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与孝道
2017-12-29安小ber老爹
安小ber+老爹
老爹:
我生在一个讲道理的家里,自己的大、小事,都会有一个平等的商量,“民主”这个词就是在家里学会的。现在想一想,能够记得的几件事,当时自己的“道理”也很勉强很强词夺理,有不依不饶的嫌疑,事后也有站不住脚的,只是当时的老爹老妈,还是依了我。孩子需要逐渐地学会讲道理啊!
很庆幸,我们家遇事商量的宽松气氛,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从小就以为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家庭氛围。这次陕西支教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我发现,有许多父母要实现自己做不到却非让孩子去做的理想,或者像老爹说的,在孩子身上索取感情寄托,这很没道理,对于尚不懂事的孩子,也是太霸道了!
老爹曾经问过,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孩子心目中合格的父母?
其实,父母合不合格,对将来的孩子是否真的有出息,关系不大,孩子努不努力才是关键。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世界,对孩子的生活内容,真的很重要。我的父母如果是另外的样子,我大概会崩溃掉。家里的情感坏掉了,大概比没有父母的孤儿还恐怖还要虐心,因为有一个坏东西在手里,比没有还要坏,家里第一位的就是感情。
老爹属于看不懂今天年轻人的那类家长,和时尚啊现实啊有着老大不小的距离。这个时代,做家长的都有这样的通病,飘在面上,不往里凑,老爹更厉害。老爹对时间珍贵得不得了,也不想花时间去琢磨今天的年轻人。老爹有时候也用特有的幽默,想办法逗别人开心。其实,那幽默离着年轻人很远很远。对和自己无关的,老爹离得远远的,更没有去逗人的想法。有时候,老爹很奇怪很不正常,扳不过来的“痴呆”,不能在一个圈子里玩的样子。把老爹往现实里拽,是件不容易的事。
老妈就很不一样,很知道年轻人的想法,想法子去贴近年轻人,一下子就找到了点子上。其实,老妈也不懂,可老妈用心啊!老妈的用心很不简单,常常惊到我,很逗很有意思,所以我和老妈很容易“滚”到一块儿。
前天晚上回宿舍不早了,打工累透的我,领到老妈一个很潮的狗的表情包,逗得我都笑抽了。老妈实际上不喜欢我学韩语,但特支持,不经意回一句韩语给我,让我特有学的劲头。韩语成绩突飞猛进,都想偷着乐。
真不知道下一秒老妈还会有什么样的惊喜给我。
有一次,我看中了一双一千多元的鞋,去问老妈,她说:你穿着十几元的裤子、百十元的上衣,脚上蹬一双一千多元的鞋,是不是很扎心,很不搭呀!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就不再坚持了。老妈是很要好的朋友,非常想和她聊,每次聊不够,话题跟着话题。晚上打工回来晚,担心归担心,老妈也不会像老爹,问话里全是焦虑,老妈的言语里充满了轻松的话题。
说说那个提倡打孩子的中国教授。美国的联邦和州都有法律和法规,监控和制止家长对孩子实行暴力,也有这方面的执法部门和组织,国际上还有《儿童权利公约》啊。也有不少州在法律上保护体罚学生的学校,不少美国家长也支持学校这么个干法,可是真体罚学生时,程序挺复杂的,家长得点头同意,签协议啥的。美国也有虐待儿童的,但人人可举报,对虐童的,终止父母的监护资格。
中国有些家长觉得自己有打骂孩子的天赋权力和资格,孩子生下,家长就自动升格了。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想让孩子孝敬,就可以打骂孩子吗?而且孩子为什么要孝敬这么粗野无理的爹妈呢?为了孩子好就打骂孩子,这叫什么理由?非常愤怒。
父母不尽父母义务,生下孩子不管不顾,孩子说一说父母皆祸害的话,撒一撒怨气,即便是解解恨,也没啥可大惊小怪的。看不惯老了的父母拿着孩子随便使唤的样子。有些父母非常忙,没时间照顾孩子,但他们总有自己的一些教育办法和打算,比如我表哥的爸妈,忙起来根本不顾家,表哥不是也成长得很不错吗?你们老两口,在丫头眼里是非常慈爱的父母了,不过我和表哥还是有距离啊!其实,如何对待孩子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对孩子好、用心负责、体谅就足够了。
至于慈爱,举个例子,每次回家,或是飞机,或是高铁,老爹一律是带着泡好的浓茶、削好的苹果、家里熬好的稀饭-- -这些我的最爱,来接我。
有一回从韩国倒机回家,老爹竟然拎着星巴克的咖啡,站在接机的队伍里,咖啡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但有说不出来的开心。每次不管多晚回家,忙不迭问吃饭了吗,如果没有,撸起袖子就下厨房。回去特别晚的时候,老妈会不高兴,脸阴得厉害,甚至骂我两句,貌似也从来没有给我做过什么晚饭或是夜宵。但总的来说,慈爱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该严厉的严厉,不该凶的凶就不合适了。
——爱你的小疯丫头
小丫头:
中国哲学家李泽厚看孔子,认为孔先生最重要的关于“仁”的思想,是讲父母与孩子之爱的,仁慈而爱人,所以我们把这种爱叫“慈爱 ”。孩子通过潜移默化,由此扩展到对他人之爱。孔先生对“孝”也讲得很明白,把“孝”作为“仁”的根本,看作一切德行的源泉。这就是“父慈子孝”的儒家说法。连老黑格尔都认为,在中国的国家性质里,包含着家庭孝敬的基本元素。
“孝”是一种由家而国的情感,过去的皇上就这么喊:以孝治天下。其实在西方也一样,基督教的十诫,其中的第五诫:“当孝敬父母。” 并告诫说,这是关系到自家性命的戒律。只是,今天的孩子,还有接受“慈爱”和“孝敬”的家庭场所吗?还有被“仁”润雨无声的机会吗?还有对戒律的敬畏吗?
据报道,在中国2岁半以下孩子,60~70%是由祖辈来照顾和操心的,即便到3岁以后,还有占40%的孩子,是由祖辈在忙活着贡献“慈爱”。孩子的父母“公然”因为各种原因缺位,根本没有尽到在这一个阶段,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应尽的责任。这是一个庞大的隔代“领养”的比例,这对小的和老的来说是真正的不公平。这些被祖辈养育带大的孩子,因为隔代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是福是祸,或未可知;对家庭的亲情和父母的日后是福是祸,也或未可知。美国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指出,孩子和他的原生家庭,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而这种联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甚至提到,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看到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话不说得这么文艺这么哲学,就是父母的一个好习惯养成孩子的一个好习惯,父母的阳光明媚的生活,昭示孩子以后自己的灿烂日子。当下是最缺少标杆的时代,英雄两日来,神圣三日走。父母的榜样力量,不管恶父还是慈母,好坏都是潜在的,都是孩子躲不掉的标杆,是在孩子身上最直接最有效的链接,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最有影响性、最刻骨铭心的言传身教。今天不少的父母,拱手把这个“榜样”托付给了祖辈,托付给了学校托付给了各类培训班、早教班,我们既没有时间做榜样,也不相信自己的榜样;我们只有许多空泛的爱的愿望和攀比,有“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血汗钱,有各种教育方案和明晃晃的诱人目标。可我们不知道慈爱的具体内容,不知道无为而教,不想首先过好自己优雅的日子,确定一个精致的榜样给孩子。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到家教时提出,如果被老师看着不成器,他非常鼓励老师动手揍儿子“两下”。钱先生恩准和许诺老师对儿子下手的这“两下”不知道是多轻多重,是痛殴还是轻挠,是公开施暴还是私刑伺候,拿不拿打人凶器,这些钱先生都没有讲。
《红楼梦》中贾政棍棒教育宝玉,是捆結实打的板子,嫌打轻了,老子亲自动手,往死里打,险些把人打残致死。和贾先生的家教比,钱先生还是不够“大气”和“实在”。老爹还有一个担心,应钱先生的邀请,给其儿子开“小灶”的老师,如果一路暴力下去,收不住手,殃及他人,钱先生该领何功,或该当何罪呢。钱先生他还大声疾呼教育部,对“动手”“贴身”施教网开一面。钱先生很怀念他父母的棍棒教育,不知道钱先生的儿子会不会跟着老子一起怀念。钱先生是讲传统文化而暴得大名的,他偷偷摸摸地把孔夫子的父慈子孝,加进去动粗动手的暴力关爱,实在说不过去。往好里只能说,钱先生代表着的那一大批家长,想孩子成才想疯了。
美国百年老校杜兰大学做过研究,孩子被棍棒教育,一个月超过两次,孩子日后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增加50%。2008年初,豆瓣网友建立了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小组成员据说超过12万人。在这个小组里,家成为“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网友们对父母、家庭、亲情的认识,已经逐渐淡出于传统的孝道文化,他们谈论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和悲惨记忆。有些孩子把在家庭中遭受到创伤和隐痛,变为对父母的厌倦讨厌反感甚至憎恨。有些话触目惊心:“愚蠢的父母就像恶心的口香糖,黏在手上却怎么也摆脱不掉”“我不生孩子,让他们的基因不再延续下去,作为报复他们的方式”。无法细数不合格的父母,身上有多少恶习和弱点,也无法清算“祸害”是来自父母的本意,还是来自父母因为身份阶层、受教育程度和一个贫瘠的心灵,而带给对无辜弱小孩子的伤害。
看网上讲到的那些案例,我们是应该把禽兽不如的父母,和有缺点、有弱点、有毛病的作为普通人的父母区别开来的;把无良父母的棍棒暴力,和钱先生的棍棒威吓区别开来。柏拉图就是支持棍棒教育的主。父母不能做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地,没有为孩子搭一个满意的慈爱帐篷,是不是还有深层原因,是不是他们的家长就已经把家给搞砸了,他们就是受害过来的孩子呢?还有,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原谅,甚至都要睚眦必报,那么我们能指望这个孩子在他自己的将来,会原谅他遇到的不完美的他人吗?孩子对父母之爱尚缺,如何指望他以后添加对他人之爱呢?
想起曾国藩的一句话: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父母的生育之恩不算小了吧。还有,那些在等父母给自己一个道歉的孩子,那些不能与父母和解的孩子,且不说欠不欠给父母的一个道歉,是不是因为不能与自己和解,才会紧紧抱着、收藏着那些自己得到的伤害,并不断放大和固守这些伤痛。家庭亲情完全不是这么一种报怨报德的因果关系啊。
家庭家长家教承受着太多的责任和责难,与包办式保姆式家教脱不了干系。许多父母是以孩子为目的而活着的,这种以无私无畏的超剂量的爱去伤害孩子,和打骂教育的伤害相论就是半斤八两。“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直接告知孩子:得之你有理,受之你无愧,弃之你乐意。如果父母独爱自己的孩子,或独享家庭内一份孝敬,揽爱私用,那孩子除了滥用父母之爱,他是不会知道还要爱他人的,他也不会反哺父母之爱。居家过日子,本不是一个论输赢讲高下的事,各有各的花絮与春秋,各有各的辛酸苦辣。有人问丘吉尔的母亲,是否为当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她说:是的,但我也为另一个正在田里挖土豆的儿子感到骄傲。这是一个慈母真正的高贵。
很多夫妻因为有了孩子才找到家的感觉,或者说,孩子使家更像一个家的样子。上封信说到哈佛大学曾经做过的那个“幸福” 课题,记录724人的人生、研究持续75个年头,他们还得出一个幸福密码:“幸福源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人拥有良好的关系,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来源。”慈爱的父母,应该是这样的:是柔和与安静的、是用心与无心的、是善良与坚强的,是有缺点与毛病的;是在教与育的时候懂得进退的可能,是在抉择的时候知道放手的必要。慈爱印证了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的话: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而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挺残忍、挺钩心的一句话。
我们听一下《爱的教育》的作者、意大利人亚米契斯的话: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老爹想加上这么一句:无论母亲做错了什么,家庭亲情是天然的、神圣的,不管怎么争论,孔先生的慈爱和孝心这两种基本情感,都是做人的美丽,是做人的根本和底线。
——爱你的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