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国家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2017-12-29曹先玉
曹先玉
有史以来,大国一直是国际舞台的主角,主导着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正如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宏篇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言:大国做自己想做的,小国接受自己必须接受的。这也是长期以来国际政治的铁律。但近年来,一个又一个中小国家或独树一帜,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或特立独行,敢于向大国说“不”,甚至公开向大国叫板,给国际政治带来了新的气象。
国际权力的消散化给中小国家提供了更大的国际空间
长期以来,大国一直是国际政治的权力中心,即所谓的“极”。各“极”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左右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牢牢把控着各自阵营内的国家,赏从伐异,对于阵营内的反叛者和挑战者,不惜直接军事干预,颠覆其政权,确保对“从属国”的控制。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苏和解则国际局势稳定,美苏对抗则全球动荡冲突。美苏两国压制、管控着各中小国家之间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矛盾与冲突。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超强的综合国力、强大的联盟体系和国际制度性权力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击毙卡扎菲、绞杀萨达姆,令中小国家战战兢兢,不寒而粟。然而,就在美国肆意使用权力的同时,国际权力结构也在孕育、发生着深刻变化。
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标志,国际权力加速由美国向新兴大国转移,由大国向中小国家转移,由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转移。与历史上的大国权力转移不同,此次国际权力的变化不再是大国之间的封闭性权力流动,而是大国、中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甚至是一国社会之内权力的重新分配。大国掌握的权力明显下降,而其他行为体掌握的权力不断上升,准确地说是国际权力进一步消散化。传统的“极”化政治越来越难以描述当今国际权力的变化。随着国际权力的不断消散,大国主导国际局势特别是掌控中小国家的能力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大国战略竞争不断加剧,中小国家成为各大国竞相拉拢和争取的对象,国际处境之有利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各中小国家纷纷挣脱原有大国和阵营的束缚,在国际上更加独立自主。部分国家通过在大国之间搞平衡,两边得利,甚至出现了小国渔利大国的奇特现象。此外,个别小国利用全球化时代技术和物质的扩散,成功发展出核打击能力,对大国形成了有效制衡和威慑。对此,大国虽心有不甘然而又无可奈何,即使是大国合作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国的权力显著下降、中小国家的地位大幅上升,都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
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敢于
对大国说“不”
随着国际权力的消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化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奉行大国平衡战略,既便是蒙古国这样一个在地理上夹在中国与俄罗斯中间的内陆国也明确提出了“第三国外交”。依托大国平衡的战略支撑,中小国家在面对大国施压和颐指气使时,不再像过去那样选择沉默和逆来顺受,而是大胆站起来说“不”,甚至公开与大国叫板。杜特尔特领导下的菲律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杜特尔特上台后,改变了前任阿基诺三世倚美抗华的外交政策。对于美国干涉菲国内事务,杜特尔特言辞激烈,即使对美前总统奥巴马也丝毫不客气,直接回应 “我是主权国家的总统,我们早就不是殖民地了”,要求奥巴马“放尊重点,别再对我们指手画脚!”,还威胁要关闭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对菲律宾这样一个长期依赖美国的小国,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如此,奥巴马也只是取消与杜特尔特在东盟峰会期间的会晤而已。杜特尔特一上台就着手缓和与中国的關系,特别是冷处理南海仲裁案,换得了中国的大量援助。出于与中国的竞争,日本不但宣布向菲提供87亿美元的援助,首相安倍晋三访菲时还专程前往杜特尔特家乡参观他的睡床和蚊帐。菲俄关系也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奉行大国平衡战略,菲律宾的国家安全与发展环境大大改善。
埃尔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与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则是另外一种景象。面对美、德等西方国家对其国内政策的批评,埃尔多安在国内民族主义的支持下针锋相对,公开向美国、德国叫板。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欧盟不会接受埃尔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埃尔多安则强硬回应称要暂停入欧谈判,同时提升与俄罗斯、伊朗的关系,在中东形成新的力量中心。反倒是美国、德国出于使用土耳其的军事基地、维护北约内部团结的考虑主动推与土关系的缓和。朝鲜则将手中的核武器牌打到了极致。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和国际社会的制裁,朝鲜不但稳步推进核导计划,而且声称要对美国关岛实施核打击,对美国进行反威慑。面对针锋相对的朝鲜,特朗普政府最初的来势汹汹很快就被证明是虚张声势。即使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协调、合作,通过多份制裁决议也难以让朝鲜弃核。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时代大国的无奈。
当然,向大国说“不”是需要资本的,不论是有利的地理位置、高超的外交手腕,还是可以迫使大国三思而后行的战略性武器,否则结局将是一出悲剧。毕竟弱肉强食的丛林准则在当今世界依然大行其道,向大国说“不”拿捏不好最后吃亏的一定是小国。乌克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国需要理解和尊重中小国家的选择
虽然手段不同、原因各异,但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敢于向大国说“不”,折射出的是国内民主化逐步向国家间关系层面渗透的大趋势,总体上反映了国际关系的进步,与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景是相向而行的。当然,这一进程无疑将面临重重困难,也可能导致国际矛盾与冲突一定程度的凸显与上升。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正如国内民主化一样仍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对此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准备。
对大国而言,要理解小国的安全关切与利益诉求,尊重小国的外交多样化选择,而不是凭借手中的资源优势压制中小国家,逼其依附自己。某种意义上讲,能否理解和尊重小国,是一个大国是否成熟、理性、明智和自信的标志,也是衡量其是国际社会建设性力量还是破坏性力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看到的是,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个别大国依然霸权主义色彩浓重,打压不屈从、不依附自己的中小国家。这无疑是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
对中小国家而言,则要把握好“度”。在大国平衡外交中,小国不应主动或被一个大国利用而损害另一大国的利益,也应避免将维护自身安全的武器用作向他国施压、破坏国际稳定的手段。总之,只要对大国的核心利益保持足够的理解、尊重和敏感,把握好与大国关系的相对平衡,中小国家完全有可能在国际政治中站稳脚跟,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为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