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宗棠家训:读书·明理·谦逊

2017-12-29孙贵颂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左宗棠立志子孙

孙贵颂

左宗棠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湖南湘阴人,是晚清时期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立的“四大中兴之臣”。

左宗棠最为国人敬佩的,是晚年奉朝廷之命,以钦差大臣身份组织西征军收复新疆。为了表达必胜信念和决一死战的气概,他命人给自己打造了一口棺材,抬棺出征。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大大激励了士气。两年之内,左宗棠一举击败了阿古柏建立的反动政权,粉碎了英国和俄罗斯的野心,使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可以说,如果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今日中国之版图。左宗棠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在家教上也令人称道。左家家风严正,好学精神浓厚,秉承左宗棠不为科举功名读书、而为明理读书的家训宗旨,自强自立,低调谦虚,子孙后代尽管没有多少人出没于官场仕途,却在更广阔的天地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于左宗棠长年在外,公务繁忙,家书便是他教育子弟的基本方式。

求学切勿为功名

左宗棠不赞成子女单纯为了求取功名去读书应考,而强调以耕读为本,他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理,学以致用。这是左宗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出的经验教训。

原来,左宗棠自小天资聪颖,智慧过人。从4岁开始,便在家中读私立小学,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9岁学作八股文。15岁时他参加县里的考试,名列第一。20岁这年,他到省里参加乡试,考上了举人。这时,摆在左宗棠面前的科举大道,似乎一片光明,他自己也是信心满满。

然而,此后的6年中,左宗棠3次赴京参加会试,却都榜上无名,这可气坏了心气很高、才华横溢的左宗棠。他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绝意仕进”,转而寻找新的报国途径。他刻苦钻研学问,对于农桑、政治、军事、地理、历史无不涉猎,无不精通。

机遇都是为有真本事的人准备的。就在左宗棠40岁那年,太平军进攻长沙,眼看省城保不住了,左宗棠经人推荐,进入湖南在巡抚手下当参谋,出谋划策,最终打败了太平军,深得领导信任,后来竟然一步步坐到了高官显位。所以他对儿子说:“我以乙科入阁,在家世中是从来没有的殊荣,在国家中也算是特例,这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子孙只要耕读为业,务本为怀,我心里就很安慰了。”

你是块当官的料,有那个才分,官位早晚会来找你;你不是当官的料,即便一天想到晚,也不一定能得到。

“只要读书明理,讲求做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便是好儿子,不在科名。”一个政府的高官,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自己的后代,不要追求仕途之道,要以做人、明理为本,只要所学是对国家有用的本事,就是好后人。这种眼光与肚量,实在难能可贵。

立志应当切实际

立志是历代圣贤家训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很多家长,也经常教导孩子从小要立志、立大志。有的孩子将来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明星,有的想当医生,更有的想拿诺贝尔奖。

这些好不好呢,无疑是很好的。但这样的立志,往往太抽象,只是泛泛而谈,长大成人之后,大多付诸东流,不能兑现。而左宗棠要求子孙立志,却很周详而细致。

他让子孙读《小学》(《小学》是一本南宋时期由朱熹和刘清之编撰的书,主要教育孩子从小如何注重言行、立志做人等),十分强调要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践行。他说:“《小学》一书,是圣贤教人做人的样子。你们读一句,就要知道里面的意思,就要照样去做。古人说:事父母,事君上,事兄长,待昆弟、朋友、夫妇之道,以及洒扫、应对、进退、吃饭、穿衣,均有现成的好榜样。口里读着这一句,心里就要想着这一句,看看自己能够照样做到做不到?如果像古人那样做到了,就是个好人。如果做不到,就不好,就要改,这才是会读书,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好子弟。”

他还要求子孙:“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他认为,读书贵在有恒,不必贪多,要量力而行。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后人,一定要珍惜光阴,人这一辈子,适合读书的时间其实很短暂。“人生读书,得力的只有数年。十六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人事渐杂,此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意思是,十五六岁之前,还不懂得读书的好处,容易虚度光阴;到了二十五六岁之后,事情就渐渐多了起来,又得求职就业,又得结婚生子,又得攒钱买房……岁月如梭,韶华易老,青春的小鸟一去再不复返。这几年如果不抓紧,荒废了,知识的基础打不牢,这一辈子就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了。这样讲虽然有点绝对,但却很有道理。

左宗棠要求子孙:“勤苦则奢淫之念不禁自无,力学则游惰之念不禁自无,而学业人品乃可与寒素相等矣。”不要有奢侈安逸的念头,而要勤学苦练;不要有游手好闲的念头,而要努力上进,这样一来,学业人品才能与平民子弟一样。所以,他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做到自立自强,不以权势混世,而凭真本事吃饭。

做人要低调谦逊

左宗棠一生清正廉洁。他戎马一生,刚正不阿,克己奉公,虽享受高官厚禄,但死后没有任何家产。他为官三十余载,历任巡抚、总督和钦差大臣等要职,手握重权,要想发财简直易如反掌。然而左宗棠一生没有贪污一个铜板,也没有收受一个铜板。就连慈禧太后都为他打保票,专门下达口谕:大清国三十年不准参奏左宗棠!

那么,左宗棠挣的钱去了哪里呢?都救济国家和急需之人了。

同治八年(1869年),湖南大災,左宗棠捐银一万两;光绪三年(1877年),西北大旱,左宗棠捐银一万三千两。创办福州船政局时,因经费吃紧,他将六万两俸禄倾囊而出,用于公用;兰州的黄河铁桥,已经通行一百余年,但鲜为人知的是,建这座大桥花费的三十八万两银子,是来自左宗棠的个人积蓄。他的部下刘典病死军中,左宗棠痛悼不已,从自己的廉俸中拿出六千两银子,为其治丧并安顿其家人。相反,他给家里的钱却很少,仅能维持日常开支。

左宗棠告诫儿子们:“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国家发给我的钱,不是为了自己家里富裕。有了多余的钱,都随手花出去了。你们这些子孙,不要有什么盼望,趁早自己想办法。在“千里做官只为财”的专制社会,左宗棠竟然没有受到丝毫腐蚀。反观当今,有多少父母,家境本已十分优裕,子女已有良宅美差,舒适而且幸福,可他们还是觉得不满足,还要利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为子女集钱财,收受贿赂,最后东窗事发,沦为阶下囚。哪里有左宗棠的远见卓识!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左宗棠的表率作用,对子女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清末乱世,左家出了不少治国能臣,后代更是教授、良医和科学家等人才辈出。他的精神财富与清白家风,至今一直润泽着左氏家族和他的故乡。

猜你喜欢

左宗棠立志子孙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苏梦飞
First Man
老人留房给孙辈 引子孙大战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七)
留钱做什么?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