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说与信史之间
2017-12-29
和世界其他古老的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也是从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开始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伏羲、神农、黄帝、蚩尤、大禹、西王母……这些文明萌发阶段的神话和传说,大多数发生在甘肃地域或者与甘肃大地密切相关。在考古研究的佐证下,缥缈的传说渐渐清晰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可辨的脉络——中华文明在甘肃大地生发和传承的过程。
让我们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来检索文明的履历。
伏羲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甘肃大地上升起的。其标志就是伟大的伏羲,而证据就是大地湾的考古发现。大地湾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使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忽然找到了一种几乎可以触及的实证对应。
与此前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主角不同,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体系的建立自他开始。传说中的伏羲,蛇首人身,能呼风唤雨。这个形象与从天水出土的两件人面鲵鱼(原始龙)彩陶瓶上的形象惊人地相似。而去除神异的成分,把他还原成人的时候,我们看到,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伏羲出生在甘肃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静宁县南一带),大地湾恰好就在古成纪地域,周边沿革下来的地名、地貌与传说也非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这里就是伏羲部族曾经活动的主要区域,他的主要贡献就完成在这一片土地上。
关于伏羲的年代,传说中的时间跨度非常之大。而把传说中的主要事迹与文化分期对应分析,我们可以把伏羲看作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部落领袖。他的生活年代可能就在大地湾文化时期。这就让我们完全有依据展开美好的想象,把大地湾的发现与伏羲的传说对应起来。
他是一个思想者、行动者和建设者。他带领先民在艰苦的实践当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他看到蜘蛛结网,就教大家用绳子做成网罟,打鱼方便了许多;他把野地里的谷物拿来栽培,发明了农业种植;驯顺的猪、羊在附近的草滩上养起来,比捕猎要轻松很多;脚底下的黄土和泥烧制成了陶,盛水、煮饭就有了器物;谷物、肉食要用火煮熟来吃,不再茹毛饮血……文明的形态在漫长的日子里形成了。
生活慢慢改善了,人民依然蒙昧。伏羲于茫然之中盘坐于卦台山,仰观天象,俯察地形,观察鸟兽文采,体味草木荣枯。忽一日,眼前河水中一匹龙马负图而出,直落河心分心石上。分心石幻化成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卦爻分明。伏羲据此洞察天地玄机,创制了八卦图: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震为雷,巽为风。以此反映世间万物的形状变化,解释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八卦后来衍生为影响中国文化体系的奠基之作——《易》。
成纪的天地,看得久了就太局促。于是,伏羲带着族人向东迁移,经由三迁,从渭水之滨走向黄河平原,最后在陈(今河南淮阳)建都。三迁的过程就是文明传播的过程。虽然没有考古证据明示这个过程,但是可以认为伏羲部族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个部族在迁徙流转的过程中,把文明和血脉播撒到了广大的地域。直到今天,汉族、苗族、彝族等都视伏羲为共同的祖先,可见其影响之广。
常常与伏羲相提并论的是女娲。在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伟大母亲,也是三皇之一。传说在伏羲之世,她辅佐伏羲治理天下。伏羲之后,群臣推举她即位,号娲皇。相传,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乡就是她的诞生地,谓“娲皇故里”,就在伏羲出生的成纪地区。从其嫁娶婚配之神的地位看,女娲的生活年代也是在大地湾文化时期。
关于女娲的传说,最重要的是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这些传说是人类创世纪的东方版本。而伏羲兄妹成婚的故事则和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属同一类型。
伏羲、女娲的神话与传说,是人类早期记忆的口头遗传。这些传说与神话,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尽管其中有许多荒诞不经的成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文化的最早成就出现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渭河流域。甘肃大地是中国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从大地湾的发掘可以看到,距今8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明。而在仰韶时期的大地湾,文明已经比较发达了。
位列三皇最后一位的神农氏,很明显已经是成熟农业时代的象征。有的说法里,把他和炎帝合为一身。神农氏的出生地在今陕西宝鸡一带,他的部落活动在今渭水下游,与伏羲、女娲的活动地区相邻。
黄帝
当时间进入距今5000~4000年的时候,五帝的时代来临了,这可以对应到考古文化分期的仰韶文化中期。这个时候,神话的成分已经淡漠了许多,很多传说已经有可能验证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形态出现。
黄帝为五帝之首,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传说诞生在今甘肃清水县轩辕谷。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他的部族兴起的地区就在甘肃庆阳一带。而他的归宿也在甘肃境内。根据典籍记载和学者们的研究结论,真正的黄帝陵在子午岭西侧的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而不是陕西的黄帝陵。
黄帝时期,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个个部落崛起于丘陵、河谷和平原。当弱小的部落需要结合成强大的群体的时候,黄帝应运而生了。他先以战争的手段将炎帝的部落统一,从而形成了华夏族。在经过“涿鹿之战”消灭蚩尤后,平定了天下,形成了一个早期国家的形态,获得了对广大地域的统治权。他的疆域西至平凉崆峒山一带,东到大海,南面到了长江沿岸,北面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黄帝身上还有“人神合一”的成分,相传他最后乘龙飞升,位列仙界。在和炎帝的战争中,他统帅10万神兵、10万鬼族、10万人众,以天上的猛禽作旗帜,以地上的猛兽作前驱,战于阪泉之野,经三战而得胜。但是很明显,他自身人间君主的形象已经远远大于神异色彩了。
在成为天下共主19年后,黄帝西行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如今,崆峒山还有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以示紀念。
这是一段有意味的对话。黄帝问:“我听说先生明达大道,故愿请问道的精粹。我想取得天地之精华,以佐助五谷生长,而养育人民。我又想获得掌管阴阳的本领,以利群生。怎样才能达到我的愿望呢?”广成子说:“你所要的是事物的本质,所追求的乃是事物的残渣!如此多欲,怎能与你交谈道的精义呢?”黄帝大为惊讶。回去居别室静思三个月后,恭恭敬敬地再次到广成子修行的石室外,膝行而进。问:“听说先生明达道的精华,请问怎样修身才能长生久视?”广成子回答说:“好吧!来,我告诉你。道是没有穷尽的,但人们误以为它有终结的时候;道没有法则可以衡量,但人们却以为他有极致可以探究。”问道的结果是黄帝由此获得养生和治理天下的致道——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这段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黄帝上崆峒山是为了向广成子问医。晋葛洪《抱朴子·登涉》记载:“昔圜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也。”美国学者W·爱伯哈德将此说编入《中国文化象征词典》,认为历史上黄帝的部族发生了瘟疫,从广成子那里寻求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是西方人对中国传说故事的认同。
去除神异的色彩,黄帝的人间形象被学者们认为是早期北方强大部落联盟的领袖。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巨大,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诸多:炼石为铜,造指南车、舟车,做宫室、瓦甑、旃冕;他的正妃嫘祖教民栽桑养蚕,抽丝制衣;臣大挠制定天干地支历法,俗称“黄历”;史官仓颉始制文字……
“歧黄之术”是对中医的别称,也是黄帝时代最重要的创造之一,是后人根据黄帝和大臣歧伯的对话整理成书的。虽然传说还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说明在很早的年代,中国医学就已经诞生,并且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
歧伯就出生在今甘肃庆阳,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博学多才的博物学家,辅佐黄帝成就大业。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说:“歧伯,黄帝臣也,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而褚证《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歧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歧伯者多,故本紀不及诸臣耳。”《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古代众多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歧伯的贡献最大。所以,中医又称“歧黄之术”,歧伯也被尊为中医鼻祖。
可以认为,黄帝时代农耕文明邦国的基本形态已经具备,社会运行的基本组织元素——文字、历法、医学、社会机构等已经建立。虽然这当中有的是后世附会在黄帝身上的,但是可以确定,黄帝开启的时代完成了伟大的跨越,进入了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青铜时代。
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对美的追求也因为衣食足而生发。艺术出现了,伶伦作律,荣猿制钟和五音,人民有了音乐生活。正如把一切发明创造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对镜贴花黄,镜子出现了,人民的爱美之心也可以体现了。《轩辕黄帝传》说:“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1975年和1976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其年代据碳十四法测定,距今4000多年,属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正是黄帝的年代。
同样,在距离兰州很近的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的世界唯一的面条遗迹,也证明了同时代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的高度。
自黄帝始,先后传颛顼、帝喾、尧、舜,是为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