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两面看颜值
2018-01-02娴雅
娴雅
“颜值”一词源自日本,日语解释为“外見レベル;颜面のビジュアル的価値”,中文解释为:颜面的视觉性的价值。
就是说,一个人的长相,到底能有多大用。是啊,有多大用呢?
提问:女生秋季如何配围巾才能突显气质?答:看脸。《XX明星吸毒被抓,痛苦求粉丝原谅》,“哥哥,我们不在乎,你帅就够了!”面试一个应聘者,本来决定给10000,后来给了12000,多的那2000,叫颜值。
如今,颜值多少可以影响到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态度,并部分决定一个人所能获得的待遇了。与此同时,批评声也越来越多:肤浅!盲目!有些人甚至把重视颜值上升到道德层次,认为这是时代的“悲哀”,并开始寻找悲哀的根源。
现代媒体形式丰富多样,可不论是影视剧、综艺栏目还是微博、微信,推崇、宣扬的导向都是“高颜值”。打开电视,各路“鲜肉”霸屏,仙侠剧、生活剧,连抗战剧都主打颜值了。“卖鲜肉”已然成为一种营销方式,满眼高颜值培养起的观众审美习惯就是满眼“只能”看见高颜值。再看各类微博、新闻,《XX素颜尽显老态,机场无人认出》《XX刘海一掀似路人,盘点离不开刘海的女艺人》。
美也罢、丑也罢,总之,引导我们关注的点永远是:脸!长此以往、耳濡目染,观众自然会对颜值越来越关注。同时,将判断停留在脸上多少也是因为当下快节奏社会人们对耐心的缺乏与彼此的冷漠。我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用心了解一个人。
我们也都善于保护自己,不想、不需要多与人接触。化妆也好,整容也罢,总之,我只把我想给你看到的样子呈现给你就够了。“你图我个回头率”“我借你来养养眼”,就这点交情。
对崇尚颜值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但“看脸”却并非只在少数人中存在,甚至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以貌取人。所谓“看脸的时代”也并非只是这个时代。
今天,我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XX名校美女校花蹿红网络》《XX高校帅哥老师爆照,帅哭学生》。这样的事件被大众当做“新闻”来看,说明存在这样一种普遍认知:成绩好、智商高、能力强的人,一般都没什么颜值,他们“应该”相貌普通,甚至其貌不扬。
同样,娱乐圈偶像如果有实力、热衷公益也会被大夸特夸:都长这么帅了还这么努力,还有爱心,超了不起的!“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却偏要靠实力”,这说明我们认为有了颜值,就不用怎么努力了,因为颜值本身就是资本,能力不足同样可以因为颜值得到认可。
此外,我们还会按“颜值”划分一个人的职业、等级。快递小哥长得帅是新闻,楼下卖煎饼的妹子长得美是新闻;拉面馆、水果店的不care,星巴克、必胜客服务员颜值肯定不会低。我们的这些“认为”,难道不是出于对颜值的固执。
以貌取人,谁都会有点儿。而所谓的“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也不是只有当下,自古便是如此。
战国邹忌,官至宰相,见人就问:“吾与徐公孰美?”潘安出门,妇孺往车上扔水果也就罢了,潘安走后,左思跟着潘安学,女粉丝认为自家偶像受到了侮辱,直接往左思身上吐口水,这可比现在的“死忠粉”还火爆。嵇康有龙凤之姿,房玄龄等人奉旨撰《晋书》,这么一部朝廷组织的官修史书,上来就夸相貌:“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钟馗生前参加殿试,因相貌丑陋被嫌,一气之下直接撞死于阶前。文学作品中,张生见崔莺莺一面就丢了魂,大呼“我死也!”;唐伯虎一见秋香就直接追进华府当书童;宝玉初见黛玉,开口就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初见就如此这般,靠得都是什么?颜值。
如今,人们不停地争论,颜值与内涵,到底孰轻孰重。重颜值的说对方虚伪,重内涵的说对方浅薄。一时间,倒也爆出不少“金句”:
“颜值决定了我有没有兴趣去了解你的内涵,而了解内涵之后决定了我会不会一票否决掉你的颜值。”“成人以后的颜值高低,是一個能力问题。”“颜值和内涵,共存且不矛盾。”“你确定你推崇颜值不是为了把你失败的责任推给ta?”
上面这些都不无道理,但关于“颜值”重要性的讨论,我最喜欢下面这位的说法: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便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便同时产生了。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