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进的号角响彻红色石林

2018-01-02

时代报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刘邓石林刘伯承

穿越历史烟云,一段段往事鲜活呈现在眼前。豫北战役期间,刘邓大军来到了鹤壁。战役胜利结束后,部队在当地一边养精蓄锐,一边静待战机。

在党史军史上,1947年6月10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一天,刘伯承、邓小平在石林镇法隆寺召开了石林会议,研究了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部署,吹響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号角,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在离法隆寺不远的地方,有座坐南朝北的院落,因为前后三重院落,各自独立,中间留门相通,九个门南北在一条中轴线上,故称“九门相照”。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就在第二重院五间正房内居住办公。

年近90岁的老人郭运香拄着拐杖,又一次来到了这所熟悉的宅院。这里是位于石林镇的石林会议旧址,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穿越70年的历史,带着红色印记被载入史册。

郭运香是石林镇人,70多年前参加革命,是村里的妇救会主任,组织村里妇女开展救国运动,踊跃为刘邓大军加工军需用品。她回忆,1947年初夏,村里来了一支共产党的部队,村里村外都驻扎了兵。“俺家老掌柜(公公)是开杀锅的(意为宰杀猪、羊等牲畜的),后院架了一口烧水煮肉的大铁锅,部队驻扎在俺家时,就用那口大铁锅做饭。”同时,部队还把她家五间堂屋当成了事务处,存放各种东西。

有一天,郭运香被村里通知开会,部队上的人见她到了就领着她往院子里走,到了地方,两个身高悬殊很大,都穿着灰色制服打着补丁的人问她:“部队用了你们村多少粮食?给你们钱了没有?部队的纪律咋样?给你们找麻烦没有?……”然而当时的她并不知道,对自己和蔼可亲的“老一的”和低个子的“大干部”就是刘邓首长。直到部队走了很久,她才听别人说,她当时见到的就是刘伯承和邓小平,而他们带的则是“刘邓大军”。郭运香回忆说:“怪不得那天我回到家,驻扎在家里的人悄悄告诉我:你不简单啊,还见到了俺们的‘老一的呀。”

1947年,张专印11岁,他家当时就住在九门相照西边,离刘邓大军司令部300多米。“部队来到这村以后,开展了‘四不走活动,院子不打扫干净不走,损坏东西不赔偿不走,借的东西不还清不走,水缸不担满不走。对老百姓好着嘞!”张专印说。

“人家部队上的人可好啦,当兵的都管俺叫‘大嫂。”郭运香说,当兵的给她家挑水、扫地,还常给自己一些吃的东西,跟自家人没啥两样。她见到部队小伙子穿得破破烂烂,主动组织村里的妇女,把小伙子们脱下来的衣服洗一洗,缝补一下,还帮军队找粮食、拾柴火、做军鞋。

“现在我娘总是说,当兵的去打汤阴,吃好穿好去了,一到下午回来,那谁谁咋没来?当兵的就摇摇头,这就是他没了。” 郭运香的女儿说。

虽然身边的共产党员英勇就义,但当年的郭运香仍然义无反顾地为刘邓大军的部队带路。几十年,她对党的忠诚从未改变。80岁那年,郭运香还惦记着交党费,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名党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邓石林刘伯承
峥嵘向上石林峰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跨越陇海线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
路南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