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鸿儒魏了翁 政学武艺名节全
2017-12-29王兴国
成都历代名臣、武将、文人高士难以胜数,其中一些可谓家喻户晓,但也有人在后世知晓度不高,如蒲江魏了翁。身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一代名臣、书法家,他的声名事迹在蒲江当地或还有人了解,但在大成都范围内却被人遗忘。作为成都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魏了翁应当被更多市民知晓并记住。
善陈直言的名臣良将
魏了翁1178年生于蒲江。据说,幼时的魏了翁聪明好学,幼时从兄长们入学,并显得少年老成。稍长后,他的聪明才智很快显现出来,可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被乡里称为神童。15岁时,他就写出了很有水平而震惊乡里的《韩愈论》一文。
魏了翁家族一门好学成风并诞生了七位进士,在蒲江乃至成都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书香门第、文人世家。魏了翁少时亦由科举进入仕途,其人可谓文、武、艺三全,是一代名臣良将、硕学鸿儒。他一生辗转四川多地、京城及湖南、湖北、江苏等地为官,最高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
魏了翁为官正直廉明,善陈直言,处理政事总以教育感化百姓为主。在任广汉知州时,他见到当地百姓生活甚苦,便想办法制定政策免除穷苦百姓拖欠的赋税。后来,魏了翁转任眉州知州,礼贤下士,既尊敬德行高尚的老人,又提拔年轻有为之士,利民之事,知无不为。不久便使当地士人信服,民风为之一变,其政绩也名闻朝野。在潼川路任职时,他又多次向朝廷请赐表彰理学大师周敦颐等人,为学者树立风范,极大地提升了理学派的声望,为宋以后理学独尊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此外,魏了翁在各地方为官及入朝后,经常询察民情,见一些高官显贵大权独揽,废法纪,致政权腐败的情况,他多次向皇帝上疏请求整顿朝纲。1224年,魏了翁任起居舍人,掌记录皇帝言行和国家大事,他一再对皇帝谏言,政事变化要依人心向背,应遵从天命,严守法令,集思广益。理宗执掌天下后,据说不是夏季天空却有雷电之声,因而内心终日不安宁。魏了翁趁此进言,“天子之心安宁的道理在于天。陛下內心不安宁寻求解脱,那么对天地就要像对待母亲那样,召见群臣要亲切,做事情都要探求事情的反面,国家才能巩固,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如果皇上态度不明,社会风气浮浅庸俗,那朝内将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面临危难也不会有为气节而牺牲的勇将。”
1235年,魏了翁因熟知兵书、兵法而被皇帝派去督视江淮京湖军马。此时恰逢江淮督府长官去世,便把江淮府全部政务托付给魏了翁。那时又正值元军侵犯宋境,且战事失利,朝廷惊慌,便临时指派魏了翁担任边关军事指挥官。魏了翁启用有勇有谋的军事人才,重申军规,严明军纪,并身先士卒,加强练兵,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杀敌,很快就击败了元军的进攻。其后,魏了翁便被提升为朝廷最高军事长官。
1237年,魏了翁因病提出辞呈,皇帝未允并改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八月的一天,魏了翁直接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当理宗知道魏了翁去世的消息时,十分悲痛,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靖,赠秦国公。
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魏了翁一生最高的建树当数其学术与教育。他的诗文造诣很高,学术思想上极力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他融会朱熹、陆九渊的理学思想进而转到心学立场,所创学派称之为“鹤山学派”,是继“三苏”之后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影响深远的学派,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席位。他为后世留下多部文集如《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九经要义》163卷、《周易集义》《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等,词集《鹤山长短句》,诗歌收入《全宋诗》,其学术诗文成果十分丰富,对后世学术界亦有深远影响。
魏了翁在教育方面功高德远。1210年,他在回乡为父守丧期间,在家乡白鹤山筑室,兴建了鹤山书院,广泛收徒授业,一年后书院弟子参加“秋试”,四川省的前10名有8名(且含省状元)出自其门下,从此轰动四方。他在蒲江鹤山书院及附近邛州书院讲学达11年之久,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此后鹤山书院一代代维系,成了蒲江文脉的根基。后来,他在贬官和转任时又在湖南靖州、江苏苏州两地开办了鹤山书院。书院声名远播,人才辈出,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影响。至今,两地的书院都修缮并保存完好,成为当地重要的文物胜地。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授徒的业绩与影响,泽被四川、湖南、江苏多地,并为各地人民世代纪念和传播。
除为官、治学、办教育之外,魏了翁还是成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书法家,艺术成就不同凡响。关于魏了翁书法,明人陶宗仪《书史会要》和明人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均有记载和评价。特别后者称“宋人能善篆(书)者,颇多于唐,蜀魏文靖公至今为人所称”,可见其书法影响已达数百年。至今传下魏了翁的墨迹有草书《文向帖》和行书《提刑提举帖》。其行草书取法传统经典,风格纯正,结构俊美紧凑,笔画灵动潇洒,爽朗多姿,可见其洒脱自在、清新醇雅的一代大儒名士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