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策略
2018-01-02沈慧
沈慧
【摘要】众所周知,数学是高考学科,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想要提升数学能力,需要为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研究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策略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
高中数学知识抽象,知识更加复杂,开展应用题教学活动,讲解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策略十分重要,不仅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在潜意识中亲近应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由此可見,研究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动机培养策略、审题策略、建模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够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目的.
一、动机培养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机就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具有较强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效率较高,学习质量较高,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学习动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令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高中阶段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阶段,高考是学生命运的转折点,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为人民利益而学习的义务感与责任感,将理想与事业相联系,为学生指明方向.第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灵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习动机.第三,合理利用学习评价的反馈作用,通过学习评价的反馈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学习评价反馈,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动机培养.例如,在学习“圆的方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评价反馈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在竞赛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注重审题策略
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审题十分重要,审题的过程是获取信息、找到解题线索的关键,因此,注重审题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策略至关重要.注重审题策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应教授学生进行科学的审题.第二,教授学生审题方法,增强审题的计划性,审题具有一定技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审题中需要注意什么,避免学生盲目审题,增强审题的条理性,提高审题效率的同时提高解题质量.例如,在解答函数应用题时,审题时需要注意数字,从数字着手,理清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抓住题目中的重点内容,从而进行有效审题,为学生应用题解题创造条件.
三、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需要注意四点,分别是注重知识积累、勤于实践、善于质疑、善于模仿,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注重知识积累.积累知识,丰富数学知识与解题经验,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成为分析、转化、联想、抽象思考的加工原料.第二,勤于实践.勤于实践即多练多做,熟能生巧,在不断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内容,掌握应用题解题技巧,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第三,善于质疑,质疑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通过质疑,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拟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第四,善于模仿,模仿也是学思结合的表现,通过抓住数学教科书中的典型题型,选择好模仿对象,做好操作示范,在模仿中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例如,在解答民营企业利润问题时,可以选择试卷中有关利润问题的典型例题,进行专题训练,做到学思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注重建模策略的应用
建模策略是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明确解题目标,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解题的关键以及解题重点是什么,明确解题目标,弄清题意,了解问题的解题背景.第二,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整理题目中的数据、信息,将数据清晰列举出来,可以构建模型,解决应用题中的数学关系.第三,建立模型,抽象转化,结合数学知识,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转化,转化为数学问题,有助于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题目之间的关系.第四,检验计算结果,构建模型,运用数学计算技能,解答数学模型,检验计算结果.
五、总 结
开展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对应用题的解题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能够优化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降低应用题解题难度,使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审题,理性思考,灵活获取、准确筛选各种信息,快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明明.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144-145.
[2]宋孝敬.谈谈高中数学应用题的做法[J].才智,2012(36):116-117.
[3]吴依妹.数学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62):59-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