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豆”正能量

2017-12-29

作文大王·笑话大王 2017年7期

“爱豆”,英文idol的音译,意为偶像。“爱豆”们除了引领潮流,在一些领域成为万众瞩目的人外,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正能量!在关注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使自己像他们一样善良,像他们一样自强,像他们一样拼搏…--不断前行,做更好的自己。时代需要偶像,更需要懂得挖掘和传播偶像正能量的粉丝!

各位小伙伴,你们想看到哪位自己喜欢的“爱豆”出现在这里,赶快来信告诉我们!如果你被他或她身上的优点感动过、激励过,也可以写给我们,小编和你一起传递正能量!

今天这位“爱豆”,是老叔推荐的。也许你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也许你会觉得她身上没有娱乐性,她年纪已经大得可以当大家的奶奶,她身上有种“傻气”……但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她穷极一生去守望美好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叔。老叔希望朋友们也能认识她,以后像她一样,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她,就是被称作“敦煌的女儿”的北大才女——樊锦诗。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这个江南姑娘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茫茫大漠和黑黢黢的洞窟。这一待,便是半个世纪,自此,敦煌便成了她血脉里割舍不掉的一部分。

敦煌情缘

1962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求学的樊锦诗报名到敦煌研究院实习。初次进入敦煌石窟,年轻的樊锦诗就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大美啊,满壁风动,天衣飞扬,身姿柔美的飞天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她眼前。

敦煌的美有目共睹,但在那里的生活也是实打实的苦:宿舍是一问不足20平方米的土屋,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没有水、电,更别提卫生设备。有一次,她半夜想上厕所,刚出门就看到两只绿绿的大眼睛正瞪着她,她被这只“狼”吓得心怦怦乱跳,赶紧关上房门,瞪着天花板等天亮。第二天一早,她蹑手蹑脚地透过窗户往外看——原来那不是狼,是头驴。

樊锦诗从小生活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条件优越,哪里吃过这种苦。几个月下来,她便出现了水土不服、营养不良的症状。待到樊锦诗毕业分配工作时,敦煌研究院来要人。樊锦诗的父亲心疼女儿,写了厚厚的一封信,要女儿交给学校的领导。她却把信截下了,背起行囊,再次奔赴敦煌。

“不称职”的母亲

1967年,樊锦诗结婚,两口子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敦煌,这一隔就是19年。

其间,樊锦诗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大西北。她工作忙,只能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宿舍,用绳子系着。每天下班回来,听见孩子哇哇大哭,她心里就放心了——今天没事;要是听不见孩子的哭声,就得提心吊胆。1986年,上级同意把她调到武汉工作,她却犹豫了。爱上敦煌不是一刹那的事情,这份爱早已无形地牢牢扎根在洞窟里了。最终,她把丈夫叫来了敦煌。风沙漫天的大西北,分居两地近二十载的家庭终于团聚了。

耗时十年,建数字化敦煌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随着敦煌的声名日益大振,游客蜂拥而至,每一个游客的到来都会影响洞窟内温度、湿度、空气的变化,而这会加速壁画的褪色、盐化。这个问题让樊锦诗夜夜难眠,真担心有一天从梦里醒来,莫高窟壁画不见了。

2003年,莫高窟在国内首创了“旅游预约制”,入洞人数得到控制,很多人都不理解,说樊锦诗有钱不赚,特傻。可樊锦诗硬是横下心:我看世界上的事情很多都是“傻人”做的,没有点儿“傻”的精神,是做不成事情的。限制人数只能治标不治本,既想让更多的人欣赏敦煌的美丽与震撼,又要保护传承不易的瑰宝,樊锦诗想到了一个办法,即利用现代技术,给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坚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2016年4月,网站“数字敦煌”上线,不必去敦煌即可参观30个经典洞窟、4430平方米壁画。网站提供了全景漫游体验,点击洞窟,镜头就跟着鼠标走。每一尊佛像、每一根线条都清晰得仿若人就在现场。莫高窟终将老去,而这些数字影像将长留人间。谁能想到呢?这个现代化高科技的成品,竟是出自一个不怎么懂互联网的七旬老太太之手。

淡泊身外事

樊锦诗曾在自己的新书中写下:我们没有权力将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为了让这份美丽完好地传承下去,从青丝到白发,她一直在奋战。

樊锦诗身上有着老一辈学者那独特的毫不做作的“学术范儿”:生活琐事毫不讲究,对学术怀着一种单纯的执着。对于她来说,这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敦煌和其他。

2009年,樊锦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她诧异地说:“我怎么就感动中国了?”后来,她又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她摇摇手说:“我哪有资格!”她不喜欢接受记者采访:“我的故事很简单,不要写我,多写点儿敦煌!”有一年,有人邀请她讲讲自己的经历,她开口就说:“我想还是先讲讲莫高窟和它的文化价值。”

78岁高龄的樊锦诗先生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荒漠戈壁里的洞窟仍牵着她的思绪。她一生不喜名誉,唯独想着敦煌、念着敦煌。“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谁?那不是我的荣誉,那是敦煌的荣誉。”

她说自己很普通,但我们看她很伟岸。这个简单而又倔强的老太太,在青葱岁月只身赴荒漠的故事,怎么也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