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需自如,相得方益彰
2018-01-02代婷
代婷
【摘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需要体现为“收”与“放”的关系,是放由学生解决还是收由教师讲解,这需要智慧.文章以小学数学为例,先分析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然后从参与、时间、问题、生成等四个方面展开,探索“收与放”的艺术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收与放;效果;策略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果不能恰当处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因而,课堂教学中,两个有意识的主体如何才能有效地合作,寻求最大的公约数,是教师课堂艺术需要追求的目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成为教学的关键.核心素养包含内容繁多,既针对教师也针对学生,但学生是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仍然延续一贯的课堂习惯,执着于自己控制课堂,学生的思考、发言、动手很少,虽然短时间学生会做了,但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长久深入发展.还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确贯彻课改精神,处处发挥学生的作用,但对学生的过度“使用”、过度依赖,造成了无效时间的过多,课堂氛围看似活了,但其实热闹之下,课堂效果并不明显.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凡事过犹不及,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教师霸占课堂与凡是问题都交给学生同样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两者“各司其职”,教师要能够该放手时一定放手,该收回话语权的时候一定要收回,这样才能让课堂松紧有度,相得益彰.
(一)参与:遵循理念
课堂的参与是针对的师生双方而言的,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被动的,因为学生参与与否,什么时间参与,参与的深浅,都掌握教师的手里,教师掌握着学生参与的“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就需要教师要首先能够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这不是“施舍式”的赏赐,而应该是“归还主人物品式”的给予,教师不能感到不舍,这本身就应该是学生早就该享有的权利.
遵循理念,而不是把理念只当作口号,要具体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比如,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一章时,数学教师直接展示两张准备好的图片,告诉学生这种图形就是“长方形”,这种图形就是“正方形”,然后再给出这两种图形特点的结论,连同“长”“宽”“边长”的概念一并灌输给学生.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敢放手给学生,收而不放,学生被动接受.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动脑,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师要给学生空间,要让学生动手折叠和测量,让学生观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学生亲自画一画长方形与正方形,等到学生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再参与进来给学生“解惑”,这样学生学得的知识才是终身受用的.
(二)时间: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是被分割为一个个单元的,这就是所谓的“一节课”,“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这固定的单位时间内产生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师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教师课堂讲课的时间与学生参与的时间如何分割才是最有效的,有的地方提出了“3015计划”,就是学生和教师占用的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15分钟,有的甚至提出了“3510课堂”,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时间分配并不一定非得用时间来固化,但这些课堂改革说明大家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放手给学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要相信学生能行,教师要慢一步,要“傻一点”.比如,在“千克和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逐步参与,教师拿出物品让学生用手感觉孰轻孰重;让学生用手感受“1千克”“1克”的质量,然后去判断其他物品大概有多重;让学生认识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没有标示质量的物品要想知道质量有什么办法,这样自然过渡到对于“秤”的认识和使用……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引导游刃有余,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调动,教师则不需要口干舌燥,何乐而不为?
(三)问题:区别对待
对于教学中什么问题该放手给学生,什么问题要由教师引导甚至讲解,这需要教师课前在了解本班学情的前提下,通过预设,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因为班级之间学情不同,不同问题要有所区别对待,基础性的问题可以由学生完全自主解决,难度大一些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难度最大的,教师引导讨论,更要积极参与,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让学生来解决,如果这样不但浪费了课堂时间,也会造成学生巨大的挫败感.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个边的不同名称,这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回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长”“宽”“边长”等概念就行,比如,对于不规则的图形,如何计算出周长,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对于生活中各种“秤”,如何使用,如何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教师则要明确介入,教会学生,让学生再讨论则显得没有意义,但如果学生会使用后,让学生判断所给物品的质量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再参与了,可以直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秤”,称一称同一个物品,学习了解不同的称量工具的使用.
(四)生成:有效引领
教学中,有些知识不一定都在课前预设到,学生的头脑是不可控制的,学生们往往会突发奇想,展现不一样的思维,教师要注意呵护这种“突发问题”,不要打压学生的激情,即使问的问题有偏离“轨道”之嫌,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而不能一句“这不是这节课我们探讨的内容”或者“你哪那么多为什么”而野蛮地阻止了课堂学生的“生成”.
比如,学习“千克与克”的时候,突然有学生说:“老师,我们家里买东西的时候都是说多少斤多少两啊,没有说多少千克的”,这的确是我们生活中的现象,教师不能回避,而要给学生介绍国际通用单位和我国通用单位,要给学生明确单位之间换算的标准,这样学生就更深入了解了“千克与克”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也同时对于“千克与克”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策略很重要,“收”需要智慧,“放”需要技巧,“收”與“放”需要协调统一,数学教师只要坚持学生发展观,课前做好充分的调研,那么课堂上该“收”时要毫不迟疑,该“放”时要坚决果断,方能让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