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
2018-01-01黄茂
黄 茂
当今世界风云变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历史。关注世界,了解世界,是时代赋予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门重要而特殊的思政课,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正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际关系、社会生态等视角为大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态势。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党组制定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在教育部“大调研”、“大提升”、“大格局”三大设计思路的引领下,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
2017年9月21日,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论坛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规范化建设与改革创新展开讨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骆郁廷教授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重要渠道,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有效提升其教学质量。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党组在上海召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会上,陈宝生强调,2018年要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为全年工作抓手,进一步加强“五个攻坚”,更加突出思政课建设学理支撑和规律研究,更加突出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贡献,加快形成适合其职业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支撑体系,以教师队伍发展带动思政课建设,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试金石”作用,向党和人民交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优异答卷①。2月28日,在2018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刘大为同志对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五个“牢牢把握”和四个“贯穿始终”的要求。
有力调动师生,凝聚合力,集中攻坚,增强获得感,以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将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为确保课程改革思考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以问卷调查,采访提问,网络讨论等方式,展开了调研工作,并结合调研数据分析,提出了课程改革发展路径思考。
一、聚焦问题:分析调研数据
调研就是要突出问题,要不怕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呈现,就无所谓改革的针对性。结合“2017年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的任务要求,课题组设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卷”,在四川大学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展开了调查。全校半数以上的学院参与了问卷活动。课题组共收回问卷1113份,其中有效问卷1102份。同时,课题组还对个别学院进行了采访调研,充分了解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问题思考。
问卷及采访调研主要围绕“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定位、教学水平、课堂收获、学生期待及存在问题展开。数据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基本认识
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领大学生正确认清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一门必修课程。在2017年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论坛上,骆郁廷教授也就“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定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不同于专业课,也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专题内容常因势而变,因此,课程定位须“认清形势、领会政策、把握方向和坚定信心”。
调查中,有的同学认为形教课应当用来解决学生现阶段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的疑惑(比如转专业、考研、找工作等的指导);有的同学认为形教课应当是优秀学长学姐的成长故事与“干货”分享;还有的同学认为形教课应当是开扩大学生视野的一个平台。这些观点表明:“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于与现实的紧密关系,更能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二)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师资水平的评价
当前,四川大学“形势与政策”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辅导员队伍。教师分别具有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还有不少是理工科专业。从年龄结构看,辅导员大都是年轻教师,有激情,有活力,容易跟学生沟通交流,但从教学水平而言,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当前全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学科支撑不够,没有相应的课程与学科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专业及相应话语体系方面受到的指导训练也不足,因此,教师话语不规范表现突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学生在采访中直接指出,由于个别辅导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授课能力,其形教课的形式显得比较单一无趣,有的学生也指出当前的形教课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十分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对教学师资队伍的反思:第一,辅导员队伍在知识、阅历、教学修养等方面与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备课周期短,学生期望高,授课压力大。为提升备课质量,学校成立了备课小组,集体备课,目前的课件已积累了相当经验,课件形式丰富生动。但是,如何将课件内容生动讲授给学生,还需要老师们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才行,这对一些辅导员而言仍然是一大挑战,不能准确把握的结果就是照本宣科,而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也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对教学互动环节更不太敢于尝试。因为,教学互动,老师需要回应学生的观点,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这对老师的专业知识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期待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更愿意采用新的方式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不仅要求课堂教学具有启发性和引领性,同时也希望能积极参与到课程实践环节的自主调研思考学习活动中。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希望老师能多推荐一些相关书籍、网站,增加图片和视频教学内容,为学生研讨问题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视野;有的学生希望课堂教学融入更多的学生参与环节,比如小组探讨,新闻评述,学生演讲,学生互评,老师点评;有的学生希望老师能给出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假期开展田野调查,思考问题,完成调研报告;理科学生还希望老师能将一些专业的思政术语进行解读,帮助他们理解含义,真正提升政治素养;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还提出课堂教学可适当精简,就形势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重要内容可深入分析,有些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研报告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堂分享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辨能力。
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四川大学目前是按学期开设4年,每学期的课程主题主要涉及时事政治、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国内经济和海峡两岸等内容。根据师生访谈,较多观点认为:课程内容的每个问题都很大,信息量多,而一次课仅有90分钟,时间不够,所以只能是简单的信息收集、汇总介绍,很多问题没法深入,多数停在表面;其次学生认为这些问题均是关系国家、世界发展的大事,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他们希望老师能在这些大事件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将大的形势发展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前景相结合;学生认为课程每学期开设,内容上有很大的重复度,希望能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素养。
在课堂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上,采访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有更多的期待。学生特别希望能采取小班化教学,多开展课堂交流讨论,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程专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发表观点,展开辩论,在交流中促进学生对当前形势的准确把握。
(四)任课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期待
目前,四川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都由辅导员担任。我们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师愿意上好这门课,只有少数人表示这个课程跟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差距,课堂授课缺乏信心,感觉力不从心。因此,老师们普遍认为,要上好这门课,希望学校主管部门加强培训交流,邀请相关专家指导教学。
关于课程内容,鉴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特别强,没有统一的教材,许多老师提出,在教学中,他们不太能准确把握课程要求以及课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目前,虽然每个专题都有备课小组提供的课件和讲义,但由于课程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同学,学生的学科基础不一样,授课老师的学科基础也不一样,因此,各个老师讲出来的重点也就不同。老师们认为,集体备课还需要解决: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程逻辑是什么,知识点是什么等问题。有老师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对前沿研究内容的准确把握,学生喜欢思想交流,甚至是可以交锋的交流。但如果老师不具备强大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是没办法跟学生开展这样的交流,否则根本说不清楚问题。大多数老师认为,小班化教学,讨论式教学,这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有很大的挑战。新时代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很强,因此,如何把握课堂内容的边界,掌控问题的应答技巧,这对不少老师而言,还有待学习提升。有老师也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面临着一个困境,那就是形教课和学生的需求存在距离,如何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的专业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是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完善的地方。
二、解决问题:思考课程改革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需在倡导教研结合,开展集体备课,组织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破解发展瓶颈,既有力调动师生积极性,拓宽科研视域,提升教学质量,又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供权威判断,确保课程品质。
结合2017年四川大学课题组问卷调研分析,针对问题,本文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提出几点思考。
(一)时效、权威与系统的课程内容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永远的教材,其内容的“因势而变”带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压力。因此,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的时效、权威与系统的统一性,并在统一中把握其稳定性和变动性,及时回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显然已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亟需破解的难题。根据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点布置,老师们在时效方面的把握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权威分析,就目前全国高校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老师而言,则并非易事。正如本文调研数据所分析,老师们在学科知识层面、在教学话语的规范方面、在课堂知识边界的掌控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权威解读涉及的问题基本都与社会前途,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这是需要相应学科的专家以俯瞰的眼光和接地气的思量,以长时段的历史观和全球观的视野去分析方能获得的,而不是普通教学工作者能够做到的。在2017年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论坛上,与会专家亦提出通过建立权威专家库和权威信息库来解决此问题。建议固然是好,但数据库的建设毕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就当下而言,笔者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们应当积极从教材中走出来,充分借鉴人民网、光明网等权威网站的专家解读,结合学科前沿相关研究成果,并将权威解读和学者研究内化为自身独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方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二)以研促教,多渠道拓展科研项目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课程内容不仅与时俱进,时效要求高,而且涵盖知识面广,学科背景纷繁复杂,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军事、国际关系、社会生态都有涉及,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不停歇的视线,去审视当前全球与中国面临的主要发展状况和社会问题”②。科学研究是对前沿问题不断的追问与思考,其不懈的追求精神和“形势与政策”的前沿时效性相一致,因此,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老师研究探索的兴趣,我们认为高校应当在多渠道拓展科研项目设置方面加大力度,尽可能为老师提供不同层面的项目申报机会。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方面的工作可谓卓有成效。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201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正式归属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很快,关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改革项目在学院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平台获得立项。同时,为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教育部教学要点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学备课质量,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设置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研究项目。项目以每学期教育部公布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为蓝本,参考时事报告杂志社的资料和课件,分专题进行研究,确保教学内容在理论的“高度”、“尺度”和“深度”方面既规范又恰当,既权威又具时效性。
(三)团队建设,个人专长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目前,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既有专任教师,又有辅导员兼职。由于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教师的学科支撑明显不足,以致一些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知识的掌控也显得力不从心。总体而言,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变化又快,涉及信息碎片繁杂,如果老师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只是粗浅地进行知识介绍,显然是不能给予学生启迪,达到教学目标的。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还需要放到一定的时空范围,以大历史观和全球观为视野,加以研究分析才能有显示度,才能让学生接受和信服。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此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团队建设,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个人专长,才能切实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有很多由辅导员兼任。由于教师们受到的相关专业培训不够,因此,不能准确运用专业话语体系解读问题,在教学话语规范方面亦存在一定问题。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可以通过开展培训教育和组织专家论坛来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在这方面,四川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尽管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时间并不长,但学院对加强师资培训方面的工作建设真是可圈可点。2017年9月,学院选送了几十名辅导员参加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2017年第27期“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培训班。同时,学院还邀请骆郁廷教授与老师们进行了“形势与政策”建设座谈会,就课程建设做了交流,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
(五)积极探索互动教学模式
据笔者调研数据分析,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他们更愿意采用新的方式接受新鲜事物,学生们不仅要求课堂教学具有启发性和引领性,同时也希望能积极参与到课程实践环节的自主调研思考学习活动中。然而,由于师资的严重不足,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并不能在短期内全面实现小班化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小班化教学更能有效实现课堂的师生互动,但小班化也不是互动课堂的唯一模式。课堂是知识碰撞的载体,目前,利用互联网条件,开展MOOC教学,组织智慧课堂,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对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因此,笔者认为,“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一定要从沉闷、单调、教条的传统讲课模式中走出来,以问题导向为原则,以课堂讨论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辅助,从而充分展示课堂的时代感,权威性和亲和力。
三、结语
作为一门动态时尚的课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内容、师资素质、权威解读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无论挑战如何困难,老师才是最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正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所强调:“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笔者坚信,当老师们始终以全局的视野,历史的追问,现实的关怀和未来的求索来思考当今社会问题时,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就一定可以做到让学生有获得感,老师有成就感。
注释:
① 杨阅、赵海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研究与方法论意义》,2017年全国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论坛交流论文。
② 《总结“教学质量年”经验成效 吹响新时代思政课奋进号角》,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01/zt1801_yw/201801/t20180117_32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