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归宿之地
2017-12-29Zebra
世界那么大,有一些角落、一些城市甚至一些国家,注定要和某些千万里外行游至此的旅人的名字长久地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无可名状的奇妙情缘。很难说清楚,究竟是一次旅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还是他们用一生时间,去影响着一个地方。
凯伦·布里克森
@肯尼亚
站在凯伦庄园的草地已仰望那棵一百多岁的火焰树一它见证了一段如火焰一样炽烈的爱情。如今相爱的人已经逝去,但这树顶艳红的花朵依然如火焰一样在燃烧。
1914年,凯伦随丈夫一起来到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1918年,凯伦结识了英国猎手丹尼斯芬奇哈顿。
1921年,凯伦同丈夫分居,接过农场的管理权。1931年,丹尼斯坠机身亡。丹尼斯死去的那一年,凯伦卖掉庄园和所有的家具,孤身返回丹麦,从此再没回过非洲。回到丹麦6年后,凯伦在非洲所遭遇的一切“化蛹成蝶”,变成世人皆知的作品《走出非洲》,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的电影《走出非洲》问世时,影片中肯尼亚雄浑壮丽的风景让这片土地令更多的人所向往。凯伦把她的婚姻、爱情、庄园和回忆留在了这里,虽然她已“走出非洲”,但她却从未离开。
海明威
@哈瓦那
1928年,海明威带着他的第二任妻子首次路过古巴。五年后,海明威重返这座加勒比海的岛屿,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为海明威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一生名誉的《老人与海》,正是他从哈瓦那希科马尔的一位渔夫身上获得灵感而写就的佳作。或许是受到当年浪漫的革命情怀所影响,海明威也把他的英雄主义情结倾注在作品中的老漁夫身上。
有人问海明威为何选择定居古巴,他说:“我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这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这里有清爽明亮的早晨,有奇异的鸟,有西班牙情调的街道和美酒,有黑眼珠里蕴满热情的古巴女郎。”
海明威在哈瓦那最初的栖身之所,是老城区的“两个世界”饭店。这座繁华地段的殖民地建筑如今成了四星级酒店,属于海明威的511房间依然保留着原貌。假如你前来参观,请放低声音,以免扰了海明威的清梦。
达尔文
@加拉帕戈斯
当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勘探船环球航行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意识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停留考察的那一个多月,会成为他日后“与上帝分手”的起点。正是在这里,达尔文从当地的鸣雀身上得到灵感的缪斯,进而完成了他的《物种起源》。从此,我们看待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视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造物主”其实就是大自然本身。
这就是浩瀚太平洋东部的一片小岛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
今天,游客们追随达尔文的脚步踏上加拉帕戈斯,造访蓝色脚掌的鲣鸟、海鬣蜥、象龟、达尔文雀……神奇而独特的动物依然是这里最打动人心的画面。
伊夫圣罗兰
@马拉喀什
伊夫圣罗兰的一生有许多情人,而陪伴他到人生终点的只有两个,一个自然是皮埃尔·贝尔热,另一个则是马拉喀什。从1966年第一次来到马拉喀什,伊夫圣罗兰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座沙漠中的迷人城市。到1980年,伊夫圣罗兰在马拉喀什买下了一座已故画家留下的花园别墅,这里就成了他每年度假,到退休隐居,直至走完人生旅程的家。
斯人已逝,他留下的这座神秘花园已成为马拉喀什最具人气的景点。这座1920年代装饰派艺术风格的花园里,种植了大量珍奇植物,尤其是各种热带仙人掌。让人沉溺的“马若尔蓝”主色调,装扮了别墅、花瓶、墙壁、水池……充满魅惑。今年秋天,一座纪念伊圣罗兰的博物馆将在马拉喀什落成。皮埃尔曾经在伊夫圣罗兰临终前动情地说:“我们现在要分别了,但有一天,我会和你一起。我想他们心中的天堂,或许也长得很像马拉喀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