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缺失和提升对策
2018-01-01贾晶晶
贾晶晶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是其不同于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于高职大学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6届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了91.5%,仅次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91.8%,与2015届的92.2%和91.2%基本持平。高职院校不仅稳步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而且还在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方面下功夫,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然而,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高职大学生虽然在工作中专业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但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人文素养缺失、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为我们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敲响了警钟,更值得我们每个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现实问题。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博士197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如果把职业素养看成是一座冰山,显性职业素养就是学生的外在形象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虽然只占到整个冰山的1/8,却最受重视。而那些不能通过快速而直接的方式获知的7/8的部分则指向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像冰山一样,隐蔽但厚重,非日积月累无法形成,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它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影响,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者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隐性职业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态度等综合素质的集合,只有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才会慢慢显现,并且容易受外界影响,但却是一个社会人最核心的基本素养。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普遍表现优秀,但在隐性职业素养方面却存在着令人遗憾的缺失。
一、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我国还未实行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双轨制,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都是“高考的失败者”,高考分数普遍比较低,知识面狭窄,选择高职院校是无奈之举,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生源差,学生素质整体偏低的情况。学生个人对提升自我素质的意愿不强烈,缺乏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没有学校课堂上的课程安排,基本上不愿自觉学习。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侧重实际技能、操作,后者侧重理论、研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却并未体现出动手胜于动脑的优越性,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讲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部分教师仍照本宣科,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专业课程已经无法吸引学生,更不要说短期内看不到实际效果的隐性职业素养课程了。因为普遍存在的“办学时间短、资金不足、师资匮乏、学术底蕴不足”[2]等问题,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投入多数集中在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设施设备上,对有助于提升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教学投入不够,学校的图书馆藏书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无法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加上高职院校侧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隐性职业素养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实际开设的课程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学生影响甚微。
(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水平层次不齐,一是学历普遍在本科,甚至还有不少是专科毕业,虽然学历不能说明能力,但对于与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高职教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从事高等教育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所以,提高高职教师招聘门槛,引进研究生、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是当务之急。二是高职院校面对的主要是技能和服务为主的职业定位,很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自己的社会工作经验就很欠缺,一直是“学院派”,缺少实战经验,而很多高职院校从企业行业聘请的有工作经验的教师人数又相对比较有限,这就使教育教学活动重理论轻实践,“眼高手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教师数量比较多。作为与年轻学生直接接触的高职教师,如果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方式、个人修养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的话,确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直接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的反馈不及时,学校部门间缺乏沟通
市场需求是风向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符合市场的基本需求。学校就业部门把统计每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但对于入职后企业的满意度却未进行及时有效的统计。多数企业在谈到高职大学生时的基本评价都是隐性职业素养严重缺失,他们普遍认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场品质、个人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这些对于改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最有用的信息却明显滞后,编订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务部门不仅无法第一时间获取这些信息,甚至可能一无所知。学校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是造成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对策
(一)客观公正的社会大环境
国家应该尽快实现高等教育双轨制,高考应该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报考进行有效区分,学生应该在中学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而不应该是因为上不了本科院校才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高职院校不应该成为高考低分者的聚集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不具可比性,更不应该在比较中被轻视。在当前技术不断创新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大环境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高职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活动场地,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充分让校园的方寸之地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图书馆资源、创建文化宣传角、充分发挥校园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定期、不定期举办校园文化知识竞赛、大学生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增强学校凝聚力,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找到集体归属感。
(三)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教师应不断加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立身之本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身正为范,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一个对自身没有严格要求的教师是不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的。在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选择了教师行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和坚守,教师必须“洁身自好”,勇于坚持真理,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鼓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励者。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应该多元化,除了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外,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应该成为教师测评学生的重要方面。另外,讲授有关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课程如大学语文、心理健康、大学美育、职业规划与设计的教师更应该不断钻研如何能够更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将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通过每学期的技能见习和毕业前的实习锻炼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亮点。只有在由学——练——思——学——练的知识循环过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短板,进一步激发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不断复习、巩固、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应该严格筛查合作企业的实力、资质,对于那些有着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应该优先考虑,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毕业生。同时,高职大学生在企业的工作锻炼也有助于他们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结语
隐性职业素养是现代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显性职业素养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那么隐性职业素养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3]。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考试、操作等直观的方式进行考核,隐性职业素养却无法通过卷面上的分数直观呈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具有“工匠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踏实。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再一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凸显了“德”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实质上正是对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意义重大,培养过程任重道远,它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并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秋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124-126.
[2] 赵欣.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工匠精神”[J].北京青年研究,2017(2):62-66.
[3] 吴敏.基于胜任力的毕业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与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