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如何思?
2017-12-29李晓静
法国诗人保罗·瓦雷里曾说,人们在阅读现代作品时经常会感到困惑,不知该关注创作本身呢,还是该关注创作的审美效果。在我看来,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现代诗在探索现代世界的复杂情形时,并没有为我们展示一个完美的结论,而是如德国画家保罗·克利所说,现代诗歌想把诗歌的思维过程也放进一首诗的最终审美形态。
风荷的诗,将古典诗歌了无痕迹地化用,读来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婉约清雅,耐人寻味。《说诗》用独白型的语调娓娓道来。诗的开头“你一眼就瞥见了/我的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沟通对话的场景,我的诗歌激起的浪花在“你”面前只是小儿女的情状。要学李清照的大境界,既能谱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也能“寻寻觅觅”勾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多情与哀愁。诗歌不仅要在收尾处画龙点睛,隽永有韵外之致,还要表达我的情感与哀思,喜我之喜,忧我所忧。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境界遂深。是的,诗还可以是鸟飞翔的弧度,是九省通衢的四通八达,是爱的起伏,或是牙齿的阵痛,具体或者抽象,都是波涛式起伏无定而又连绵不断的。从对我“断流的章节”的“小”的反思,至最后诗的境界的飞跃,诗人为我们展示了她思维聚合的过程。
熊魁的《当时光把生命快递给我》,意义深远,是诗人对生与死这个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宏大命题的思考。他将生与死的过程建构为时光把生命快递的过程,抽象变为具体,产生了一个很新鲜的情景移位。当生命经历过一番油盐酱醋的浸泡,太阳的翻晒,月亮的打霜,秋风拧干,雪刀的刮毒,死亡便悄然而至。人生的过程就是这样被封口,投递,打开,永恒轮回,不断交替。这几句节奏紧凑,仿佛鼓点一般,使我们联想到快递线上来来往往的产品,诗歌的情绪渐渐张开。然而接下来诗人又否定了自己,人的生命不是信函,而是贴在函件上的邮票,函件送达,生命死亡。这里就又产生了新的情景移位,同样是生命和时光,诗人用轻松的口吻消解了它的沉重,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意义和诠释。最后诗的笔触落在“我”的身上,變得丰满而有血有肉。“我因失敬畏心,无节制砍伐这么多文字/而成戴罪之身”,诗人真的失去敬畏心了吗?恰恰相反,诗人的使命感使他对于文字无比敬畏,正是因为敬畏,才会对文字负责。这种悖论,使诗歌的张力更为饱满。面对已经预见的死亡,诗人无奈中有着从容不迫的淡定,离开穹隆结顶的出租屋,离开现实生活的窘境,回到母亲鲜红温润的子宫。具象的子宫,是生命之始,亦是生命之终,是死亡的归宿,也是新生的摇篮,境界又扩大了。整首诗从生死到大小,从抽象到具体,呈一个闭合的圆型结构,是诗人思考生命与死亡的过程。
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表露。丛文的《墓志铭》,短短六行,用独白型的语调缓缓倾诉自己对生命最后的追求与诠释。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对于自己一生的回顾,不是恨,不是遗憾,不是了不起的功业,而是爱。于诗人而言,一个工整、端庄的人是最重要的肯定,是对自己毕生的总结。对读者来说,提前预知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诗歌用从容不迫、不疾不徐的节奏消解了死亡的沉重。诗歌像是猜谜一样,我们猜测向右的刻痕,想象这两道深重的刻痕组成的字,最后被诗人一层一层揭晓,而这解答只有历经沧桑的人才会于人生的砥砺中慢慢领会。这首诗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他用字的笔画和结构作为诗歌的顺序,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解密的过程。
这三首诗歌共通的地方就是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展示了诗如何思的方式。《说诗》是对于如何写好一首诗的思考,《当时光把生命快递给我》和《墓志铭》是对于生死的追问与诠释,诗人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写入诗中,我们跟随着诗人跳跃又连绵的思维一起见证了诗歌的展开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