速变迁、传统文化的碎片化、政府定位的不清晰、保护机制的不够完善以及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9]。就工艺方面而言,对经济和效率的一味追求,导致了工艺的不精致,并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我们今天在很多的报道中看到建造不久的桥梁垮塌、房屋质量不合格等多种问题,这些都属于工具理性价值主导社会所显现出来的问题。相反,传统工艺则包含了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能够在浮躁社会的快节奏中给予人们一些慢节奏的体验。

另外,传统工艺的过程也包含了浓厚的人文精神。过去,人们建造房屋除了搬砖添瓦、上漆装门,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建房前,请风水先生看风水,以此决定房屋的位置与朝向;上中梁前,大摆筵席邀请建房的师傅和周围的邻居;搬入新房时,邀请亲朋好友和附近的邻里乡亲前来恭贺“乔迁之喜”。这些部分都不是独立于建房这门工艺而存在的,而是与其紧密联系。因为,首先以风水确定房屋的位置等因素也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能够让房屋主人心安。其次,在上中梁前宴请工人能够使工人更用心地为主人工作,进而保证房屋建造的质量。最后,迁入新房时宴请邻里乡亲和亲戚则是在社会交往圈中实现交流,标志着希望与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从而更有利于房屋主人居住环境的和谐;亲戚等前来祝贺的人上“人情”,又从另一个方面资助了房屋主人,也是一种乡村中的“人情”的流动。现在社会虽有一套伴随机器生产的程序,但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等远程的方式完成,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社区的联系有所降低。

因此,传统工艺中包含着一种追求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同时它的过程中包含的传统社会的风俗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三)工具理性时代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

传统工艺具有其在现代社会仍无法被取代的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这并不否认当代机器生产具有的正当性和优越性。相反,工具理性思维方式主导下的机器生产很多时候是适合当代社会的。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传统科技。这些在农业时代由智慧的中国人创造的产品与技艺曾指导了千百年的民众,让他们能够与自然、社会共处,并在世界上处于重要地位。农业经济或许阻碍了中国在近现代时期迈入工业社会,但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工艺可以在国家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性和传统性的企业来说,更应注重这方面的努力。

首先,传统工艺科技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可以為现代工厂提供一定启示,并成为机器生产的补充。以湖北宜昌“长盛川”青砖茶为例,一方面该青砖茶企业具有全自动机器生产的车间,但同时也保持了传统“手作茶”的作坊,这种模式较好实现了企业规模化生产,同时也保留传承了传统工艺,使消费者能够体味到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味道”。而针对另外一些包含不合当今社会背景的传统工艺,还需要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中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仍有益的价值部分,把对环境和社会有负面影响的部分进行改造,使其在保持核心工艺的同时,合法、合理地存在。例如泰顺药发木偶以及“五道古火”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火药,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个人不得私自制作火药等爆炸物。在这种传统工艺保护与法律之间存在背离的情况下,工艺的传承不仅需要传承人的坚持,更需要司法机关以及政府等各方的协调。

其次,傳统工艺中的人文精神是现代企业应该学习的,在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时,不断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企业在保护传统工艺本身的同时,也要挖掘它的历史与文化。拥有悠久历史的“长盛川”青砖茶在保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同时,不断挖掘文献以及民间传说中的“青砖茶”,成功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对接,从而达成了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契合。

最后,根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传承与振兴的目标是“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3]。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对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我们更需要重新发现传统工艺中的科技理性,将其与人文精神并置,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振兴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陈芬.科技理性界说[J].江汉论坛,2002(7):15-18.

[2] 潘红林.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 徐艺乙.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J]. 江苏社会科学,2011(5):223-228.

[4] 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2011(8):54-59.

[5] 张西昌.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3.

[6] 井露露.日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

[7] 张希月,陈田.基于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机理研究——以传统手工艺苏绣为例[J].地理研究,2016,35(3):590-604.

[8] 王瑜,吴殿廷. 基于旅游产业链视角的传统手工艺开发对策[J]. 经济问题探索,2011(4):168-172.

[9] 刘爱华.工具理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探析[J].民族艺术,2014(5):123-127.

[责任编辑:毛家贵]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discussion abo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humanism became popular in the West. During a long time in the past, China focused on the expansion of economy and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accelerate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caused some problems for obsessed b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t present, China pays much attention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raft were protec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craft, bo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humanism should be connected and emphasiz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raft;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humanistic spirit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传统工艺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