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之路
2017-12-29张丹羊吴志国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来自电影《红色娘子军》。半个多世纪以来,《红色娘子军》感染、激勵了几代人,至今仍不断被重新演绎。而这部红色经典的编剧,就是著名军旅作家梁信。
梁信原名郭梁信,1926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祖籍山东。他出身贫寒,7岁丧父,12岁便出门流浪,饱尝人间的苦难与艰辛。1945年,他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松江军区独立四师宣传队长。解放一战争期间,梁信跟随部队转战东北及大江南北的各大一钱场。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武工队队长的身份兼任广西柳江百朋、进德两区的区委书记,在广西参加了3年剿匪战斗。
梁信只念过几年小学,但他从小喜欢听故事、评书,对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1953年,他调到中南军区,开始从事专业创作。
1958年夏在海南采风期间,梁信创作出了日后影响了几代人的著名电影剧本《琼岛英雄花》,后改名为《红色娘子军》。据梁信后来透露,从1958年在琼崖写出初稿,到1960年初最后定稿,三年间他始终在修改剧本的结尾。剧本完成后打印出了六份,其中五份被分别寄往天马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江南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天马厂文学部资深老艺术家沈寂只看了半部剧本,就将剧本推荐给了谢晋。谢晋通宵不眠将剧本读了两遍,一早即直奔厂长办公室,请求拍摄《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拍成电影后,获得中国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亚非电影节万隆奖、捷克斯洛伐克罗维·发利最佳编剧奖。影片正式放映后风靡全国,大江南北迅速掀起一阵“娘子军热”。也正因为这次合作,梁信和谢晋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梁信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广东省鲁迅文学奖。除了代表作《红色娘子军》,他还创作了《碧海丹心》《从奴隶到将军》《南海长城》《特殊任务》等经典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
《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的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梁老在《从生活到创作》一文中曾透露,剧本中的吴琼花是从三方面的生活素材里选择、集中、演变而成的。
1947年在东北学习时,他听到了三位女同志的故事。她们的出身分别是童养媳、丫头和在孤儿院长大的孤儿。其中一位先后逃跑了十几次,地主挖空心思设计的“金木水火土”五刑,她都受过。从那时起,他的脑子里就留下了一双难忘的眼睛,就像剧本中描写的吴琼花的那双眼睛:火辣辣的,燃烧着刻骨的仇恨,与旧社会势不两立。
1953年梁信到广州工作后不久,就开始着手搜集海南早期党的领导干部刘秋菊的生平事迹。1958年,他到了海南,又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位娘子军烈士的事迹。这位烈士平生爱憎分明,留下了许多鲜活的故事。
构成吴琼花的这三方面素材,被一条阶级感情的红线联系在了一起。梁信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在艰苦的年代,那些年轻女孩在部队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很感动,就把她们糅合在了一起。”这些人物有共性,也有个性,“合成”了《红色娘子军》中主人公的雏形。
《红色娘子军》初稿写了多久?梁老曾回忆:“我在海南岛一间放杂物的小屋里写了四天四夜。为什么写得这么快?就是因为人物长期以来已经活在我脑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