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镇馆的石犀有点萌
2017-12-29成都博物馆
石犀身份考证
古人相信犀牛有一种分水能力。因为犀牛的主角长在鼻子上,下水游泳时,如果速度够快,水波会向两边明显分开,好像劈波分浪一样。“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太平御览》有记载:“温峤还武昌,至牛渚矶。云其水多怪物,遂燬犀角而照之,见奇形异状,或朱衣,乘车马。峤梦人曰:‘与君幽明道别,何苦相照?’”古人认为,把犀牛角点燃,可以照见水中的牛鬼蛇神,如果让犀牛站在岸边,任何水精当然就不敢兴妖作怪了。因此,石犀立在河边镇水,就是非常自然的事。
有一些文献记载李冰担任蜀郡太守期间,曾建造五头石犀以镇压水精。如《华阳国志》中“(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又如,《水经注》:“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入蜀,自广都令轻骑先徃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一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沈之于渊也。”《艺文类聚》也曾记载:“《蜀王本纪》曰: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
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成都博物馆的这头石犀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头石犀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头石犀与李冰治水是一个体系的,兼具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镇水神兽的功能。
千年后石犀重现人间
2012年8月,四川大剧院考古工地正式开工。为配合四川大剧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原天府广场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2年12月16日,经过考古队发掘,石兽露出真容,它形似犀牛,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层,为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状,侧身掩埋于坑内,头东尾西,耳朵、眼睛、下颌及鼻部雕刻简练,风格粗犷。莫名让人觉得可爱的外表让市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萌牛牛”。
根據层位关系和坑内共存遗物的时代特征,专家初步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蜀汉末至西晋,制作和使用年代当在秦汉时期,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
这只“萌牛牛”石犀可是几经波折,才能重现人间的。上世纪70年代,钟楼破土动工,石兽初现。但由于条件限制,被原地回填,继续尘封近40年。直到2010年,代表一代人记忆的钟楼拆除,“天府广场钟楼基脚埋着石兽”再次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2013年1月,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石兽才逐渐露出真容。
“美容”后石犀与市民见面
石犀刚出土时,全身是“病”,令人揪心。表面被钢筋混凝土覆盖,其余部位有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缺失等多种病害,情况之复杂,保护难度之大,实属罕见。文保专家专门为它量身定制了一套保护方案:第一步,用人工机械清理混凝土:机械清除表面覆盖的大部分混凝土后,改用人工砂磨面积较小、覆盖层较薄的部位。第二步,搭建保护棚:防止太阳直射、酸雨、冰雪对文物的损害。第三步,石兽“翻身”:启用了大型吊车,为重达8.5吨的石兽“翻身”。在装吊过程中,为保护文物不受损伤,文保人员用厚棉被对文物本体进行了包裹。“翻身”文保人员对石兽右侧使用毛刷、竹刀等工具对石兽右侧表面进行了细致清理。第四步,“面膜”脱盐:用湿纸浆或者湿宣纸,吸附在石兽表面,等石兽体内的盐分富集出来,凝固在“面膜”的表层。每天需要不停地更换纸张,大量的可溶盐分就会被迁移出来。脱盐成功后,针对文物的风化、粉化病害对其进行加固。后期还对固化后的石兽进行有依据的局部修补,力求呈现最真实的文物原貌。
现在,在成都博物馆“九天开出一成都”展厅中,市民可以见到这个 “萌萌哒”的石犀,它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以石犀为原型开发的茶宠、扇子、冰箱贴、徽章等文创产品,也深受大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