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8-01-01曹晶,孙黎
曹 晶,孙 黎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100)
随着高考招生改革一系列新政策的推行,艺术教育成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增长的需求,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高校艺术教育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小觑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不高
影响生源质量的因素有三:其一,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多样化的艺术人才,美术院校和各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数量逐年上升,招收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使得全国艺术教育格局和生源分布发生变化,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其二,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多年,高校选拔艺术人才的方式还是以应试——艺考为主,目标单一,考试内容和形式几乎一成不变。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对特定的考试题目和素材进行反复地练习和记忆,使得学生思想僵化,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偏离了人才选拔的初衷。其三,艺术类专业对考生文化课普遍要求偏低,且长期忽略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部分考生希望通过艺考达到上大学的目的,反复强化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理论学习,为以后的大学学习埋下了隐患。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艺术生源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分为三种:一种是专业艺术教育,主要培养艺术家、画家、艺术理论家以及高校师资等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第二种是普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的设计人才;第三种是师范艺术教育,培育幼儿、中小学、师范院校的师资为主。一些高等艺术教育院校的教学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长期不变,教学计划陈旧,缺乏通识教育和人文课程,且专业划分过窄,不利于就业。
部分普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和美术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把握自身的特色,而是效仿专业艺术院校,围绕技能的提高进行课程编排,片面强调技能的重要性,实际上偏离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目的。
重技术、轻理论成为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通病。美术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是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实际教学中占整个课程的比重偏低。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教学课时的总量与专业技法课程相比偏少,且科目单一、教材内容落后,教师也非理论专业出身,课程多数为技法教师兼任。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让从事美术学习、教学和管理的人都轻视理论学习,导致学生整体审美能力、人文素质和思想素养降低。这样的课程设置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缺乏创新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国外先进艺术院校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技能方面更胜一筹,但在创新和批判精神方面表现欠佳。长期以来,高校艺术教育偏重专业技能,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限制了个性的发挥。
(四)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艺术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首先,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单一,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青年教师居多,职称以助教和讲师为主,严重缺少高级职称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难以形成学术性较强的教学科研梯队。其次,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且对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教学重点把握不到位,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不了解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教学理念陈旧。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对外引进高素质人才以及对内教师培训的力度不够,导致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提升,且观念不能及时更新,不利于教师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质量。
二、应对的策略
(一)改革专业考试和转换招生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艺术类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考试科目,针对不同的专业,有意识地逐步减少技能科目的分值,适当增加鉴赏、设计创意等内容[1]以及增加面试和写小论文等形式,全面检测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和艺术综合素养,减少投机行为。
针对文化课成绩偏低问题,近几年高校艺术类招生最低分数线逐年提高,不少学校也积极转变招生机制,提高文化课成绩在高考录取中的比重。2018年教育部也发布了《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的文件,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确立了102个实验区,推动学校美育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有利于高校招收更多优秀的生源。
(二)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凸显“人文性”
教育的目的应该符合时代的潮流,现在的美术教育不再只是为艺术而艺术,更重要的是透过艺术教育让学生学习文化的内涵与社会意义,对自我文化认同,发展尊重他人与关怀社会的情操,达成终生学习的目的。[2]
艺术教育的文化含量不断加深,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应当增强人文理论课程,通过艺术的熏陶,培养人文精神。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懂得古典文化的价值,了解历史和文明的形成,从艺术文化遗产和历史上杰出的艺术思想中,体悟人类对美的向往、对人性的赞美、对自然的歌颂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获得创作的素材,使学生的创作更具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三)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高校要增加创新课程内容,更新教育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改变以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探究,鼓励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理性反思和创新发展。
重视开设创作型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所学习到的文化知识和创作技能,运用其自身的技能条件和创新思维,组织开展艺术创作。
(四)培养德艺倶备的艺术人才
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是彼此相互独立存在的,又相互联系。从最终的任务来看,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都是追求人格统一,培养全面的人。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融入道德教育,从审美、道德的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灵,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定期安排在职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先进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和教学能力。教师还应该坚持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博览群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国际艺术教育发展动态,关注其发展趋势。要聘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并担任客座教授参与教学科研建设;鼓励教师多去参加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