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最像人生

2017-12-29韩松落

智族GQ 2017年2期

这几年,每到春节,必然有《西游记》电影上映。起初我有点疑惑,选择春节档期放卅“西游”电影。会不会犯中国人的忌讳,不过,把《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官》、《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路看下来就明白了,虽然“西游”故事与怪力乱神有涉,但终归还是符合中国人的年节心理。—方面,它的主题是扫除—切害人虫,取得真经,走向祥云缭绕之境;另—方面,它热闹、有动作性。老少咸宜,连《红楼梦》里的贾母也喜欢,宝钗生日宴上,宝钗替贾母点的正是《大闹天官》。

春节上映的“西游”电影,恰好就在这两个方面做文章。

郑保瑞的那几部,是冲着热闹去的,上天入地。翻云卷霧。周星驰的那几部,则是冲着除害安良魔慰心灵去的。内向一点的人,大概会喜欢周星驰的凋凋,他总选些有幽闭特质的地方来展开故事,这让他的电影,有种小童话的感觉,即便拍“西游”故事也不例外:山明水净的小地方,街巷里长着几簇粉红的桃花,人们木着脸,在街道上穿行。到了晚上,一盏一盏的灯笼挂在门前,又明丽又富足,突然就出了妖魔,人们昨咋呼呼地,耳语着,呼喊着,—到妖风吹过,就赶紧吹熄了灯,全家挤在窗前,紧张地往外看,很严肃,又很不当真,有种戏剧化的恐慌,正人心惶惶的时候,唐僧师徒路过,平息了妖魔祸乱,师徒四人也从中获取了人生的真意,或者爱情,或者成长,但每次成长都很小,因为,西游路很长,不能—下就成长到尽。

也正是因为不能一次就完成成长,一次就获得人生真意,一次就取得真经,“西游”的过程就必须无限拉长。这也是吴承恩小说《西游记》,在众多西游故事里最终脱颖而出的原因——它汇集了这个故事的一切心得一切可能,它在结构上,和现今的网络小说不谋而合。那是—种被称作“蜈蚣体”的创作方法,用一节节蜈蚣身体似的故事堆积出长篇小说的长度和厚度。

唐僧、孙悟空等等主要^物的性格和命运,在故事的准备阶段,就已经完成了,他们路途中的经历,是不停的反复,对他们性格的影响,量大于质。但又非要有这个量不可。那种命运感苍茫的感觉,必须要靠量堆出来,人和神之间的距离之遥远,也必须要用量来累积。

一个又一个的妖怪故事,充填了人和神之间的时间。所以,由《西游记》衍生出来的电影、电视剧、戏曲,更偏爱取经路途展开之前的故事,此后的八十—难中,只有“白骨精”、“女儿国”、“蜘蛛精”等等段落。因其戏剧性,因女性角色的加入。而获得青睐。其它的段落,其它的妖怪,是一个又—个黄风怪的变种。但这反而给后来者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后来的创作者大可以仿效这种故事延展手段,设想出更多的妖魔鬼隆。

这正是优质IP应有的特征,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能制造出种种变体。所以,以《西游记》故事为灵感的影视剧,满坑满谷,它甚至还有了影视板块领头羊的意味,在每一次影视浪潮起涨之前,必然会有《西游记》题材的影视剧出现。这几年也是如此,已经拍出来的就不说了。已经立项或者开始制作的,还有《西游,盘丝洞》《西游记之女儿国》、《悟空传》、《三借芭蕉扇》……随便数下来,有十几部之多。

“西游”故事之所以能够讲述几百年,固然是因为它作为优质故事的特质:丰厚的想象力,新颖的创意,鲜明的人物性格,可以无限扩容无限追加的结构。宗教思想,以及动作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太像人生了。有强烈的象征慈宁宫,在若干一二线古典小说,它是少数可以作为人生提喻的小说之一。

《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列传》那些,本来就是人生;《三国演义》、《水浒传》,直男癌特征明显,看起来大、壮、烈,有政治有谋略,实际上小、封闭、自得;《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那些。体量又不够。只有《西游记》和一系列衍生品,例如《西游补》,特别像人生,有人生的长度,有人生的漫无止境感,磨难—个接—个,每—个都没有什么不同,它也有人生的宗教感和人生的最高隐喻:走到最后,获取人生的意义。

这也是从七岁开始,我一直在读《西游记》和衍生故事的原因。七岁那年。我要父亲给我买下一整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的当天,我带着它去了父亲单位设在沙漠边的机械仓库,坐在废弃的机器和荒草间,读几段,望望远处的荒漠,因为它有—种让人必须遥望、必须胡思乱想的能量。

它也一直给我力量,它给出了人生的答案,而目并不指向虚无。除了没头没脑地走下去,人生没有别的活路。

吴承恩的《西游记》在结构上和现今的网络小说不谋而合,用一节节蜈蚣身体似的故事堆积出长篇小说的长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