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游观察
2017-12-29
《悦游》的编辑从不同角度来剖析旅游业,和你分享行业的变化趋势。
¥1,000
Airbnb半数的“在地导览”项目定价在1.000元人民币以下,也有高达3.000元的体验项目。
Airbnb的中国冒险
by黄四
黄四的线上实验室主理人,对酒店业新型业态尤其感兴趣,活跃于Le Miami、Pure等国际专业展会论坛。
自从去年Airbnb(爱彼迎)提出“Don’t go there,live there!”的口号后,Airbnb就致力于从—个共享全球住宿的平台转变为旅行生活,乃至在地生活的超级“导演”。去年Airbnb已经在海外超过十二个国家和城市发布了“在地导览”项目,旅行者可以在Airbnb的平台上预订短则半天、长则三日的目的地体验。向导包括厨师、艺术家、设计师等。当然,这个共享经济巨无霸的野心不止于此,去年就传闻Airbnb在内测新的App,将结合房屋预订、当地导览、餐厅预订等功能,而今年的传闻是Airbnb要囊括航班预订,换句话说,Airbnb要成为“旅途一站式采购”的超大平台。前段时间,空降上海的Airbnb全球CEO Brian Chesky也明确了“在地导览”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并以上海作为首站。
虽然,Airbnb已经和餐厅预订App Resy以及聚会App Meetup等商务伙伴展开了战略合作,但在“当地导览”项目上,Airbnb依
70,000
目前Airbnb在国内房源大约是七万个,是去年的三倍。
旧仰仗的是“友善、开放,且有责任心”的个人。从Airbnb目前的数据来看,提供“导览服务”的个人往往还是更年轻的一代。“因为他们有更灵活的生活方式,也愿意在经济层面上做一些冒险,甚至以此作为一种新的创业可能。”但涉及“在地导览”项目时,旅途中的安全、导览的专业性,以及遇见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处理能力都让人不免为这个新冒险打上问号。
当然,在过去的近九年里,Airbnb尽可能地将这个非标准化产品变得“标准”,用户身份认证、房东教育体系、一年一度的房东大会和颁奖典礼、24小时在线的投诉中心等都是“标准化”的—部分。而就“在地导览”项目而言,Brian认为,他们将更为谨慎地开展这项业务,首批开展这项业务的上海房东不到五十位,小规模的试验才能确保及时的调整。
这几年国内市场上有“小猪短租”“住百家”等平台的竞争。Airbnb的优势可能更多在于整台国际的优势,让国际客人入住中国人家,或是让中国旅行者在国外预订到优质的房源,而至于中国的本土市场,爱彼迎的中国化才刚刚开始。
米其林、厨师帽和BEST 50
by Seraph
编辑部的吃喝担当,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好餐厅和好酒庄之间跑跑。爱锅碗瓢盆,也爱摆弄餐桌。
前不久,2017年度“全球50佳餐厅”(The Worn’s 50 Best Restaurants)的榜单一出,我朋友圈内参与墨尔本颁奖礼的小伙伴们纷纷抱着自己爱慕的厨师激动得双腿发抖,这一幕让我开始思索,我们从什么时候爱上大厨的?
在国内,很多人对“名厨”的认知往往都是从“米其林星级厨师”开始的。明白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宣传手段,因为打从1920年第—本《米其林指南》诞生,评的就是餐厅而不是厨师。去年9月21日,《米其林指南上海2017》发布。紧接着在11月9日,首尔又被插上了红色小旗。米其林如此频繁地在亚洲动作,可见这方土地上的美食越来越受关注。事实上,米其林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步伐显颇为谨慎。以其尚未踏足的澳大利亚为例,它首先要挑战的是本土的评选体系“厨师帽奖”(Chef Hat Awards)。这个奖项诞生于1977年,初衷是致敬米其林,评选规则几乎一样:匿名且付费用餐的观察员、独立的打分制度,甚至连表现形式也颇为相近——三颗星星对应三顶厨师帽,但米其林更强调厨师个人风格。这两个体系都只专注于食物,而餐厅环境和服务则体现在“刀叉”的符号中。
相比起来,“全球50佳餐厅”显得随性一些。它按地理将世界划分为26个区块,每个区块由包括主席在内的40位评委组成。评委会涵盖了厨师、美食记者,每年会替换25%的新鲜血液。评委将拥有的十票投给在过去18个月中吃到的餐厅,四家为自己所属区域外的餐厅。同时,榜单对餐厅的评分没有具体限制,个人偏好、饮食潮流和区块地位在—定程度上影响了餐厅在榜单上的沉浮,但总的来说,每年榜单变化不大。偶尔也有例外,今年,YannickAlleno写来邮件说,他在巴黎的Pavilion Ledoyen餐厅从去年的第72位跃至第31位。“这个进步反映了法国美食正在赢回它在国际美食领域的公正待遇。”Yannick总结。
NO.1
位列2017年“全球50佳餐厅”榜单之首的是纽约的Eleven Madison Park,2016年它还盘踞在“老三”的位置上。
请系好安全带
by西瓜
对航空和邮轮两个行业有持续观察,希望从更多的
侧面和细节进行报道。
人人都知道的事实是,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北极熊觅食变得困难,对航空业的影响,则多数人没概念。最近几年,科学家有了令人恐慌的发现:由于气候变化,高空气流的扰动是以往的两三倍。具体数据是:中度扰动增加了94%,强烈扰动高达127%,而最剧烈的扰动增加了149%。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跨洋飞行时,遭遇颠簸变得似家常便饭,你可能需要更强大的神经来适应这一现象:飞机出现短暂的失重:乘客们有的开始痛哭:有的在呕吐:尚未收掉的咖啡灑落:行李滑落:来不及坐下的客人摔倒。但扰流增多并不等于伤害增多。FAA有数据表明,在过去十年,困扰流而受伤的乘客和机组人员为391人,而在之前的十年,受伤人数高达成百至上千人。
颠簸次数的增加对精神紧张的客人是个巨大的考验,他们会不停地想,我能否活着回来?而让大多数乘客担心的是:遇到强气流时,飞机会不会从高空掉下来?对机长而言,扰流甚至不是安全问题。波音试飞员海瑟罗斯就曾在采访中表示:试飞员是很期待坏天气的,他们会故意寻找极端的天气和地理区间来对飞机进行测试。
作为乘客中的一员,我们能做什么呢7首先,全程系好安全带;其次,夏天气温上升会增加气流的不稳定性,因此尽量选早航班;再者,选择靠机翼的座位,中间位置的稳定性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