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18-01-01李秋霞河南陆达律师事务所
李秋霞 河南陆达律师事务所
试论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李秋霞 河南陆达律师事务所
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已经成为现阶段促进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希望能进一步加深相关人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的认识,能够为推动经济增长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技术创新 技术引进 经济增长方式
前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要深入转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等多种方法,实现从粗放型与集约型的转变,降低风险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在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中,通过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发现,单要素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随着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会发生明显变化,最终影响地区经济水平[1]。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以著名的航天工程为例,航天工程的进步每年能带动高端材料、配件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带来超过300亿元的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在技术创新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二、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水平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技术创新是影响国家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方法,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为了能让技术创新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要从新材料、产品设备、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提升,才能确定实现了技术创新。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所创造的价值是无限大的,其原因主要为:
在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机会成本也会随着技术创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技术创新的收益要低于机会成本时,那么技术创新可能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但是在实际上,技术创新的收益普遍要高于机会成本(我们并不否认技术创新收益低于机会成本的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效益将会被不断的放大,并且最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点,甚至会“以点带面”,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产生深远影响。同样以我国的航天工程为例,我国航天工程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在航天工程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与航天工程配套的一系列产业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热门行业。可以相信,随着我国航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航天工程及其配到产业所能产生的效益还会持续增加。
同时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途径是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就是实现技术创新,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经济建设中,我国社会的经济方式正在从粗放型结构不断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且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升高,这些都会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有学者在总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后发现,从改革开放至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以较高的水平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问题突出等一直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长期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必须要关注的问题[2]。但是可喜的是,近几年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上述的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大规模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出现,有效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二)技术引进自身存在缺陷
就我国当前社会而言,由于我国技术水平薄弱,因此技术引起是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践中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因为技术基础、学习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技术引进很有可能形成“路径依赖”的问题,不仅会导致技术创新资源出现巨大的浪费,致使技术创新投入可能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也会影响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提升[3]。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转让专利还是直接的跨国投资,技术输出国都不会允许最先进的技术从国内流出,这是因为技术输出国需要垄断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技术输出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是:输出的技术略高于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当技术引进国在基本掌握这项技术后,技术输出国就会采用新的技术生产产品,来保证自己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单方面的技术引进是无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三)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水平
有关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有效论证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例如,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索罗建立了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基本结构为:
在该模型中,Y代表产量;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要素;A(t)代表乘数因子,用来判断生产函数随着时间变动而产生的累计效果。
通过对上述公式进行后可以发现,经济增长率水平受资本、劳动增长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需要注意的,劳动增长率本身具有弹性,持续的劳动投入与技术创新都会直接影响劳动增长率水平。在索罗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家肯德里克进一步强调了技术进步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单纯的依靠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都不会长久的促进经济发挥在那,只有对传统技术进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4]。因此基于上述观点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不单单集中在技术获取上,而是要将已经创新的技术纳入到社会生产体系中,使其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当前的技术创新更多的强调了技术的更新换代,并且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规律,是一个融合工程生产、产品生产、科学研究的过程,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生产有关要素不断相互促进,最终带动经济的发展。
在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后可以发现,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是大多数科学技术进步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都是通过基础创新实现的。因此科技的优势不会自然的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点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例如,英美等国家是液晶显示器的发源地,但是日本却在第一时间将这一种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出了大量的液晶显示器产品,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神话。当然,还必须要注意的是,科技与经济之间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在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实现的,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单方面的依靠技术创新就能带动经济进步,这一结论并非毫无根据的。在上世纪末期的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美国在当时以全球化的大市场为背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创造了从1991年-1999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进一步确立了当时美国在经济上的霸主地位。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技术创新影响着经济发展,并且这种影响深远持久。
三、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
(一)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
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对于我国而言,通过技术引进的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有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技术引进能快速的提高我国技术水平,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引进技术会直接影响企业成本,并且企业引进技术是引进一个产品生产的少数方面或少数环节的技术,一般不会引进一个产品生产的单一技术,而是要引进一个技术的全部配套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必须要关注一个问题:企业所引进的技术能否满足自身提高经济收入的水平。从长远角度来看,当引进的技术与本地区时间的需求所匹配的情况下,那么所引进的技术的价值将会被进一步放大,并让上下游行业获得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结构,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技术引进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因为很多情况下的技术引进不是单一的,往往还会夹杂着其他的问题要素。这是因为技术出让方与技术引进方之间必然会存在巨大的基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被引进的技术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作用,就必须要对被引进技术的技术内容进行完善,通过其他的配套技术,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集约化体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集约化的发展模式能够更好的完善传统经济产业结构,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多个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过多的进行技术引进,将会直接影响本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本地企业难以学习,引进技术可能出现空心化抑制本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最终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必须要做综合性分析,让技术引进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二)技术创新在我国推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与技术引进相比,技术创新的难度更大,并且在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国社会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有学者认为,单方面依靠我国进行技术创新并且发展经济存在一定的困境[5]。
从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来看,农业文明下的技术进步是在人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起来的,但是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后,技术创新与进步更多的都是在科学理论的积淀下完成的。我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出现在清朝末期,与整个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相比,这种起步时间已经是非常晚的;同时,我国社会还在近代遭受了几十年的战争,导致国家无力进行科技知识积累,并且建国后,“文革”也直接阻碍了国家科技的进步。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积累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来看,这种科技的积累水平是远远不足的。有学者通过调查我国从1995年-2011年的科技研发情况后发现,在这十余年的实践中,科技基础的研发占整个研发支出的5.36%,因此此阶段我国科技基础研发的水平远远不符合我国技术创新的要求,成为制约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这些数据无一不说明,现阶段我国在单方面的技术创新中依然“任重而道远”,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走技术引进→技术消耗→技术吸收→技术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讨论,这样才能不断拉近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终加快经济发展。
(三)技术引进有助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技术引进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前文所说,当前技术引进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引进了大量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机器设备等,弥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补齐了各行业发展的短板,为经济稳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技术引进的方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引进的技术能否形成生产技术是技术引进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前文分析的主要内容。在技术引进的环境下,技术引进的实施效果一直受企业的技术基础能力影响,这是因为企业的技术基础能力具有经验性、积累性的特征,不仅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还能通过后天学习提高。在技术基础能力较好的情况下,企业对引进技术的理解能力增强,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反之亦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随着现代化企业思想的推广,当前企业已经重视企业生产技术积累,并且大部分决策都是在管理层共同商议下完成的,因此有关技术引进的理性很高,被引进的技术都能快速的转变成企业的生产力,最终推动企业发展。而从宏观角度来看,技术引进能够与我国经济发展向契合,最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四、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深入研究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增加投入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等,这些都会成为加快经济增长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呈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长生产要素的投入,让产量、产值等都得到明显提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另一种则是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生产要素效率,最终促进产值增长,称之为集约型经济增长。
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较后可以发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过多的强调的“投入”,希望通过大量的原始生产要素投入来获得回报,忽视了经济管理与技术进步对整个生产效果的影响。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即人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资源利用上,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大量的增加字眼投入来实现经济发展,从整体实施情况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在透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表象进行观察后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处于投入高、产出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1)盲目建设、盲目生产的现象较为普遍,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引发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3)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二)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是出路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需求应该包括:
(1)改变传统需要大量投入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技术更新换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
(2)从传统需要增加能源消耗、劳动力消耗,传变为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化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让同样的投入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务。
(3)从主要追求产品数量和增长速度,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通过开展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让生产工艺能更好的与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相匹配,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推动作用,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国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结论
本文重点阐述了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问题,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都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是两者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分别是技术创新的成本与技术引进的适用性问题,只有在充分了解两者的适用性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才能让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1]张军扩,余斌,吴振宇.增长阶段转换的成因、挑战和对策[J].管理世界,2014,(12):12-20+37.
[2]萧国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传统制造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经营管理者,2015,(19):191.
[3]孟思远.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商情,2016(24):44.
[4]傅利平.从后发优势看我国的技术引进[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116-121.
[5]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J].经济研究,2013,(8):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