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窗”视域下高校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研究

2017-12-29刘金芹赵耀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1期

刘金芹 赵耀

[摘 要] 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有多种表现,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包括学生自身原因、教师方面的原因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等等。因此要想解析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并提出解决对策,首先应该明确问题的归属,即谁拥有“问题”。托马斯?戈登提出的“行为窗”就很好的帮助解决了问题的归属。本文利用“行为窗”理论,根据问题的归属选择不同的课堂管理技能,为规范和合理解决会计专业的课堂问题行为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行为窗;会计课堂;课堂行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36

[中图分类号] G424.21;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31- 02

0 引 言

会计专业在高校中一直以就业率高而且稳定而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因此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一般较好,女生比例一般高于男生,文理兼收。但调查发现,期望较高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却不被优秀的企业认可,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远未达到用人需求。在很多学校的会计系或会计学院,学生普遍都较为“沉闷”或“沉静”,走向社会显得创新力和适应力不足。会计行业工作职能的转型迫使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课堂行为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本文对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进行透视和解析。

1 “行为窗”理论中的问题归属

美国课堂管理流派之一的人文主义流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心理,重视人的个性。作为人文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马斯·戈登反对基于权利(奖励和惩罚)的纪律,他认为,以权利为基础的纪律从长远看是没有效果的。戈登主张的是人文主义的自我控制的非强迫型纪律,他指出纪律就是自我控制,是一种内在的体现。戈登还创造性的设计了“行为窗”这种绘图装置来反映自我概念模式中的纪律主张。“行为窗”又称为“行为四角形”,以一条接纳线为界,将一个四角形划分为可接纳的行为和不可接纳的行为两部分,谁拥有问题谁解决问题。行为窗通过接纳线明确了问题归属,同时还提供了不同的技能集合。因此通过绘制行为窗,可有效的对课堂行为进行解析,使课堂行为(包括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可视化,为我们处理不同的课堂行为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行为窗中可接纳线以上的部分为可接纳区域。当“他人拥有问题”时,采用帮助(协助)对方的技巧,包括消极聆听和积极聆听两方面。消极聆听包括沉默、非语言的专注、理解的应答等;积极聆听是以陪伴者的身份,帮助他人发现自己的问题。当双方都处在“无问题区”时,可采用预防技能,即推动自我的技能,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主要使用“我-讯息”,真实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可接纳线以下为不可接纳区域。当“我拥有问题”时可采用对抗技能,即解决问题的技能,包括有效能的“面质性我信息”(用“事实+感受”的方式描述他人行为及其对我的影响)、转换技巧(“我信息”与积极聆听的转换)等。“双方都拥有问题”包括需求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两方面,可采用解决问题的第三法(他赢-我赢的双赢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可接纳线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接纳线的高低取决于他人、自我和环境。我们对不同的人的接纳是不同的;在自我状态、心理和生理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的可接纳程度也会不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我们对行为的接纳程度。

2 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的表现及问题归属

国内的学者对大学生课堂行为作了较多的研究、调查和分析,但基于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的具体特点,将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分为教师课堂行为和学生课堂行为两个方面,每一类课堂行为中又分积极的课堂行为和消极的课堂行为两类。按照戈登的行为窗理论,我们以教师的可接纳线和学生的可接纳线为横、纵坐标形成四象限坐标系。其中,教师可接纳线上方表示教师可接纳的区域,学生可接纳线右侧表示学生可接纳的区域,反之为不可接纳的区域。

2.1 第Ⅰ象限:无问题区

在无问题区,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来说是可接受的,主要是教师的积极课堂行为,包括课前认真备课,授课条例,教师有吸引力等。同时,学生的课堂行为对教师而言也是可接受的,包括学生认真听课、主动提问、积极回答参积极行为。在无问题区可能也包括虚假的可接受行为,比如课堂沉默等。

2.2 第Ⅱ象限:教师处在问题区

学生的课堂行为对教师而言是可接受的,但学生不接纳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教师处在问题区。不被学生接纳的教师的消极课堂行为主要包括:

(1)教学内容枯燥。会计知识专业性非常强,理论内容空洞晦涩难理解,实务操作知识点多而杂,会计教师如果仅照本或照屏宣科,不能有机的结合实务的讲解就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毫无兴趣。

(2)教学方法呆板、单调、陈旧。会计课堂上传统的授课还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课件也仅仅是书本教材知识的重述,在网络和信息发达的当下,不能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3)教学水平不高。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可能较少的投入教学的研究中。教学中条理不清,重点不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可能出现集体沉默的现象。

2.3 第Ⅲ象限:双方都处在问题区

对学生而言,教师教学态度散漫,发牢骚;对学生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作业不评价不反馈;备课不充分,讲解有错误;不进行课堂管理等等,这些课堂行为是不可接纳的;对教师而言,学生上课说话、嬉笑、闲聊、手机刷屏等等也是不可接纳的。

2.4 第Ⅳ象限:学生处在问题区

学生不被教师接纳的行为包括参与性不投入活动,如上课走神、发呆、开小差;睡觉、看闲书;用手机玩游戏、看网页、刷微博;作其他作业、背英语单词;课堂恋爱;等等。这些学生对成绩一般不会介意,但屈从于考勤、权威,他们大多出勤,但不参与课堂的学习。还有一类学生由于家长选择的会计专业并不是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由于自我约束低而缺乏学习动力、或者是由于课程太难而受到挫折而反感上课等等原因而表现出旷课、逃课、缺勤、早退、迟到等非参与性不投入活动。

3 “行为窗”视域下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课堂行为的技能集合

3.1 当学生处在问题区时,我们可以使用帮助技能

帮助技能的前提是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对学生保持应有的欣赏和尊重的前提下,聆听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积极聆听对高校大学生意义更为重大。高校课堂没有固定场所,学生缺乏与教师的见面交流机会。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学生众多,工作内容多而杂,不可能顾及每一位学生。学生对专业前景、自身职业规划、学习方法、其他困惑等诸多的问题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当现实结果与学生期望不符甚至相差较远时,久而久之,学生表现出厌学、自我放任、逃避等问题行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专注、反馈、答疑解惑、聆听、交流等协助引导工作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3.2 当教师和学生都处在无问题区时,需要采用预防技能

教学活动是一项互动性活动,只有双方洞悉对方的行为并作出反应活动时才能顺利进行。使用“我-讯息”能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教师在课堂中用“表白性我信息”对课堂纪律制定规则,不会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非投入性的隐形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预防性我信息”进行处理,如利用声调或语速的变化给出暗示、改变讲课节奏发出提问、邻近控制、甚至中止授课等适当方式。对于课堂沉默等虚假性可接纳行为,教师可用“肯定性我信息”,肯定学生行为的同时,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以给予正面的引导。

3.3 当教师处在问题区时,需要采用对抗技能进行解决

对抗并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意味着必须要解决问题。因为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课堂知识的引导者,其行为影响着课堂活动的成败。教师素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优秀的教师应关心教学、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给学生支持和鼓励。教育素养方面,教师应注重教学艺术,改革教学方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课堂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将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多查资料,多做演示,多付诸实践。

教师授课内容的设置可适当结合会计学生关注的就业、专业前沿与前景、自身未来发展等问题,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实务性、综合性、趣味性、前沿性的内容。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分析讨论,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使授课内容丰富生动,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3.4 当双方存在价值冲突时,可采用解决问题的第三法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体系的选择。学生不恰当的价值观导致学生的多种课堂问题行为。解除价值对立的途径有三种方法。第一法,即“老师赢-学生输”的权威式方法,依靠教师的权威使学生屈从;第二法,即“学生赢-老师输”的放任式方法,教师对学生问题放任不管,学生我行我素。在这两种方法下,学生对权威的反应可能是逃离、抗争、降服,对奖励的反应是依赖,都不能根本的解决价值对立冲突的问题,因为控制和影响成反比。第三法是“教师赢-学生赢”的双赢式方法,依靠的是师生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民主友好的关系。因此解除价值观冲突对立的关键是自我调整。

学生通过德育、心理辅导等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将社会需求内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进而变成学习和奋斗的内在动力。同时养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达到马斯洛需要层级的自我实现的最高级别。教师通过师德建设和自我调整,正确的认识科研和教学、职称和责任等各方面的关系,进而真正的投入教育事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通过环境、制度等的调整,建设有价值的学校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后盾。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小宋,李美华. 透视“行为窗”:问题归属、技能集合与人文课堂管理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6):41-45.

[2]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