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的图书馆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18-01-01安顺学院图书馆贵州安顺561000
(安顺学院图书馆,贵州 安顺561000)
古老而文明的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建设,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党中央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图书馆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和传承的主要场所。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将人类带入数字化时代,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图书馆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才能适应数字化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一、文化传承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随着早期文明的发端以及文字与记录载体的进步,文献逐步增多,于是出现了收集、保存各种文献的图书馆。最古老的图书馆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境内),以保存大量泥板文献而闻名于世,随后古希腊、古埃及和中国等世界文明古国的图书馆也陆续出现。这些图书馆收集保存的文献有泥板、纸草、兽皮以及中国的简策、绢帛等载体。
据记载,古希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藏曾达70万卷,古罗马也曾拥有众多的图书馆。文艺复兴和工业化推动了西方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差别悬殊。据《尚书》记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1]这至少可以说明我国最原始、最古老的典籍大约起源于夏商时期,或者说不晚于殷商。到了西周至春秋前期,典籍已经成为了王室专有之物,并以“官守”作为分类收集的标准,而且不同的职官分别掌管不同类别的典藏。史载老子即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官”。先秦则称呼文献收藏处所为天府、策府、盟府以及周室、藏室等,这些场所及其称谓便是中国图书馆的起源。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自西汉刘向等整理官府藏书之后,历代均有众多官府、私家、寺观藏书楼,这些均可视为我国现代图书馆的雏形。这些古代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保存文献典籍,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服务范围相当狭窄,但它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助推下,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图书馆的馆藏内容、结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越来越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能。国际图联(IFLA)1975年在法国里昂会议上认为,文化遗产保存、社会教育、科学信息传递和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文化传承则是现代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文献既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又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必备的智慧源泉。作为对文献进行收藏、整理和提供使用的专门机构,图书馆在人类文化延续和发展的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数字化时代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图书馆依靠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传承人类文化,为文献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标志着数字化图书馆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在此领域起步最早且具有世界领先地位[2]。美国在1991年便开始了研究数字图书馆的项目,该项目由国会牵头,数字化转换国会图书馆馆藏中的优秀传统文献资料,并使之成为全球能够网络共享的资源。随后,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也陆续启动了数字图书馆项目。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的数字图书馆实验项目逐渐启动和实施。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了我国图书馆建设的重点。现阶段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是:数字化图书内容,通过深加工等途径打造精品图书资源,建立起一个资料门类齐全,地区、行业跨度大,用户资源查询和检索快捷的巨型文化信息资源网络[3]。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传统文化传承的速度大大加快,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亦大大拓展,但同时,亦对现代图书馆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资源数字化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使图书信息资源不再受地域限制,其信息传播的区域空前扩大,区域间的图书信息往来也更加频繁和快捷;同时,与传统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与读者查阅时间的同步性相比,查阅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完全不受时间的限制,读者在数字化图书馆中可以随时、反复查阅数据库中的资源。这一变化要求图书馆的服务无论在基本用语,还是在网络布局结构方面都要符合更广区域人群的习惯,要具有通识性、普遍性和接受性。
二是数字化以后的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要更加积极主动。图书资源数字化后,以往需要走进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资源获取方式已经被直接进入网络查阅的方式所替代。与之相应,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需要随之作出调整,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即等待读者上门索取书刊的服务方式,变成了主动服务,即以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为主。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随时了解和掌握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并加工、整理读者所需求的信息,以最优化的方式、最快的速度上传到数字图书馆网站,不断为读者查阅和使用图书馆资源提供更便捷的服务[4]。
三、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
(一)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特点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是高等院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其中高等院校图书馆资金最为雄厚、藏书量最大、专业性最强。这类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最长,读者用书集中,馆际协作也是长期的,其拥有的读者需求稳定,馆际协作也稳定而紧密。
对科学图书馆,特别是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来说,提供以科研需求为导向的特色馆藏是其服务的重点内容。这里的特色指具有本院学科、本地区域、本馆资源、本系统、本单位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整理弘扬、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对外宣传交流互鉴等,并借以增强文献信息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公共图书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大多由政府建立并维持,并由公职人员运作,服务对象是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公共信息及图书馆教育等。
这三大图书馆虽然由于各自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馆藏文献范围、用户群乃至具体任务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和侧重,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具有一致的目标和任务,在数字化时代亦同样面临着服务创新性发展和文化传承能力优化升级的问题[5]。
(二)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文化传承
图书馆是以传承与利用知识,接续承传人类记忆,实现自身生命延续和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均是以利用为目的而收集和保存的,正是在人们利用这些文献资源的过程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因此,为更好地履行传统文化传承职能,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必须顺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扎实做好基础服务工作,转变服务方式,实现服务创新性发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不断推动图书馆文化传承能力的优化升级。
1.扎实做好基础业务工作,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职能
一是逐步建成结构合理、覆盖各学科专业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各级各类图书馆应合理配置电子资源与纸本资源,推进特色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工作。如整合各类图书文献资源,在区域内共知、共建文献资源,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资源共享与协作关系。二是深化读者工作与知识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深化流通阅览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网络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模式,积极开展馆内借还及续借、预约借还、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区域外访问和移动图书馆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服务。三是深化基础服务工作。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
2.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步伐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优化服务模式,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读者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当前图书馆已通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水平,顺利实现了从身份证(或一卡通)代替借阅证,到馆藏资源共享,到全城通借通还,到电话、邮件咨询等动态服务模式的转变[6]。
完善的网络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是数字化时代对图书馆的基本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图书馆,必须构建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文献服务平台,发布基于web2.0的新版主页,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快捷稳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咨询、科研项目查新、文化信息查检、读者培训等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7]。
3.注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保障
各级各类图书馆均收集保存了丰富的人类文化资料,图书馆应在现有馆藏的基础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建设力度。一是在统一规划下,重点购置反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各种类型的资源。二是加强古籍文献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建设,申请专项经费用于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古籍和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第一手资料。三是要积极开展本馆已有的馆藏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有各自馆藏的特色文献,其中不乏善本珍本的古籍特藏。对这类资源,各图书馆应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有计划的整理利用。四是数字化古籍资源和特色资源。数字化既可以对古籍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又便于文献的查找和利用,更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
4.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力优化升级
首先,应在馆内设立独立的传统文化阅览室,在装修设计和功能布局方面以安静、古朴、典雅等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风格为主,努力为读者营造出传统文化的阅读氛围,使置身其中的读者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其次,要做好图书馆自身独特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方面注重自身特色馆藏文献的建设,凝练特色文化,建设自身特色文化;另一方面提升图书馆馆员的文化素养。制订并开展图书馆馆员文化素质提升计划,培养并增强馆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充分发挥馆员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积极开展文化推送服务。在举办各种讲座、宣传活动的同时,与相关部门联系,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渠道,积极向读者宣传推介馆藏的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地方或校园文化建设,在活动的开展中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结 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职能。数字化时代,我国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应适应新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承中的优势作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优化服务模式,逐步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创新性发展,推动图书馆文化传承能力优化升级,从而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兆梓.尚书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5.
[2]师俏梅,田苍林,黄辉等.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二十年发展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2):28-31.
[3]何文超.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4):108-109.
[4]王小卫. 图书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3):39-41.
[5]贺森林.公共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7(03):5-9.
[6]蒲放.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化发展[J]. 安顺学院学报,2016(05):121-123.
[7]王小影.从“于丹现象”看图书馆如何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J]. 新世纪图书馆,2007(04):35-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