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玛丽娜
2017-12-29CLEMENTlNEGOLDSZAL
她是饱受争议的人体艺术家,她是行为艺术之母,她曾跻身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人之列。她就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一位令人着迷的传奇女性。作为从边缘的地下艺术中脱颖而出的流行文化超级巨星,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艺术创作者,她将公众视为自己作品的主要题材。此刻,我们正与一位直言不讳到令人猝不及防的大师级人物相遇。
2016年12月8日,塞尔维亚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庆祝自己的生日。当然,这次的庆祝活动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从晚上6点开始,女服务生们陆续发给每位来宾一个隔音耳机,与此同时,这座上部是一个螺旋走廊的传奇圆形大厅四周的大屏幕上顯示出一条信息:“为庆祝我的70岁生日,我邀请我的朋友们和我的对手们享受66分钟的安静。”身穿白色罩衫的助理在宾客们的嘴唇上贴上一片金箔(“向印度、印度尼西亚古老传统致敬”),身穿制服的侍者手托一杯杯装饰着一片绿柠檬的冷饮在宾客中穿梭往来。舞台中央摆放着一架三角钢琴和一面锣,对面摆放着几把包满白布的长椅。如果不是出于对一位近几十年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意愿的尊重,恐怕很难让一群社交名流保持一个多小时的沉默。晚上7点40分,当手腕处装饰着彩色石头,身着黑色长裙,由英国女歌手安诺妮(Anohni)陪伴左右的阿布拉莫维奇步入博物馆大厅时,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如释重负般的叹息。她如女皇般从人群中走出,沿着一条通道来到舞台上,敲响了锣。伴随着安诺妮演唱My Way.香槟和全麦面包被侍者依次端出供宾客享用。随后,超模Bella Hadid、Naomi CampbelI和设计师Riccardo Tisci相继到场。节俭与奢华,华丽的装饰与对祖先智慧的追随,佯装的狂妄自大与对谦卑的召唤……这就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复杂目令人着迷的艺术世界。
阿布拉莫维奇在塞尔维亚刚出道时只是一位边缘艺术家,而今,她已成为一个符号。2014年,当她入选《时代周刊》最有影响力的百人名单时,正是被划分在这个类别里。有点像克里希那穆提,有点像约翰·列侬,她将自己的艺术升华到灵修的境界,想用博物馆空间来“带领世人回归自身,因为他们不再选择去教堂”。她的自传(《穿墙而过》(Walking ThroughWalls)于2016年10月发行了英文版,这本回忆录混合着赤裸裸的真实和自我美化,自知之明和神秘奔放,令被征服的人更加死心塌地,令怀疑和失望的人愤懑而不屑,因为后两种人认为,一位出身地下艺术的艺人获得普遍认可是大众向媚俗彻底妥协的结果。
20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阿布拉莫维奇回顾展为她赢得了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在这个展览上,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再次登台。这次作品的名称是《艺术家在现场》(The Artist is Present),《韵律0》中大量的工具让位于简洁:在展览举办的80天里,她每天八小时坐在一把木椅上,目光直视任何在她对面就坐的人。在这两个半月的时间里,50多万人参观了展览。精英主义的艺术屈身于流行文化的舞台,大批忠实的粉丝来到这里,将她当成现代的皮提亚,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位艺术家。她从前的爱人兼20世纪70年代的搭档乌雷(Ulay)也来了,他们动人重逢的视频在YouTube上有累计1400多万的点击量。
古根海姆之夜的前一天,在纽约苏活区一座普通办公楼的12层,我获得了一个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面对面交谈的机会。这不是一场行为艺术,这是一次真正的采访,在一间开放式办公室里,接待我的不是预想中庄严的女祭司,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热情的女士,周围的助理们静静地敲击着计算机键盘。她一袭黑衣(尽管身材保持得很好,可女神现在依然只穿长袖),足蹬黑色大皮靴,淡妆。阿布拉莫维奇很健谈,她因为生日庆典的组织工作有点歇斯底里,但此时,她是无拘无束、热情奔放的。极度坦率的她破解谨慎和批评的办法是正面面对它们,用令人失去戒备的直言不讳去拥抱对她的反对,用一记无可争议的反手解决令人恼火的问题。最近几年,某些艺术评论家指责她日渐扩大的知名度,他们认为,她在有意亲近明星和时尚界,她贪恋聚光灯下的公众形象,对某些人而言,这与她作为不屈艺术家的形象极不相称。她是Riccardo Tisci的密友,后者为她的演出提供服装;她跟Jay Z拍了一个视频短片,她与詹姆斯·弗兰科(JaruesFronco)合作,她和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一起拍过照片,并给Lady Gaga指引了艺术之路……那些让她成为流行文化超级巨星的著名或无名弟子数不胜数。“如果一定要说我非常有名,我能做些什么呢?”她反驳说,“一开始,只有五个朋友来看我的表演,现在是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当名气达到某个临界点时,一个人就成了主流,这是我工作的一个负面影响。因此,我将公众当成我作品的主要题材,我所做的就是要继续打动他们。时尚将一切循环利用,我们全都会被复制,但是,我头脑中的下一个想法却是没有人能偷走的。是的,批评一个人很容易,但我早就决定不去理会它。最重要的是,仇恨对皮肤不好。”当我向她建议,人也许可以将衰老作为一种行为艺术的终极形式来经历,一种所有人都看得见的身体变化,并询问她对整容技术的态度时,她大笑并坦然接受这一切,“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由于我的黑山血统,我衰老缓慢且保养良好。我忌烟忌酒,完全素食;我有一个运动教练;我一年去一次印度做阿育吠陀式的隐居,在一个非常激进的地方,一个介于监狱和疗养院之间的地方进行自我感悟。我去掉了双手上的所有老年斑,因为我讨厌它们;我用激光美容给自己更好的皮肤,因为这让我感觉良好。”
浅薄的同时又极其强大,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坚持不懈地工作,打算在她所谓的“人生第三幕”让创作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2013年,她创立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学院(MAI)以保护行为艺术,她醉心于虚拟现实,梦想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一个虚拟化身,让技术成为帮助个人和集体领悟同时介绍其“方法”的工具……她的自传将被翻译成16种语言。2015~3月,她所做的TED演讲在网上被观看了130多万次。对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她有着清醒的认知,并直言不讳自己对于不要孩子的选择,“女人被认为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自我完善,但如果她想要的更多呢?由于没有孩子,我的人生为更多的东西腾出了空间。瞧瞧露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qeois),在她60岁的时候,丈夫去世了,孩子也都长大成人,之后,她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因为她终于可以仅仅专注于艺术了。历史上,伟大女性的私生活都不是太美满,她们的痛苦源于男人们无法忍受活在一位强大女性的影子里。因此,姑且与孤独做伴,接纳这种能让人创造出有意义东西的状况。”具有牺牲精神而又光彩照人,矛盾而又完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没有放弃用她的艺术改变世界,是的,她从来都没有放弃。个人认为,在等待其虚拟化身完成的时间里,人们应该去博物馆欣赏她。
截至5月21日,名为“The Cleaner”的阿布拉莫维奇回顾展会在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馆持续开放。展览涵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超过120件作品,其最知名的行为作品将以影像、装置、现场表演、图片等形式呈现,其中包括了她与德国艺术家乌雷从1976年至1988年的合作作品。阿布拉莫维奇早期的一些绘画、摄影、声音作品及纸上作品亦首次与公众见面。