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辋川随笔

2017-12-29张小华

美术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作画画家艺术家

一、我对若即若离的理解

初来辋川写生,很多同学都是互相不怎么熟悉的,一起用餐时我左手用筷子的习惯总被同学注意到。左手用的多的一定是个聪明人,有人这么定论。由于这几天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何老师讲的“若即若离”,何况所谓聪明也实在没在我这里得到体现,而笨的人总怕别人说自己笨吧,我竟脱口而出:“没有啊,我左手吃饭,右手画画,最多也就是若即若离吧。”大伙乐了,说何老师的若即若离真是无处不在啊。

的确,何老师讲的若即若离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想到齐白石老人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由于自己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对自己的感悟做出系统的梳理,又觉得他应该像绘画一样,是该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里头吧,比如说含蓄、神秘、浪漫等。当然,他给了我直接的启事,若即若离不仅在绘画中,也在生活中。

若即若离是诗、是画、是一种写生状态,也是一种做人的豁达。“即”是靠近,是特定环境下的真实,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离”是游离,是特定环境下的虚无,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主观意识。“即”是表象,“离”是内心。“即”是紧,“离”是松。“即”是相对的直观,“离”是瞬间生命体验中发现的一种神秘、一种恍惚、一种情结、一种浪漫,是我们要在画里追求的,一种若有若无之间、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

因为在写生过程中常常会这样,面对景物很容易不加思索,不动脑子就开始照搬自然景观。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材料、程式、处理方法。久而久之,不但不进取,反而容易落入俗套,画的油、滑、概念。但如果能在画之前对自己的思绪做个功课,心里明确一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表现的是什么?如何把客观的物象融入到主观的意识当中去。也就是说,在表现其形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去表现他的精神,处理好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认为,宇宙是一个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气场。如果说一切都在变换之中的话,那么画家所写就不仅应该是眼睛能看到的,对表象的描绘、对本质的描绘,更要是瞬间生命体验中的发觉和感知,内心的触动,即所谓灵感。想把他捕捉和表达出来,就要学会处理“即”与“离”的关系。或“即”多“离”少,或“即”少“离”多,或“即”中有“离”,或“离”中有“即”。或者我个人认为它们应该是同步一体的,因为在“即”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要赋予他“离”得精神。而如何能在作画中有紧有松,张弛有度,何老师讲对作画对象要有本质的描绘,又不能过于刻画没有生机。这就是要画家在作画时对若即若离之間的“度”的把握。“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之间”的把握。更深的讲,“即”在画里,“离”在画外。“离”相对于“即”,如弦外之音。

而这一切,当然需要画家有足够的时间和对艺术的不断的努力探索,更需要艺术家个人修为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对景物和内心的碰撞和对接。过去常听的一句老话,要学好画,先学好做人。总以为那是一句不大相干的套话,而现在想来才深刻地理解到它的分量。可以说,一个人的气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作画的风格和气场。做人是什么样子的,绘画就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也时刻在鞭策和反省自己,不要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即”是拿起,“离”是放下,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即”是明白。“离”是糊涂,要若即若离,要难得糊涂。这也是庄子所讲的中庸之道,是对人生,理想的智慧所在,若即若离是真实与虚幻下的物我合一,道法自然。

二、我在老师讲座上的若离

在第二次听何老师讲座的时候,因为听过一回了,脑子就游离了那么一会儿。我在想,绘画从中国画的视角来看,有笔墨之别;从世界的视角看,有中西之别;那么从宇宙的视角看,又该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这可能要牵扯到对当代绘画的思考。而当代,一方面,当我们头顶上布满了各种对艺术的呈词、追问。诸如荒诞、纠结、绝望、痛苦、麻木、冷漠、挣扎,甚至诡异……艺术家也在竭尽自己所能来表现这一切歇斯底里,似乎唯以这些不能证明艺术家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和高度。我无意于排斥这种现象,何况有那么多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的艺术家,尤其是西方的艺术家。我总在想一些杞人忧天的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造就不同的艺术家,也会造就不同的审美心理。艺术家是不是应该从他本身出发,发掘一些和自己相关的因素。比如生活的环境、遭遇的事情,心里的影响和对周遭事物的认识。而不是直接去拿来西方的东西。以为和西方接轨了,这样就当代了。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有人沾点传统的边就认为自己抱住佛脚了,就站稳脚跟了,就拿传统跟你说事。为什么说沾点边呢?我在想,我们不是过去的古人,没有古人的生活和情怀,怎么可能画成古人的画?所以画的再好我认为也是皮毛。

历史总是不以个人意愿向前发展的,曾有“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怅然伤怀,那也只能是一种落寞的情结了吧,他最多提示我们在向前走的时候也不妨回头看看。而今人有今人的生活,有今人的价值取向。艺术家生活在当下,就应该关注当代,给当代留下点什么,就应该有所创新。

而有创新就会有矛盾,就要有思考。是要吸收传统笔墨,从中获取养分,有积淀的前行?是要借鉴西方,从大视角上获取大范围的认可?是要吸收民间的,民俗的,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要在传统和西方之间的一种若即若离中找到自己的契点?或者什么都不是,我们该回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本身。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精神取向。去感知、去发觉、去探索。

想太多,就觉得累,有时我就简单地问自己,我们还能找回艺术的本真和淳朴吗?我们能有勇气对着单纯的画面讲,这只是一幅画,一幅很美的画,赏心悦目的画吗?因为我只是一个爱画画的人。还有曾一度听到有人义愤填膺的讲,有成就的画家必须是对社会历史的苦难有所呈现和担当。如若不然,就是如何如何。我在想,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每个画家都要承载那么多使命的话,那要那么多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干嘛?又让那些心理学家,哲学家们该情何以堪啊!

想那么多干嘛?画好画才是最重要的。我是不是“离”的有些远了。

张小华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延安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任职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200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2012年出版个人作品集《延安写生张小华作品》

2014年加入国家画院陈钰铭老师水墨家园创作班

2016年于清华美院杜大恺教授高研班学习

2016年至今于国家画院何家林课题班学习

猜你喜欢

作画画家艺术家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酷炫小画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指纹来作画
巧巧手
作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