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建设与预防腐败

2018-01-02苏杨

齐鲁周刊 2017年50期
关键词:黄维侄子家教

苏杨

家风沦丧的典型案例

“黄维年纪也不小了,你们这些做长辈的要多照顾一下他们。”在2010年的一个饭局上,时任广州从化市市委书记黄河鸿对地产商人徐显庄如是说。

心领神会的商人很快就将一套价值150多万的房子过户到黄河鸿侄子黄维名下。正因此事,黄河鸿落马后,其哥哥黄益玲、侄子黄维因犯受贿罪获刑3年。

这是一个典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案子,除以上二人,黄河鸿的大舅子张其东也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52岁的黄河鸿毕业后即进入广州市农业局工作,1992年至1999年在广州市委办公厅当秘书。后外放至花都区历练,仅过4年就获得升迁,任芳村区区长,成为当时广州最年轻的副局级干部。

正是在此时,芳村区政府从房地产商徐显庄开发的楼盘租下一套房子,作为黄河鸿的宿舍。因黄河鸿自己有房子,他就将宿舍的钥匙给了哥哥黄益玲,此后这套房子一直由其哥哥居住。

2005年12月,黄河鸿转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离开了芳村,区政府便不再为其续租宿舍,将房子退掉。但黄益玲向徐显庄提出,自己习惯了,想继续住,得到商人同意。

此后,黄益玲又提出想买下这套房子,对方的回复是,送给他都可以。实际上,徐显庄虽然满口答应,却一直按兵不动。于是,黄益玲常常在黄河鸿面前抱怨,并于2010年下半年求助,请弟弟打个招呼,让徐显庄便宜点把房子卖给自己。

就在此时,黄河鸿离开省水利厅,赴广州从化市任市委书记,并保留市正局级待遇。而徐显庄也因为一个合作项目,准备落地从化,便出现了开头“黄河鸿以侄子结婚为由暗示送房徐显庄顺水推舟输送利益”的一幕。

据黄维交代,他只支付了办理房产证的过户费6万元,其他房款一分未付。而据当时的市价,那套房子的价格在150万元以上。

哥哥和侄子收商人房产,只是黄河鸿搞家族腐败的一个缩影。其主政从化后,将自己家人的身份重新包装了一番:

黄益玲原本只是一名退休的农村英语教师,在弟弟的帮助下,化身“黄律师”成为某企业的法律顾问,收取高额薪酬;

黄维在黄河鸿的悉心栽培下,以入股的形式与某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并未投入什么本钱却赚得盆满钵满。

除以上二人外,黄河鸿的大舅子、广州花都区广播电视台原党总支书记兼调研员张其东则利用妹夫的影响力,大肆倒卖工程,收受巨额贿赂。

黄河鸿原本出身寒门,“父母长年累月没日没夜地劳作,还靠借贷供我和我弟弟上了大学……”他却将手中的权力用在为亲属牟利上,并错误地认为这才是为家族作贡献、为父母争光彩。

家风正,则作风淳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专题片 《巡视利剑》,还原了少数官员走上歧途的堕落轨迹。其中,不少人涉嫌贪腐都与亲属有关,呈现出“家族式腐败”的特点,折射着家庭建设的短板。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家人朝夕相处,从思想到行为相互影响,天长日久地潜移默化,就会形成一种风气,这就是家风。家风,不仅影响每个家庭成员,也或多或少影响社会风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家”具有独特的地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相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会突破法治的底线、走向腐败的深渊。

“一人不廉,全家不圆”。从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落入深渊,与其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风不正,“一人当道、全家牟利”,从贪图小便宜到攫取大利益,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有的家教不严,对亲属子女疏于管束或过于溺爱,结果以“爱”的名义酿成“害”的苦酒。如此等等,教训深刻,令人警醒。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必须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因此,预防“家族式腐败”就该树立好家风,而经营好家庭、维护好家风更是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比如继续深化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落实家庭财产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再如,通过相应的制度规定,要求领导干部按照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约束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而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让权力接受广泛的监督,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如此,“家族式腐败”才能无处遁形,好家风才能油然而生。

(文據《法制晚报》《安徽日报》《人民日报》等。)

猜你喜欢

黄维侄子家教
逆行者黄维
怎么不早点儿问
门口
黄维为何没被“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