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使命: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2017-12-29霍伟东夏婧雯
党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充分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在新一轮的西部开放战略中,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既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托起“一带一路”整盘大棋中的关键战略节点。成都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有利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的开放力度,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以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一、成都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优势
(一)成都是国家战略节点城市。成都所处的区位决定了其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中作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战略地位。成都作为我国向西对外开放的门户,同时作为西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位置。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重点战略,从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而言,成都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向西可借“蓉欧+”铁路经“一带一路”通达欧洲;向南可借“南方丝绸之路”通向云南、广西,通达东南亚、南亚;向东可借长江经济带连通中东部省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成都具有国家中心城市优势。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依赖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与产业基础。2016年4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对成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依托重点产业支撑,借力金融支持,强化改革创新,加强区域协调,促进西部地区发展,进而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都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四川的首位城市,成都具有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前茅、技术型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等优势,且发展态势强劲,在中西部乃至全国的位势还将稳中有升。同时,伴随着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以及第三批自贸区的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都将极大地推进成都内陆开放型新高地的建设。
在“一带一路”战略开放的背景下,成渝经济区被视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势头下,成都天府新区作为成渝经济区的两核之一,将与重庆两江新区“双核共振”,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核动力”。
(三)成都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一带一路”作为促进沿线经济体互联互通的重要“面”,而自贸区则是为了降低贸易成本与企业成本的关键“点”。近日,期待已久的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终于正式公布。从主要任务和措施来看,《总体方案》共列举了24条,重点在转变政府职能、双向投资、国际贸易、金融开放创新、创新创业、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6个方面进行探索。而“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自贸区的设立,将对成都对外投资、贸易发展、制度改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第三批自贸区批示之前,成都就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行政管理精简化等方面向上海自贸区学习,推广第一、二批自贸试验区的先行经验,为今后的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奠定基础。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78家,結合自贸区建设的契机,这对世界500强企业将形成更良好的虹吸效应。政策平台与良好的经营环境使成都能吸引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参与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的建设。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自贸试验区是成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通过制度创新与平台建设,鼓励成都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直接投资活动。以自贸区建设为支点,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实现平台,成都积极落实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创新,有效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深化成都对外开放。
二、成都建设开放新高地并融入“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当好“一带一路”的服务员。可以预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未来几年是成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大好的发展形势,成都市必须要有前瞻性,要科学地、合理地和超前地规划,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既要保证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又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为成都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做好引导和服务,不仅要营造适宜的城市环境,更要深入基层,切实帮助企业和创业人员解决现实问题。
成都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要坚决贯彻落实招商引资策略,这样既能弥补本地企业资本的不足,也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市多元化发展。成都应借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东风,依托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着力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并按照《成都制造2025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产业链条,加快成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成都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政府的规划和政策侧重引导和服务功能,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和企业区位布局理论,一个好的项目落户成都,可能带动一个产业或所在区域的协同发展。因此,成都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过程中,要大力扶持重点项目和企业,以点带面,从微观层次寻求发展的突破点。
(二)发展重点战略型产业,塑造“一带一路”的胫骨。产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支撑“载体”。“一带一路”注重对产业链分工布局的优化,力主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成都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自身的产业升级需要,从七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中锁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项目,形成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深化国际产业分工,并形成与产业链配套的生产性现代化服务业体系,打造内陆开放型创新试验区。比如,以装备制造业为依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现代化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以软件、信息、生物、民用航空、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为先导,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
(三)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一带一路”的核心动力。“一带一路”战略强调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从微观层面上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才能带动企业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顺利地“走出去”,这与四川省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成都应该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川内较为先进的技术要素吸纳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与高端产业链,创新引领西部地区发展。
成都可以充分利用中央赋予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权利,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城,加强成都高端制造、军工院所、企业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军民融合带动川内以及西部其他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智力,打造成都军民融合科技創新和开放型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从而推进成都高端成长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引领西部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推动高端制造和科技产品的“走出去”。
天府新区作为国家重点的创新中心,定位于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依托天府新区和成德绵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各种创新合作园区,“多区联动”,重视对技术、知识等要素的培育和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形成可观的生产力,瞄准高附加值、低运量的先进制造业,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发展高端技术产业群。
(四)推进四川自贸区建设,提供“一带一路”的制度保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放开发结合起来,并将‘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列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如同两条“丝线”,而自贸试验区如同“珍珠”,要充分发挥两者在打造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合力作用。
为实现四川自贸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都可具体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成都应积极借鉴第一、二批自贸试验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找准成都在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定位与特点,如可依托成都双机场,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临空经济区。另一方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等应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国际营商环境并引领全球贸易规则,实现与“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