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研究
2018-01-01欣妍妍
欣妍妍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41)
跨文化传播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功能是其本身属性。翻译将文化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传播,是文化间的桥梁和纽带。翻译作为人类沟通的方式,必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它的实质就是文化间的交流,具有传播性和目的性。在传播方式上,翻译可通过语言、文字、手势等达到交流目的。
一、翻译的目的和实质
关于翻译的目的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翻译目的论,这是从翻译的功能出发而建立的一套理论。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方式,实际上翻译背后是有其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翻译行为要以翻译目的为核心,为翻译目的服务。译者拿到文本则需要明确目的,然后确定翻译方法和准则。译者首先要区分和分析文学类翻译还是应用类翻译,确定何种应用场合,受众人群有哪些,受众希望接收何种形式的译文等。例如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译名“NothingGoldCanStay”,没有从字面意思翻译,而是从美国诗人Robert Frost诗歌名中选取,向观众透露了全剧的基调,一切稍纵即逝,珍惜当下。将中英文结合来看,主人公憧憬花好圆月,可又逃不过现实的悲凉。翻译目的在译文中便得以显现,预示了剧情的走向。
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的堆砌,从古时的取经与宗教传播,到今天的经济文化交流,翻译一直承担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沟通交流,让人类消除了语言之间的隔阂。由于翻译不能突破语言限制和文化界限,所以一直被喻为“带着镣铐跳舞”。这也意味着忠实原文是翻译的第一前提。这是无论在诗歌、文学作品还是在应用文中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准则。然而,翻译的创造性也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得以展示。埃斯卡皮曾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1]。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创造性,和译者力图突破原文又受制于原文的困境。翻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刻对比和融会贯通,再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二、 跨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然产物。传播是人类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化是传播的内容。由于传播活动的沿袭发展,人类的文化才得以世代相传,构成了大量的文化精髓和文化遗产,人类社会才得以迅速发展。因而,文化决定了人们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使用[2]。
跨文化传播又叫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3]。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让跨文化传播难度加大,也更体现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意义。文化差异越大,传播中产生的矛盾和误读越多,文化差异越小,传播中产生的阻力越小。无论是传播还是人际交往,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文化矛盾和冲突,使得文化融合和发展。人们采取协商、合作的方式,在语言文化和交际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交流上的阻碍,达到互通互信的效果,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类社会交际功能。交际活动是人类基本社会功能之一。传播的目的是交流,跨文化传播也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和载体。第二,不同文化的交流功能。通过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三,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人们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带来的知识、信息、科技和创造。人类社会文明在不同民族和国家间进行传递,使得人类文明互补互足,丰富多样,具有多元化和个性魅力相融合的特征。因此,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跨文化的传播;跨文化传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特性
语言及文化的互通性。翻译与跨文化传播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实现。文化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存在,传播是文化的属性,文化只有在传播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离开了语言文字,文化便没有载体,无法实现其传播功能。翻译是为了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离不开翻译,两者共同作用于文化传递中。
明确的目的性和主体创造性。翻译活动是翻译主体对源语进行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原则开展的活动,指导着译员按所需求的标准进行翻译。传播者必然带有目的性,明确传播的内容、方式、受众和效果。从文化输入输出的角度看,跨文化传播也是传播者有目的地开展的跨文化创造性活动。
双向互动性。在翻译活动中,译员实现的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互动,也是译员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两者之间都是双向交流的。源语和目的语的双向交流是一目了然的,正是由于两者的互动性才有了译作对原著的屈从、叛逆和创造,才有了翻译界的兴盛。译员希望译作得到受众的反馈,以帮助译员改进和创作;受众也希望得到译员对其意见的吸纳和尊重,以期待呈现更符合受众需求的译作。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也有着双向互动性。传播者与受众在双向交流中是对等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角色也是互换的。受众本身就是携带某种社会文化的主体,在传播者进行交流时,受众也会将自身具有的社会文化传递到传播方。如此,两者在来回交流时,便互为传播者和受众,最终实现多元文化中跨文化传播和交流。
四、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方式和译作的跨文化传播渠道
跨文化传播中译员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能突破语言障碍,将两种语言和文化渗透交融从而完成沟通交流的媒介就是译员。译员利用自身的语言能力、知识背景和文学素养主观能动地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莫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跟译者葛浩文密不可分。译者的主体行为让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欣赏,体现了译者对跨文化的理解和阐释,使原著在忠实的基础上完成了再创造。译员作为媒介而言,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这是与其它媒介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机器翻译无法代替的。译员对原文不是绝对屈从,而是在不同文化载体中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由于译员对原文的理解深度和阐述方式的不同,译作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和个性,这也是翻译吸引译者创造的魅力所在。
译作的跨文化传播渠道。首先文学作品翻译和实用翻译,也就是译员的笔译活动,包括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宣传材料,它们通过出版、发行、字幕、影印、网络等方式传播。在实用翻译中,还包括对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国际会议及时的翻译文本,对外语新闻的译文等,它们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交通、旅游、金融、教育、医疗等,运用范围广泛。涉及译作便涉及跨文化交流,可见,跨文化交流已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是译员的口译活动,包括商贸活动、政治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特点是现场性和及时性,通过口译员这个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使得商品、经济、政治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跨国交流。这些活动更加直接,也更加注重及时交换意见,实现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成果。
五、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载体。人类的沟通离不开语言,文化间的传播离不开翻译。翻译利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并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最实用的传播手段。无论是自然的人口迁徙,或是交流型的文化互通,翻译活动深刻地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二十世纪是世界翻译活动鼎盛繁荣时期,也是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翻译的兴盛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是人类对科技、文化、艺术和经济等领域不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需要。翻译本身就具有跨文化传播功能。人类社会越发达,翻译活动越重要。
翻译传播的功能。首先,翻译传播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创造。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同文化通过翻译不断整合的历史[4]。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让原文和译文两者相匹配,包括意境、语内涵义、意图、目的、情境等。译员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将两种语言和文化相融合,达到神形合一的境界。其次,翻译传播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翻译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大量异质文化通过翻译得以保存和传承,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六、结语
翻译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媒介。翻译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和功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吸收、创新和发展。从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研究中可见,翻译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无可取代,将人类的信息、知识、文化、文明甚至是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化和发展。翻译不是亦步亦趋,是具有创造性的、主观能动性的跨文化传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