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科学化的新贡献
2018-01-02王学平王茜
王学平+王茜
摘 要: 习近平將马克思主义由学说变为科学。“五位一体”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新贡献。“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新发展。“五大理念”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新丰富。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 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3.001
十八大前后,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举措,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既正本清源又发展创新,特别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标准等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科学化方面,画龙点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早在十八大前的2011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它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思想,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们在回答时代课题和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基本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238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一系列治国理政举措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新实践、新发展和新运用,用新的实践“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一些人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1]239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再是学说
习近平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观,多是“学说”说。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中,将学术理论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归纳为以下6种:一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三是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四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五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六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2]无独有偶,当时全国党校系统权威教材《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同样持“学说”说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3]1
习近平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的“科学”,仅仅只是一个限定修饰语,比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中的“科学”。至于“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中的“学”,半是“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虽然落脚在“科学”上,但限定性褊狭,言下之意是马克思主义只适用于资本主义,不适用于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大开了方便之门。当然,“学说”说更容易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比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表面上强调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实际上同样为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埋下了伏笔。
强调“科学”而不再提“学说”,本身就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学说是未经实践或者试验证实的科学假说,或者叫猜想。经实践或者试验证明正确的学说,就不再是学说,而是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学说,这没有任何问题,但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检验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观点中的正确部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的贡献及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谋求人的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一直认为自己都在诚实地研究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1859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结尾部分写道:“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4]35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努力,不仅得到他们同时代智者的认可,而且后世真正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自有公论。1872年,伊·伊·考夫曼在俄国的《欧洲通报》第3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4]110。英国著名学者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这样写道:“马克思不但宣称他已经发现并解释了社会运动规律……对他来说,这是一门科学,就像生物学一样。”[5]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发展客观趋势。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将思维认识到的社会发展规律用于客观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集大成者,而且是及时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杰出代表。1845年春,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发现唯物史观后,立即着手对正义者同盟进行团结与改造。正义者同盟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时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杰作。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之处在于首次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6]277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6]278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6]275endprint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7]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除了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人(特别是当时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探索、运用、解放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二、“五位一体”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新贡献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论犹太人问题》关注犹太人的解放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关注德国人的解放问题;《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之后的马克思恩格斯关注无产阶级及其全人类的解放问题。“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8]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的第一条中就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6]230当时的“共产主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是同义语;当时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未经任何国家的成功实践证明,恩格斯将它定义为学说,而不是科学,恰如其分。41年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6]257这就将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整个社会(或者说人类)的解放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的“初心”就是全人类的解放。17岁时,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 、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马克思身后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解放哲学。”[10] “如果对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更宽泛的理解,它就是解放理论。”[11]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谋求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谋求从落后的生产力束缚下解放出来。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思想及其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立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人从自然的束缚和压迫下解放出来,简称自然解放;二是将人从社会的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简称社会解放;三是将人从自身的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简称自身解放。
邓小平之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通过革命实现解放,也就是说,侧重社会解放中的政治解放。邓小平重视发展生产力,换言之,强调将人从落后生产力的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习近平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第一次在新的实践中全面系统地践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基本立场:第一,人的解放,不仅需要革命,更需要建设;第二,自然解放、社会解放和自身解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三者缺一不可;第三,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进一步解决人的自然解放问题,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人的社会解放问题,文化建设解决人的自身解放问题;第四,自然解放包括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互为因果和前提,二者缺一不可,社会解放包括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两个方面,各有侧重,不可或缺。2015年11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12]
三、“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新发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也可以被称之为元观点,就是能够引申、派生出其他观点的观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白无误地指出的“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4]32,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在生产关系或財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32-33
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初级阶段,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近期奋斗目标,又是将来长远奋斗目标的基础与起点。小康社会一定要以经济为基础,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经济建设外,还要有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涉及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方方面面。阶级压迫与剥削异常尖锐的年代,将被压迫与剥削的劳苦大众组织为阶级,带领他们以革命的方式翻身求解放,就是最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温饱难以解决的时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要务。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后,单一的阶级斗争或者经济建设都难以满足进一步实现“中国梦”的要求。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后,中国社会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endprint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不仅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深化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领域的改革;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每个领域的改革都要全面而深刻。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更快更好地促进“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经过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不断探索,全面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已经形成: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基本方针;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是基本方法;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是基本底线。[13]76-80
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发挥过提纲挈领的作用。国内外不少人甚至将阶级斗争与唯物史观混为一谈,认为阶级斗争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就是阶级斗争。但是,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经给中国党和人民造成的灾难又极为深重。广义的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狭义的唯物史观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理论。革命和建设时期,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方式,各不相同:阶级斗争是革命时期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催化剂,但建设时期则不然。习近平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填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方式的理论空白。法治与民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全面依法有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怎样建设好这个政党?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回避不了的问题。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从九个方面全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三、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五、作用建设永远在路上;六、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七、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八、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九、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101-126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党、治吏”[13]116,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又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制度是决定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永远在路上的作风建设以及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一切思想意识的存在。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7]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小康社会条件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小康社会条件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常态化手段;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小康社会条件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重要抓手。
四、“五大理念”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新丰富
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7] 2015年1月23日下午,他又在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4]
将阶级分析甚至阶级斗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读。矛盾分析与阶级分析是属种关系,阶级分析只是矛盾分析中的一种具体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的成功之处或者说伟大之所在,就是准确地抓住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这个主要矛盾。
列宁以来,马克思主义被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仔细研究马克思主义诞生过程及其具体内容,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并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展开及其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及其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虽然应该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但若究其根源,只能应该在哲学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因为哲学本身既是基础,又是方法;而阶级的根源问题“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5],尽管阶级斗争的舞台是整个社会。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阶级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只能是矛盾分析。
混淆矛盾分析与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出现一系列失误的终极理论原因。当前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同样是错误地将阶级斗争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甚至马克思主义本身。真正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矛盾分析而不仅仅是阶级斗争,有利于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犯颠覆性错误,有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分析各种矛盾、解决各种矛盾,早日实现中国梦。endprint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是习近平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矛盾就是问题。“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14]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习近平就特别强调问题倒逼与问题导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義的矛盾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大理念”提出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之后,表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新丰富与新发展,不仅来自新实践,而且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新贡献和新运用。由此可见,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举措,都是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换言之,习近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熟性以及方法步骤的科学性,已经炉火纯青。
五、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思想,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们在回答时代课题和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基本观点”[1]238,正式提出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标准问题。这是对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在科学坚持基础上的重大贡献。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6]5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6]58-5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60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6]突出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尺度)。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不争论”是邓小平实践观的明显特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把实践的权力交给群众,将毛泽东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的理论落实为实践。“不争论”是对“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的否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7]中的“干”,就是指实践。1992年1月,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对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关广富说:“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不争论!这要作为一条制度”;“成天去争论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啥意思?你搞的清楚吗?反正我是搞不清楚”。[17]意思是说,实践是检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的争论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邓小平之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仍然以“学说”说居多。只要“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那么,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的标准就只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不是实践,尽管“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但这里的“后人”,仅指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领袖[3]1,不包括千千万万的广大人民群众。这就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甚嚣尘上和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一、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观点和学说,与今天的现实不相符合;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少数革命领袖的事情。
恩格斯去世后至今,马克思主义阵营数次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经劫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识,各持己见。“各种各样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思想家们都提出了各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反对一切遵循其他方法的社会主义者。所以,社会主义反而成了分化工人阶级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法使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而不是要在已有的各个派别中增加一个马克思宗派。”[18]习近平的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唯一标准的思想,驾轻就熟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的“灯下黑”或者说“最后一厘米”问题。
至此,一切困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一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是非,都应该烟消云散。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检验的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和观点中的正确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著作中出现个别甚至若干经实践检验不科学的论断或者观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自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据此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结论不科学;回答时代课题和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不仅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领袖,还应该包括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和义务,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事情。一切探索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谋求人的解放、经实践检验正确的思想和观点,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一切有志于或者正在探索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谋求人的解放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正如“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创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反对者一样。之所以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原因在于马克思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谋求人的解放(尤其是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的解放)的第一人,集大成者,贡献最大。
习近平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标准的思想,为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信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为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再次联合起来——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307一样,铺平了道路。endprint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版),2014.
[2]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5,(3).
[3]赵曜,王伟光,等.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EB/OL].央视网,(2013-12-04)[2017-06-01].http://news.cntv.cn/2013/12/04/VIDE1386155767060339.shtml﹒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10]Ben Agger. Fast Capitalism:A Critical Theory of Significance, Champaign[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9:28.
[11]Ben Agger. The Discourse of Domination: From the Frankfurt School to Postmodernism.Evanston[M].Northwestern UniversityPress, 1992:305.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B/OL].央广网,(2015-11-24)[2017-06-01]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24/t20151124_520589128.shtml.
[13]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EB/OL].新华网,(2015-01-24)[2017-06-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4/c_127416715.htm.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1.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7]把增强.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J].文史精华,2015,(4).
[18]考茨基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966: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