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017-12-29田朴珺
巴菲特:股东大会外的普通一天
5月6日,奥马哈阳光明媚。
这座内布拉斯加城市具有典型的美国中西部风格:质朴,宁静,密苏里河风吹过,隐约弥漫着一种苍凉。市内中心区只有几座零散的高楼,晚上五点钟左右,街上的商店基本就关门了。相比于纽约这种大都会,这里的交通不便利,从洛杉矶飞过来还需要转一次机。但是,在每年五月的某个周末,它的上空每天会有上百架私人飞机飞过。世界各地的富豪、精英、投资者都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人而来。
每年一届的巴菲特股东大会,颇具“朝圣”意味。
曾经的一个故事:一位理财经理去股东大会,他的妻子惊讶地问:“你要花1000美元去那里,仅仅就为了听他讲话?”经理想了想回答:“就像教徒要去教堂一样。”
今年是第52届股东大会,有消息说这也是巴菲特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届。对于这种说法,老爷子用自己一如既往的“巴氏幽默”回应:“我不确定。但我现在身体感觉不错,而且我的医生可没说明年不行。”
今年会议地址是市区内的CenturyLink中心,开幕前一天,我在会场周边散步时,感觉这里还是空空荡荡,但在5号夜里,一些粉丝就开始排队,到了6日凌晨三点多,场外就已经人山人海了。市内的酒店也早就被定满,据说离会场最近的希尔顿酒店房间提前一年就已经被预定,而且事先还要经过巴菲特办公室的批准。我的一个朋友还在朋友圈开玩笑:这天如果谁不在股东大会现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成功人士!
但不論外界怎么宣传和炒作股东大会的含金量,有些“画风违和”的是,大会现场却很朴素。
一进会议中心大门,就能看见很多巴菲特所投资公司的商品。但其中一辆展品汽车竟然连个展台都没有,感觉就是司机开进来后直接随便停在了大厅里。其他小型物件,如厨具、家具等,也都简简单单地摆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展位里,没有任何精致的包装和噱头。大家也随意拣拣看看,简直就像是在逛一个家居大卖场。刚开始我还觉得大会组织方也忒“不讲究”了吧,但再回想起在美国参加过的其他商业活动,大概也都是如此,不论什么档次和规格,布置都很简单、务实、没那么多繁文缛节。这也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精神所在。
会场里的座席安排也不复杂,大概分两类:一类是普通观众区,另一类就是VIP区域。这个区域一部分属于他投的重要公司股东和嘉宾,大概几十个人;另一部分属于本公司人员的家属,也是几十人左右。但在几年之前,“家属区”也是没有的,如果想参加会议,总裁的亲戚也得自己排队。家属区里还坐着不少巴菲特的老朋友。老爷子是个念旧的人,例如他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是打桥牌,牌桌上很多都是一起玩了几十年的老牌搭子。
会议现场设有十一个提问点,任何人如果想提问,都要八点钟去排队。我特意问过现场工作人员,他们说靠近主席台的位置提问人数会多一些,被抽取的概率是二十分之一左右,因为这个区域的人很多和公司有业务关系,所以大家的想法和观点也会比较多。位置较高一点的多是普通观众,被抽取的概率约是六比一。
上午八点半,会议正式开始。
主角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两位老爷子加起来一百八十岁,但全程下来七个多小时,竟没有疲态。两人在台上就像说相声的,经常是巴菲特逗哏般地侃侃而谈大一段,然后芒老爷子声音平静地捧一句:I agree withthat。好玩极了。
在现实中两人也是如此,谈判时常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他们俩性格不尽相同,巴菲特外向,健谈;芒格沉稳,情绪不好时一句话也不说。但两个人的精神高度默契,共事几十年下来,竟从来没红过脸,而公司多年来发展这么好,也从侧面印证这个说法。
巴菲特一天要喝五罐可乐,尤其喜欢樱桃味的。但有意思的是,主席台上摆着的杯子他和芒格谁也没用,而是拿起可乐罐直接喝:他喝的是原装的(果然如医生所说:没有糖尿病),芒格喝的是DietCoke,亮眼的商标始终露出在镜头里。而且芒格在会场之外也是糖不离口,他们自己的品牌See’s糖果非常之甜,我尝了—块就觉得胸得慌,但老芒居然能一直吃。
为了给自家商品打广告,大家真的都还蛮拼的。
再说句题外话:芒老爷子看着严肃,但其实和巴菲特一样,也是做事认真而且有些孩子气的人。他在放松的场合中嘴里也是各种段子不断,并且同样热衷慈善事业,最近几年还投资过学校。但他不是把钱捐了就完事,而是“好人做到底”,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亲自画教学楼的草图,简直把自己当成工程师了。
敬业的人,做事认真果然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回到现场,另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是比尔.盖茨。
作为全场乃至全世界唯一比巴菲特还富有的人,他居然坐在家属区里认认真真听了一天,并且不停做笔记。
他和巴菲特身上其实都有一种典型的“清教徒气质”:勤奋工作,疏于物质,最终将财富回馈社会。他俩的友谊可以维持这么多年,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对于金钱的认知,而是这种^生观层面的价值取向。
媒体往往会“神化”一个人,巴菲特也不例外。但对我来说,他有两点是让我由衷敬佩的:
巴菲特自称最突出的优点是注意力。他的女儿评价:让父亲从专注的工作中抬头看你一眼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样一个诱惑颇多的年代里,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不容易,在前进的过程中,能守住底线就更难上加难,尤其是在投资这种遍地机会和陷阱的领域。
二是他待人时的真诚与平实。不论言行举止,衣着打扮,走在街上你根本不会觉得他是世界首富,而是邻家退休的中产阶级老爷爷。对,就是《飞屋环游记》里那个。
5月7日的早餐会,巴菲特又与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三成熟的牛排,配上炸土豆丝饼,对他来说就是很丰盛的一餐了。他爱吃的东西都很平民化:汉堡包,可乐,冰淇淋,See’s公司生产的花生糖。他有典型美国中西部人的性格,质朴里透着一股豪爽,媒体调侃他为“乡巴佬”时,他一点也不生气。
巴菲特与人握手时也很“实在”。他不是场面上应付事儿地把手过去随便碰一下,而是实打实地用力握住你,就像见到一个老朋友那样热情。还有件事儿是他上一次来中国,有一天在饭店里吃饭,包括服务员在内很多人都想和他合影。如果换作其他世界级富豪,或是性格使然,或是身份所限,可能不会答应所有人的要求。但巴菲特不会如此。他不仅和大家合了影,而且插科打诨,耍宝卖萌,时不时地做一个鬼脸逗大家开心。
“如果能让每个人都快乐,我自己辛苦一些又有什么呢?”
想想还是挺让人感动的。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巴菲特的智商高是一方面,而他的情商也让自己与世界彼此温柔相待。
闲暇之余,我走进过巴菲特家所在的社区。他的房子也并不特别,没有高不可攀的围墙,没有成群结队的保镖,只是门前种了几棵树,还有个类似屏风的东西,完全不像戒备森严的“豪门”。巴菲特说当初买的时候花了三万多美元,但如果投到股市上的话,现在可能就赚了100亿了。
“换个大房子?那我现在应该以多少钱卖掉它?打個折我都等于亏了几十亿,不划算。所以凑合住着吧。”
这是典型的巴菲特思维:相比于钱本身,他更享受赚的过程。对一个数字天才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投资游戏。类似的事是他的妻子曾花一万五千美元装修室内,他马上心疼地说:“你知道如果把这笔钱投到股市上,二十年后能赚多少吗?”
上一次来中国时,他花了7000多人民币买西服。不算很便宜?但这可是12件的总价!老爷子说了:我穿着合身,舒服,价格便宜,这就挺好了。至于样子,无所谓吧。他投资的很多产品也是这样,如果从审美和艺术角度讲,甚至还有点“土”,但他更看重的是回报率和市场,赚不赚钱比美不美观更重要。
诚然,巴菲特是“财富超人”,很多人都想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但将心比心地说:你会如此“节俭”地过日子吗?人人都会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吗?
或许,见仁见智吧。
股东大会之后,太阳照样升起,股市依旧开盘,巴菲特Old School的日子也会一如平常:他的家人依然会在商场打折时搬几大箱可乐回来,早晨,他也依然会穿上普通的衣服,开着家用轿车,走那条同样的路,经过麦当劳。如果你恰好也在此刻上班,或许就会遇到他,没准还能有机会和他—起吃一顿。巴菲特的午餐价值不菲,最高可达345万美元,但他的早餐永远只有三种价位。
“317美元可以买到培根、鸡蛋和芝士饼干。如果早上股票跌了的话,我会改吃295美元的汉堡。倘若最近股市都不那么繁荣,我就选择2.61美元的。”巴菲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