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对表发展 建设健康幸福城市

2017-12-29

先锋 2017年6期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让市民生活更幸福。为“幸福城市”建设立柱架梁,成都市卫生计生工作就是要坚持对表发展和改革创新突破,持续强化建设全民健康、医改、卫计服务、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体系“五大支撑”,推动全市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对表发展理念,以“多方受益”为导向完善医改

如何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关节点。成都市卫生计生工作秉承“两个坚持”,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把改革举措、效率充分发挥出来。

一要坚持“两个核心”全面深化医改各项工作。一方面,坚持以患者为核心。加快促进第二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逐步统一市域范围内医疗服务价格。推动医疗检验结果互认,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积极参加全省“双信封”招标采购工作,按照上级部署,做好成都“两票制”改革工作。另一方面,坚持以医务人员为核心。积极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制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選定1到2家市级医疗机构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让医务工作者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有更大获得感。同时,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以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等内涵建设为核心,在医联体100%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市级公立医院走“小综合大专科”发展模式。

二要坚持“三个回归”研究解决公立医院政府办医投入问题。坚持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医生回归看病本职、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原则,按照国家、省、市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部署,落实《成都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各项要求,推动加大公立医院政府投入保障,化解公立医院债务问题,解除公立医院加快发展的后顾之忧,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实现人民群众“病有适医”“病有良医”。

对表发展思想,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卫计服务

按照国家卫计委与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成都要抓好“两个结合”,依托“互联网+”,进一步改造就医流程,和谐医患关系,以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内涵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一要抓好科技创新和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相结合。按照国家卫计委“十三五”期间医疗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和省市要求,加强医疗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居民健康卡应用,重点抓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在“互联网+健康医疗”便民应用上取得新突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应用,大力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要抓好医疗技术服务和人民的价值追求相结合。要不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硬件再提升,推进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持续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做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深入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和“组团式”支援工作。建立完善兜底保障机制,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要继续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打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检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全程服务链。继续强化县级急救能力,确保产妇安全分娩。要积极促进家庭发展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开展流动人口“健康直通车”十进项目。持续推进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改革和生育登记改革。

对表发展战略,以“共建共享”为构架实现全民健康

把全民健康这一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将健康纳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全局,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布局医疗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城市卫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生活品质。

一要建立统筹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牵头部门,成都市卫计委将尽快组织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暨健康城市建设启动大会,推动健康融入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健康城市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和考核机制;争取出台《关于落实健康成都战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健康城市建设规划(2016-2020)》,将健康纳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全局。

二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以产业、项目、人才建设为重点,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发展战略布局医疗服务资源。重点按照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需要,着眼天府新区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健康服务业向东布局,推进健康服务业集群发展;利用好龙泉山生态底本,鼓励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华西以及省、市级大型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到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市域优质医疗资源。

三要以“细胞工程”引领健康城市建设。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为重点,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为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服务。以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为重点,完善控烟措施,落实健康体检、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包容的单位文化,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

四要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慢病防控能力,做好区(市)县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在城市重要公共场所配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自救互救设备。进一步提升艾滋病防控能力,加快推进国家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居民个人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