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构建“一核五体系”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

2017-12-29

先锋 2017年9期

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和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精神,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统揽、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一核多元、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机制,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发展治理的有效路径。

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确保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正确方向。强化地方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区(市)县党委城乡社区治理委员会,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党对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领导。发挥街道(乡镇)党(工)委的龙头作用,引导街道(乡镇)党(工)委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业主责,优化内设机构,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发挥街道(乡镇)党(工)委联接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作用。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精准聚焦社区党的建设、发展居民自治、教育引导群众、协助公共服务、统筹社会服务等职能,加强社区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参与作用,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探索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积分制度,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下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建美好家园。全市89个街道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955个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

突出区域化,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构建区域化组织架构,全面推行街道(乡镇)、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选产生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442人、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2996人。织密党的组织体系,健全街道、社区、小组(网格)、基本单元(院落、楼栋)四级组织架构,强化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单位的“兜底”功能,鼓励在有条件的业主委员会中成立党的工作小组,推行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统筹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和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党建,对流动党员、零散分布党员实行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打造“蓉城先锋”智慧网络平台,大力推行“网上党支部”“网上党员之家”“微党校”“微党课”,依托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阵地开展党组织生活,把党的工作拓展延伸到网络空间。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83.1%,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党的工作100%覆盖。

突出规范化,构建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完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机制,创设居民议事会制度,规范社区党组织领导、议事会(代表大会)决策、居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的居民群众自治运行,赋予社区党组织议题审查权、议事会召集权和全程监督权。建立健全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明确规定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职责边界和事权划分,制发“社区减负十条”和社区证明事项清单,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健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多方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学校、机关等向居民开放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完善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制定完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建立“社区法律之家”,建立居民有效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制度规范,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

突出精细化,构建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推进健全服务体系与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精准对接,普遍建立街道(乡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理布局园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站,在全国率先制发党群服务中心基本规范,设置网上办事服务平台,依托商场、超市等叠加政务服务及其他公共服务,完善延时服务和全程代办制度。推进联系服务群众与凝聚党心民心精准对接,广泛开展“蓉城先锋·党员示范行动”,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区(市)县、联系基层“双联”活动,推行“局长进大厅”和“互联网+双报到”党员志愿服务,建立“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社区制度,落实社区干部与居民“面对面”工作制度,全市7400余个党组织、近13万名党员在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与传导党的执政理念精准对接,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采取专项资金、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等方式,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空间,支持党组织健全、公益性质明确、管理规范有效的社会组织优先获取公共服务项目,让社会组织成为党在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1.4亿元,资助社会组织扶持、社工示范、社区营造等项目1150个。

突出多元化,构建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选优配强街道(乡镇)、社区党组织书记,实施“百镇千村头雁孵化工程”,制定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街道(乡镇)领导班子具体办法,建立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街道(乡镇)兼职委员制度,探索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递进培养和导师制度。建立专业化社区人才队伍,制定社区工作者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区(市)县统筹选聘、街道(乡镇)考核评价、社区管理使用,有计划选派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创设成都村政学院、城市社区学院和社会组织学院,健全社区工作者全覆盖培训体系,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学历教育培训,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健全社区人才职业化保障体系,建立社区工作者员额控制及岗位等级序列办法,建立与岗位等级和评价结果相衔接、动态调整的薪酬体系,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开展社区“最佳书记、最佳社工、最佳义工”评选,激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突出制度化,构建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推行权责清单管理制度,把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赋予街道(乡镇)、社区党组织相应的职责职权,明确干部考核、工作考核、规划编制、综合协调、检查督办权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完善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健全考核问责办法;市统一制定街道(乡镇)、社区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分级评价考核;建立健全街道(乡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履职履约双向评价机制,建立驻区单位和社区共驻共建责任双向评价机制。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完善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明责、履责、问责體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约束“微权”,治理“微腐败”。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900余件1000余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