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地震勘探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18-01-01宋俊海
宋俊海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1 实施背景
1.1 物探作业特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方法、设备的不断发展,物探作业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作量成倍增加,物探野外施工形成了场所开放、人员众多,工序环节多、作业点分散等特点。施工区域达千余平方公里、延展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工作场所大部分为野外,涉及物理点数万甚至数十万个;重点施工环节有测量、钻井、下药、放线、放炮等;投入施工人员数百甚至数千人,人员分布较为分散;投入钻井车辆、设备和人员的专用大小运输车辆上百辆。施工环境复杂恶劣,施工区域涉及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植被丛生、山高路陡的大山区等,常伴有攻击性野生动物出没[1]。
采集施工中各工序的班报、监视记录需要大量的纸张成本和打印成本。炸药震源采集施工中,需要投入数百吨震源药柱和数十万发电雷管。
地震勘探采集为规模化生产,项目的安全管理提出诸多新挑战。
1.2 面临的形势
传统的地震采集项目组织与管理方式,各工序采用对讲机或手机进行口头汇报、短信反馈、填写纸介质班报定期返回、质检组现场检查了解等信息反馈方式。这就导致了野外各班组的生产、质量、安全等信息不能也无法及时反馈回驻地,现场管理者不能全面、及时地掌握野外生产进度信息、质量控制和安全警示信息,从而导致决策依据不足或严重滞后,难以对野外地震采集的质量、安全、效率等方面进行及时的有效管理。
2 信息化技术与地震勘探项目安全管理有机融合
2.1 项目管理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
物探作业过程将信息进行分类,设置信息采样点,梳理信息收集、反馈流程,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信息技术,构建地震采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采集、人机交互、云计算等生成项目管理所需要的图件、报表,使管理者实时掌握生产各环节动态信息,做到实时量化、责任落实,使项目安全、质量过程受控,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合理调配资源、动态绩效考核等管理举措,提出了以项目管理为体,数字化技术、动态考核为翼的“一体两翼”管理思路,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2]。
在地震队成立专门的“信息中心”,一是增强决策层的信息记忆、处理、分析能力;二是将执行层的讯息信息化,使其具备信息特征。通过信息中心促进“作业层、管理层、决策层”规范运作、分级管理。信息中心的建立既简化了企业内部流程,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增加综合分析的功能,使管理信息系统更趋完善,达到信息整合及信息增值的目的[3]。
2.2 信息化技术在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2.1生产动态“实时化”“图表化”
物探作业中“人人都是信息员”,测量、钻机、下药、采集等各个工序当班工作(或单项作业任务)完成后,通过地震采集信息管理系统数字终端,实时上传作业信息到终端设备(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管理需要和软件开发设置,将上传至服务器的作业信息分类、梳理,自动生成图件或电子表格[4]。
2.2.2合理匹配资源,实现工序无缝衔接
管理人员用客户端远程查询当天各工序生产信息及生产动态图表,统计和分析每个工序、作业小组当天工作量完成数量、质量,通过量化数量分析,合理匹配项目资源,调节工序无缝衔接,使项目管理更加优化。
2.2.3责任清单明晰,考核评价量化
每个作业单元任务完成后将生产信息上传,在系统中留下“痕迹”,管理者能快速追踪任务的责任人,运用绩效考核机制,对其完成数量、质量、效率进行动态量化评价,落实管理责任。
2.2.4运用数字信息,推进管理重心前移
网络、数字信息技术推动管理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控转变。将高清卫照与实地踏勘信息相结合、理论设计与实地信息相结合,运用数字成图技术,做好安全措施、施工组织、技术方案“3个预设计”,从设计源头提升精细化管控[5]。
2.2.5爆炸物品使用“全周期”闭合检查
在传统管理中,爆炸物品入库、分发(退库)和消耗等信息通常采取纸质账本记录,信息员收集账本后再输入电子表格进行检核,周期通常在一周左右。运用地震信息管理系统后,爆炸物品入库、分发(退库)和使用人员将当日使用信息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运用云计算功能,根据管理需要和软件设置,自动进行数量闭合和编码唯一性检核,若数量偏差、编码不对应,当天的爆炸物品信息则不能形成闭合。项目管理者可通过全周期流转过程追踪,快速排查错误源,真正实现日清日结管理目标。
2.2.6“可视化”促进作业现场规范化
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在涉爆作业、危险货物运输等高风险作业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拍摄作业现场工作状态,运用4G网络与终端联通并传送图像,使现场作业情况“一览无遗”[6]。
2.2.7位置实时化,“一键求援”增强应急能力
为每位野外作业人员、施工车辆配备“定位器”(内设GPS+北斗+4G网络芯片),一旦发生险情,作业人员可借助数字终端APP “一键求救”功能,向服务器发送求救信号,所有在线的客户端和数字终端都会实时报警,救援人员通过“定位功能”迅速锁定求救人员的实时地理位置,快速开展救援工作。
2.2.8车辆行驶轨迹匹配单车油耗
每台施工车辆安装GPS模块,运用物联网技术将车辆行驶状态与后台监控相连,通过车辆动态监控平台可实时查看车辆行驶路线和车速,服务器自动加载车辆行驶轨迹,自动计算当天车辆的行驶公里数,与车辆型号、行驶区域、路况等信息匹配后生成油耗统计表。
3 实施效果
3.1 管理效益
3.1.1“链条”缩短,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物探作业生产信息由以往的短信、QQ或纸质信息反馈表上升为作业现场及时上报,提高了信息反馈处置的时效性、准确性,各级管理人员能准确掌握施工进度和生产动态,合理调配管理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项目生产。
3.1.2提高了爆炸物品管理水平
数字终端APP将爆炸物品消耗数量和编码上传至信息系统,通过系统的闭合检查功能、日清日结功能,实现了爆炸物品数量和编码检查准确率100%。
3.1.3创造了大山区车辆安全行驶新纪录
车辆和驾驶员操作“可视化”监控,大大提升了大山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能力,创造了大山区安全行驶168余万公里无任何事故的新纪录。
3.1.4促进了高风险作业现场规范性管理
通过“可视化”监控下药和盲炮处理作业现场,极大地减少了施工人员 “低、老、坏”等违章行为,促进了高风险作业现场规范化管理。
3.1.5确保了关键环节质量全程受控
下药作业、检波器埋置和测量标识“可视化”,使钻井和下药井深、检波器埋置质量、测量点位准确性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效果“一览无遗”,确保了地震资料采集质量全程受控。
3.1.6动态绩效考核成效显著
通过动态绩效考核,发现员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技能上的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进计划。其结果也较公平地显示出员工对项目做出贡献的大小,据此可以决定对员工的奖励和薪酬的调整,充分发挥每个项目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3.2 社会效益
3.2.1涉爆物品全程受控,有效降低了公共安全风险
爆炸物品从出库、押运到使用,全程动态视频监控,确保炸药雷管使用过程安全;编码状态及流转信息实时监控,确保做到准确到个人、精确到每一个编码的日清日结,事后追查方便快捷。
3.2.2实时位置监控,确保人、车安全
通过施工人员佩戴的定位器及数字终端App的实时定位功能,当人员进入不安全区域,或者车辆有不安全状态(超速等),项目管理者能实时掌握野外一线人员与车辆的动态,避免事故发生、增强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