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的意义和路径探索
2018-01-01彭成广
彭成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重要场合,就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问题做了非常集中、丰富和精辟的论述。以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重大标志,中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蕴含着丰富科学的民族工作理念和民族教育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此,深刻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核心理念的民族工作思想理论体系。民族高校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窗口,作为增强民族间文化交融和学习的重要基地,必须在充分学习、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教育思想理念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核心观点,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国家发展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对此,有学者指出,“民族高校民族高校因自身的性质、特点而责无旁贷地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域”[1]。而以民族团结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是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举措和路径之一。
一、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的意义
民族高校的办学初心是“为少数民族服务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以此,民族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所有工作的宗旨应是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繁荣、实现民族文化交流、培养民族人才干部。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单元,民族高校的班级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可以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在民族高校班集体中,具有民族身份的学生比例较大,以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高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基本上每个行政班级都有藏族、彝族、羌族、苗族和回族等20余种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学生,他们均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多具有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习俗,他们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加入到民族高校的班集体中。因此,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可以让多民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
(二)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可以加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每一个民族习俗和惯例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创造出文化,文化又融凝成民族”[2]7,离开这一文化背景就无法深入理解不同的民族品格,更遑论民族间包容和多元化发展。民族高校班级是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缩影,通过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可以进一步使得多民族学生相互学习民族知识和相关民族文化,并在吸收他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既可以进一步丰富对他民族的文化解读,又可以反过来为本民族的“内涵”发展提供多维度的理论资源,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三)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可以为培养民族优秀人才奠基
民族高校的办学宗旨明确要求要把培养民族优秀人才和民族干部落在实处,这也是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具体举措之一。通过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可以让更多的民族学生在深入学习切身体会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各民族地区之间生活基础的互察互通,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和具体困境的认识,提高激发对民族地区的兴趣和感情的可能性,进而促使更多的民族学生以饱满积极的热情服务投身于民族地区中去。
(四)班级建设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普遍作用
民族高校是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班级建设具有与普通高校班级建设的共有普遍作用,在此略论述之。班级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转变思维、提高认识、拓展自我、适应社会和自我成才。班级建设是教学与管理的统一,当今,市场需求多样化,专业知识是基础,综合能力是重点,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等,这从根本上要求班级建设必须改变思维转变模式:以管理为主、教学为辅、管教相长。班级建设在培养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正如社会学家所言,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班级便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转型期,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班风学风对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至关重要。通过班级建设,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寻找自我展现的舞台,为自我的人生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通过班级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大局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通过班级建设,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经验,为学生提前步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试金平台,为人生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前期基础。
二、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分类指导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宣传教育
在民族高校,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这些学生主要有两方面的矛盾表现:一方面,学校氛围与家乡环境有较为明显的区别,生活方式可能也与家乡有出入,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和节奏还不太适应,新奇过后,容易被误导迷惑而放任自流;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家乡生源地中学学习中,成绩很拔尖,而来到汇聚全国各族优秀民族同胞的民族高校,发现自己并不优秀,还与同班其他优秀学生有较大差距,从而产生无所适从、焦虑、逆反、甚至厌学的心理。这要求民族高校班级建设要特别重视民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班级建设负责人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深入学生、勤于观察、及时发现、合理引导;特别注意以个体带动局面,重点引导对新环境极不适应的特殊学生,帮助他们尽快转变思维融入集体;充分发挥民族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求知兴趣,全面稳定地以班级建设推进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争取人心”[3]104。因此,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要从新生入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工作抓起。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来,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要组织班级开展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系列宣讲,既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担任主讲,从党和国家层面系统阐释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理论政策,也可以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做主讲人,以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自己在民族团结中的进步故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入脑入心。同时要组织开展丰富的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参观学校民族博物馆、纪念馆等多种机会,通过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方式,让班级民族学生增进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相互了解和彼此尊重,营造民族团结友爱一家亲的良好班级氛围。
(二)以细化丰富管理单元为平台,进一步培养民族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在民族高校的班级建设中,民族学生要在班委构成中达到一定的人数比例。同时,除了通常的班委团干如班长、团支书等岗位的设置外,还可以细化、丰富管理单元,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如,可以寝室、班级、专业、学科、学院、社团、协会甚至以多民族融合体为基本单位单元来设置多层面的班委岗位,从而开展不同单元为主体的多元化活动。这既可以增强班级管理与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度,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又可以为丰富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锻炼提供更多平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还可以增强多民族学生的归属感,提高分管学生干部的荣誉意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当然,细化丰富管理单元,绝不是主张小团体意识,而是通过科学的量化管理方式,有利于增强民族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鼓励并促进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并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为工作重点,进一步营造民族文化的交融汇合和繁荣发展的校园学习氛围,进而大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动民族繁荣发展。
(三)以班委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发展能力
民族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且具有多民族身份,所以民族高校的班级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合理引导,扩大民族间的平等交流,增强民族间的文化认识,实现多民族文化交融,这可以在班级班委团干的选拔任用和人员构成上得到很好地实现。班委团干是服务班级的中坚力量,是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帮手,加强班委建设,对促进班级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班级是否具有较大的凝聚力,是否有较好的班风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委是否能起到带头作用,取决于班委建设是否有效得当。鉴于班委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班委的选拔和认定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民族高校,班级班委的组成就应该充分考虑班级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为班级服务的队伍中来,这是与民族高校的办学宗旨相一致的,通过创建民族学生服务大家、提升自我的多机会多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是根本。当今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适应能力较差,包括“从学校走上社会以后,角色转移难度大,自我认识和定位不准,不能正确处理付出和所得的关系,缺乏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契约精神和法治观念淡薄”[4]等等,而这些可以通过班委经历有力弥补。大学期间是否有担任班委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求职就业,大学期间的班委经历是学生毕业后求职发展的重要砝码资本。近些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国家政府在民族学生就业求职中尤其是服务民族地区就业等方面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但是对于大部分想在大都市发展的民族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仍然是与其他普通学生同样的激烈市场化竞争。有很多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更是增设附加条件并明确表示,大学期间担任主要班委即学生干部者优先考虑,这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因为优秀的学生干部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创造价值;同时,用人单位看中的是大学班委经历所获得的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和待人处事的丰富经验。因此,面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多方设槛,民族高校在班级建设中要提高民族学生对大学班委经历的重视度,要创建多平台为民族学生提供自我锻炼和提升的机会。民族高校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地通过学校和班级所提供的各种平台加强自我学习,进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发展能力。
三、民族高校班级建设者的工作要求和基本理念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3号令,2017年修订)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因此,辅导员也是民族高校班级建设的一线实施者和负责人,应该看到,民族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首先与普通高校辅导员具有同样的工作要求。本文认为,辅导员除了立足于日常性的管理工作事务之外,对学校主要职能管理部门如医疗、后勤服务等单位的主要工作职能具有相应的了解熟悉也很有必要,唯有如此,才能妥善应对学生工作中的偶发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资讯,辅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在于辅助和引导,而不是大包大揽的百事通。比如,由于个人学科背景多元和自身工作教学经验的有限性,很多辅导员对某些行政管理和教学研讨等事务并不熟悉,这时候,既不能因为“业务不熟”而推诿搪塞,更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完全替学生包办了事,让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滋生学生惰性惯性,不利于他们成长成才。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合理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沟通技能,如求助能力交往技巧等,提供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发展空间,强调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必须要求辅导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必须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民族理论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精准的解读。具体表现在:首先,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政治方向高度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违背民族团结进步宗旨的活动,坚决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其次,“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①,要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意识”“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等“新思想”,进一步重申“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的基本理念,凸显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促成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最后,要系统学习和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理论政策,要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加强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尤其要深入贯彻以习近平为中心的新一代中央集体的民族教育思想体系,特别重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总之,民族高校班级建设,要以民族团结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宣传,使新形势下民族高校班级建设更加充分地体现鲜明的时代主题、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把促进民族学生成长成才落到实处。
注释:
①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的讲话。
[1] 来仪.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再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 2017,(2).
[2] 钱穆.民族与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5.
[4] 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