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亚·欧姬芙绘画风格形成分析

2017-12-29唐桦

美术界 2017年12期

唐桦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创作,乔治亚·欧姬芙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是现代艺术的先锋人物。在当时是以男性艺术家为主导的艺术世界,由他们来定义艺术,但是欧姬芙占据了一席之地。她是当时最具有原创性的画家,比如她的大尺寸花卉作品,比如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动物头骨,她的作品是抽象与写实的结合,是对大自然的探索,是对内心自我世界的探索。

【关键词】乔治亚·欧姬芙;自然探索;内在精神

一、早期生活对欧姬芙的影响

乔治亚·欧姬芙1887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太阳草原市,高中时期跟着当地的水彩画家莎拉·曼尔学画。1907年她在纽约颇为激进的艺术学生联盟学习了一年,师从画家威廉·马里特·切斯,1908年创作的《无题(一只死兔子和一只铜锅)》获得了联盟颇具威望的切斯奖,这是一幅静物油画,内容是一只死兔子和一只铜锅,在黑色背景下,柔软的兔毛和冷硬的、表面光滑的金属铜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幅画是模仿切斯的静物画风格。欧姬芙的职业生涯中对于静物画的钟爱,也许这里就是源头。1912年夏季,欧姬芙在弗吉尼亚大学选修了阿隆·贝蒙的针对艺术教师的课程,这次课程再次激发了欧姬芙对于艺术创作的兴趣,贝蒙是阿瑟·卫斯理·道的忠实拥护者,他的专著《构图》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欧姬芙在此之前学习的是古典传统绘画,道的理念使欧姬芙从传统绘画的框架中跳出来,欧姬芙后来写道:“你看待自然的眼光取决于什么影响了你观看自然的方式,我想正是道影響了我艺术的起点,他在我寻找属于我个人的艺术表达方式上提供了很多帮助。”道的理念是构图严谨、统一,线条与“精神力量”融为一体,画面空间应该充满形式美。道的绘画理念一直伴随着欧姬芙,直至她绘画生涯的终点。

二、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抽象炭笔画

1914年的秋天,欧姬芙因为职业需要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她选修的是道的版画课,道对日本艺术——尤其是日本的浮世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版画课程是以“日本风格”来教授的。在此期间,欧姬芙观看了几个现代艺术展,其中一个就是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在其艺术画廊291举办的立体主义展,展览画家是巴勃罗·毕加索和乔治·勃拉克,后经贝蒙推荐,阅读了阿瑟·杰罗姆·艾迪著作的《立体主义者和后印象主义》,欧姬芙对现代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1915年秋,欧姬芙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艺术课程,并且开始了一系列抽象炭笔画的创作,欧姬芙决定不用任何色彩,卸掉所有以前学习的东西,根据内心的感受表达最真实的想法。瓦西里·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中表达: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形式服务于内在精神,同时也强调在绘画中,色彩与音乐的重要性。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欧姬芙,促使她去思考和实践。欧姬芙早年观看中国的水墨画时,意识到线条是有动感、有生命力的。这些炭笔画代表着欧姬芙在艺术理念上的急剧转折,预示了她花卉风格的诞生。这些画使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看到了欧姬芙的与众不同,他说:“以前从来没有看到一位女性通过画纸如此坦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后二人往来更加频繁,斯蒂格利茨在他的219画廊展出了欧姬芙的作品,最终二人喜结连理。

三、现代美学摄影对花卉作品的影响

许多现代主义画家都画过花朵,如亨利·马蒂斯、埃米尔·诺尔德,但是欧姬芙找到一种绘画语言,一种属于她自己的艺术语言,她将花朵这一平凡的事物变得具有活力和独创性,这些花卉作品使得欧姬芙在20世纪初就成为了美国艺术世界里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欧姬芙以巨幅的形式来表现花朵,使她有别于其他的花卉艺术家,这要得益于她的丈夫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是美国艺术摄影的领军人物,享誉全球的摄影师,其名下的291艺术画廊是纽约第一家现代主义艺术画廊,被称为孕育美国现代主义的温床。他引领了当时美国摄影界的方向:从画意摄影到即时摄影的转变。从早期追寻的朦胧的、伤感的、精心打造的画面效果到后来去追寻自己内心感受,关注抽象线条与形式。从1917年开始,斯蒂格利茨为欧姬芙拍摄了大约350张照片,其中很多是裸体照,这一系列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剪图,头、手、躯干、脚,轮廓鲜明,是直白的照片,没有任何花样,没有煽情,他以欧姬芙的身体为抽象图形,将这种普遍性的感人细节,以一个女子的形状体现。这种特写的镜头给了欧姬芙启发,欧姬芙第一次有将花朵放大的想法是保罗·斯特兰德提议的,保罗·斯特兰德是斯蒂格里茨艺术圈子的摄影师,欧姬芙从他那里了解到从微观角度来拍摄器物的理念,抽象画似的线条,几何形状明确,适当的光线。欧姬芙将这种摄影理念引入绘画,近距离观察下的花朵,其实是微缩的宇宙。虽然欧姬芙的巨型花朵是受摄影作品的影响,但是欧姬芙的花朵并不像摄影作品那样细致入微,她随心所欲,对于花卉的表现总是以想象力为前提,这些花儿在她的笔下肆意绽放。巨大的花朵似乎也是欧姬芙一个小小愿望的表达,花——这一极其普通的事物,匆忙的纽约人可能不会仔细端详一朵花,他们可能去抚摸它,或者欠身闻闻它的芬芳,但是不会仔细端详它,欧姬芙将花朵画的足够大,这样人们便能驻足观望,见她所见。

四、头骨与沙漠——绘画风格的转变

1930年以后,欧姬芙的绘画对象变成了沙漠、头骨,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会导致其绘画风格的转变。1929年春天,欧姬芙去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去旅行,那里可以看到落基山的美景、史前遗迹还有美国土著人的舞蹈,这里深深地吸引着她。欧姬芙去陶斯旅行,因为她受够了斯蒂格利茨的苛刻与傲慢,他控制着欧姬芙。并且在那时,欧姬芙得知了斯蒂格利茨与貌美年轻的多萝西·诺曼的婚外情,这让欧姬芙感到绝望,终于在1933年因严重的抑郁症在纽约住院治疗,随后在百慕大疗养了三个月。

沙漠对于欧姬芙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砂岩色彩鲜明,空间辽阔,光线与色调充满了威严,这与欧姬芙所熟悉的城市风景和乡村风光是完全不同的,新事物让欧姬芙慢慢忘却伤痛,这些画面让她兴奋。在沙漠里,欧姬芙发现了各种不同动物的头盖骨和骨骸,对她来说,这些骨骸是鲜活的,不像真的动物,总是摇摆着尾巴,并且骨骸没有臭味。欧姬芙后来曾说过,当她开始画那些头骨时,她喜欢透过缝隙看东西,尤其喜欢将它们举起来对着天空,当它们以蓝天为背景时,它们是最美的,在她的画里,骨骸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公羊头、白蜀葵和小山》描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羊头漂浮在天空中,下方是绵延的沙漠,一朵白色的蜀葵花在羊头的左侧,这朵绽放的花为整幅画面带来了生机,但也有些诡异。当时萨尔瓦多·达利在美国极受欢迎,他的超现实幻想也往往都以沙漠风光为主,也许欧姬芙在研究超现实主义时受到了启发,这些漂浮的头骨被寓意为抑郁症时期和斯蒂格利茨的矛盾与冲突。现在它有了新的定义,头骨刻画了欧姬芙的心路历程。这些作品表明了欧姬芙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探索达到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

欧姬芙从她的花的世界走向沙漠骨骸,经过时间的洗礼,虽然绘画对象转变,但不变的是对自然的热情,对生命的思考,她让我们停下脚步,关注自然界中最细微的地方。她才华横溢,视野广阔。她,不仅仅是一位女性画家。

参考文献:

[1]兰德尔·格里芬.乔治亚·欧姬芙[M].王晓丹,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2]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