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首语

2017-12-29

安邸AD 2017年4期

质朴

春天里的第一次出差,去广州参加设计师林菁为父亲准备了两年多的艺术回顾展。林菁有个身为雕塑家的父亲,英年早逝,周围的朋友很少有人见过,甚至都很少聊到过他的作品、他的往事,林菁也从来不提……难道那已经是两年多以前?记得那次聊天,林菁提起她计划好好整理下父亲的作品,做个展览。

平时我们各忙各的,她常跑广州,也偶尔在微信上抛抛父亲的作品,透着一种作为女儿都唏嘘hold不住的惊讶与赞叹!展览前看了一个她和朋友为父亲做的纪录片,那个年代能留下如此多影像记载的人不多,因为他做了南京雨花台的烈士群像,还做了海南一景“鹿回头”……这样的整理工作也真不容易,各个雕塑分布在四面八方,全部瞻仰一遍,就需要多少时间和路途上的颠簸!而纪录片里有意拍摄了很多这些雕像周边的真实人群,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理解公共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能如此近距離地走近百姓的生活,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大艺术!

展览里看到一些大型雕塑的小样,一个雕塑往往要做几次小样,有的竟相当不同,从中去体会艺术家的思路,非常有趣。而这些小样才只是展览的一小部分。大量普通人的头像是林毓豪先生作品的另一大脉胳,广东话叫“泥公仔”。听起来,林先生无时无刻不在给身边的人塑像,塑像前先交朋友,了解了人,才抓得到“神”!众多“泥公仔”成为大型公共雕塑的补充,共同将林先生与“人”鲜活地连在了一起。大家热烈讨论着林先生作品里的“泥性”,这“泥”字里面裹着质朴,抹出激情与执着的力度,滑出浪漫,升华出情感的温度……

展览取名“质朴与温度”。如果没有同样做艺术、做设计的女儿的参与,整个展览可能不会有如此好的梳理与呈现。也听说不少艺术圈朋友都为这次展览默默帮忙,又从中各自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心灵触碰。林菁说,是父亲的“质朴”将大家聚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心的温度。

这期杂志,我们以“惜‘旧’如金”为主题,呈现出从物件到空间再到建筑……方方面面新旧沿承的美,而我的这趟广州“质朴”之旅,应该更算是一场新旧融合的大戏,撞击心灵,融化在广州3月那郁郁葱葱的温润空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